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胃潰瘍是胃角、胃竇、賁門等部位的消化性潰瘍,是常見消化道疾病之一。醫學研究表明胃酸和胃蛋白酶是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日常飲食不節能加速激素和神經進行胃酸調節,胃酸分泌過多則損害胃黏膜,發生炎癥或壞死性病變。正確合理的飲食習慣能有效預防胃潰瘍,對胃潰瘍患者的治療也有重要意義,本文對觀察組45例胃潰瘍患者進行個性化飲食護理,探討對患者飲食保健知識掌握和臨床療效的影響。報告如下。
推薦閱讀:護理論文如何快速見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診的90例胃潰瘍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由胃鏡和快速尿素酶試驗臨床確診胃潰瘍,符合診斷標準[1];肝腎功能無異常,在潰瘍活動HP顯示陽性;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研究者。排除標準:合并有血液、免疫、呼吸系統等疾病患者;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嚴重病變患者;有精神病史,主觀意識不足以配合研究患者;重癥胃潰瘍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胃穿孔等并發癥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平均(45.8±12.3)歲,病程平均(5.2±2.9)年,受教育平均(14.3±4.5)年;觀察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平均(46.2±13.4)歲,病程平均(5.3±2.4)年,受教育平均(14.5±4.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比。研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三聯藥物療法,對照組予以用藥指導、隨機教育和飲食原則性指示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飲食護理,內容如下。
1.2.1 飲食原則教育:胃潰瘍患者飲食基本原則為戒煙戒酒,禁食生冷、硬質、刺激、油炸食物,忌暴飲暴食,每日三餐定時進食,細嚼慢咽,晚餐不宜過飽。囑患者食用新鮮食物,盡量采用燉、煮、蒸等烹飪方式,溫熱食用較軟食物,對糖類攝入加以控制,飯前洗手并使用個人餐具,及時消毒。
1.2.2 階段飲食管理:急性胃潰瘍期禁咖啡、茶等飲品,嚴格限制牛奶和雞、魚、肉等湯類攝入,避免食用味精、蔥姜蒜、生洋蔥、生蘿卜等,減少粗糧和蔬菜攝入,宜食用稀飯、面湯、蜂蜜、果汁、雞蛋湯等溫和無刺激的流食或半流食,既有營養有容易消化。好轉愈合期逐漸開始食用鍛煉性食物如饅頭、粥等偏堿性食物,可加紫菜、卷心菜等富含維生素U食物,適量食用蘋果、魚蝦、瘦肉以補充鋅元素促進愈合。恢復期患者即可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指導患者食用香蕉、橘子、葡萄、獼猴桃等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對飲食管理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1.2.3 飲食知識教育:定期監督指導患者飲食,系統性向患者講解飲食保健知識,定期根據體質和運動情況測定給予患者養胃護胃飲食處方,對薄弱加強教育。
1.3 評價指標 自行設計問卷調查患者對飲食保健知識掌握程度,總分值100分,評分越高掌握越高。判斷兩周后治療效果,臨床癥狀消失、癥狀積分下降超過75%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癥狀積分下降50-75%為有效;癥狀有好轉、積分下降25-50%為改善;未滿足以上標準則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和有效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由SPSS 20.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p<0.05表明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飲食保健知識掌握程度 對照組評分(62.5±7.5)分,觀察組評分(83.2±5.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930、p=0.000)。
2.2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顯效、有效、改善分別為32例、9例、4例,總有效率91.11%(41/45);對照組顯效29例,有效10例,改善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86.67%(39/45)。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998、p=0.318)。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容易形成不健康飲食習慣,增加了胃潰瘍發生的風險。常規藥物治療胃潰瘍主要通過減少胃酸[2],修復和保護胃黏膜,但治療期間若飲食不當仍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降低治療效果甚至加重病情,因此飲食管理控制不容忽視。胃潰瘍的治療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正確合理的飲食能起到稀釋、中和胃酸的作用,通過日常食物攝入減少對胃部黏膜的損害,有利于在保證患者營養的前提下促進潰瘍面愈合,達到養胃、護胃的目的。文中對觀察組患者給予飲食原則性指導,加強相關知識教育,并對患者治療期間飲食方式進行監督管理,嚴格控制飲食方案,患者對飲食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同時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也有所提高,優于對照組但差異不明顯。
綜上,針對性給予胃潰瘍患者飲食護理能有效提高其對飲食保健知識的掌握,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病情恢復,臨床應用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