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建始縣花坪燒火龍習俗的程式及功能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 要:花坪燒火龍習俗是一種集民間信仰、傳統體育、工藝制作、歲時節令于一體的民間習俗活動。花坪“燒火龍”習俗與掃瘟除疫、消災避害、祈求平安有關聯。花坪燒火龍主要有扎龍、出燈、拜年、掃瘟、燒瘟、圓燈等程式。花坪燒火龍具有驅瘟逐疫、強身健體、休閑娛樂、文化展示、凝聚力量等功能。

  關鍵詞:花坪;燒火龍習俗;程式;功能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龍歷來為中華民族所尊崇和敬仰,使其成為凝聚民族的重要精神紐帶。在古代,龍被認為是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靈物,以舞龍的方式祈求平安和渴望豐收是流行于全國各地的民間習俗。尊崇龍在我國具有普遍性,但各地對龍崇拜和信仰的方式卻千差萬別。比如,流行于湖北省建始縣的燒火龍習俗就十分獨特。“全國各地都有舞龍的民俗,但耍火龍,卻是建始特有的民俗文化”,[1]50在建始縣花坪鎮,民間把“燒火龍”演繹成避瘟消災、祈求平安的祥瑞民俗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至十五,花坪舉鎮上下,家家戶戶,男女老幼一起參與,扎火龍、做藍煙、筑煙花、燒火龍,形成一幅藍煙翻滾、火龍騰挪、煙花燦爛、千人狂歡的壯觀場景。為深入了解花坪燒火龍習俗,筆者于2018年8月16-20日前往花坪鎮對這一習俗進行了初步調查。

  一、花坪燒火龍習俗的歷史考察

  建始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位于武陵山區腹地。作為湖北省30個千年古縣之一,建始縣建縣已有170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事象豐富多彩。花坪是建始縣下屬鄉鎮,位于建始縣南部偏北,境內山巒重疊起伏,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是一個典型的高山地區。花坪鎮是古時“川鹽入湘”的重要通道,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有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龍潭壩向氏夫婦合葬墓碑、朱和中先生故居等名勝古跡。

  花坪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鎮有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畬族等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共計34882人,占總人口的60.98%,土家族、苗族、回族、畬族等共計22323人,占總人口的39.02%,多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包容,共同發展進步。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如過“月半”節的習俗,至今還流傳著“年小月半大”的說法;在田間勞作時喜打“薅草鑼鼓”,還伴有山歌,聲樂并茂;在元宵節流行“趕毛狗”以及“燒火龍”習俗,等等。燒火龍習俗是花坪集鎮居民在春節期間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目前,建始縣文化部門正著手將其申報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坪燒火龍習俗來源久遠。據宋代吳自牧所著《夢梁錄》記載:南宋行都臨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1]6從這里可以看出,宋朝時龍燈已在大江南北流行。1994年出版的《建始縣志》記載,晚清時期,春節燈會是一種大型綜合性游藝晚會,場面十分熱鬧壯觀,在建始縣境內歷史悠久,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縣內有玩龍燈、耍龍舞的習俗。[3]616花坪燒火龍作為建始縣獨具特色的龍燈習俗,在清代已經流行。

  關于花坪燒火龍習俗流傳著這樣兩個傳說。傳說之一:在300多年前,花坪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了不少的人,戶戶停尸、家家戴孝,疫情十分嚴重。玉皇大帝托夢給花坪的一位道士:“我得知花坪疫情嚴重,已經派赤龍下凡助你們掃除瘟疫,解救受苦百姓。你們用竹篾扎一條龍,用紙糊皮畫麟,然后眾人舞動龍身,再燃放煙花燒龍,就能驅走瘟疫。”第二天道士便將此事告知他人,全鎮一起操辦,瘟疫果然被掃除。傳說二:100多年前,花坪“天花”肆行,吳氏族長吳德清一家也得此病,且家無男丁,便許愿正月出資,通街舞龍,結果全家病愈,連得兩男。又說劉勝德一家,也屬膝下無兒,許愿舞火龍之后,連生三子。由于燒火龍能驅邪消災、得福償愿,就逐漸演變為春節的節慶民俗。

  由上可知,花坪燒火龍的起源與驅瘟逐疫、祈福增丁等有密切關聯,與其他地方流行的正月十五玩龍燈和燒燈、趕毛狗等習俗具有相似之處,很可能受到外來節俗文化的影響。

  二、燒火龍的程式

  (一)火龍制作

  “燒火龍”首先需要制作一條龍,即“扎龍”。“火龍”采用竹編紙扎,身長20米左右,分為9節或11節,取“單數有余”之意。“扎龍”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工藝,其過程繁雜,耗時較長。制作火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竹子以水竹、荊竹為佳,楠竹、馳竹次之。制作時上山將竹子砍回家,用蔑刀劃成篾條,篾條的厚薄、粗細十分講究。篾條劃好后,就開始編扎,制作龍骨、龍皮、龍珠以及花筒、藍煙等配件。

  以制作一條九節的火龍為例,首先用竹篾、鋼絲或者繩子等材料制作骨架,第一節長約九尺,其余八節長約七尺。龍骨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用3根麻繩相連。龍頭制作技術難度最大,不僅在編扎過程上有講究,還需凸顯龍的神態和精神。花坪老街藝人金業大扎龍技藝精湛,他制作的龍頭呈“張口吐舌、額寬角長,神威奮發、須髯飄揚”之態。

  龍身第一節最為特殊,因與龍頭相連,長九尺,以增其靈活性,其它八節均為七尺,龍尾并無特殊講究。龍體每節綁定一根杉木棒,也叫“龍節棒”,棒端串連一個竹簍,其內用兩根橫擔固定,兩端各燃放一只蠟燭,龍頭有四只蠟燭。然后制作龍皮附在龍骨之上,龍皮由“絲皮紙”制作,將絲皮紙裁剪成“龍鱗”形狀,染上色彩,用灰面熬制的漿糊裱在“龍骨”之上。之后將各部分零件安裝好,一條神采飛揚的火龍制作完畢。

  火龍配件龍珠呈球形,直徑約24公分,以竹蔑扎就,同樣內置蠟燭,下連木棒。花筒由土硝、雄黃、杉木炭灰、潮腦、磬生、鎂粉等按比例配制后,灌入竹筒內,外插火藥引線,一截竹節制作成一根花筒。花筒的制作過程需耐心細致,其配方、比例要適當,灌藥的松緊也要把握好,否則花筒容易傷人。但為了達到“燒龍燒人”的效果,有的人戶會在竹筒內加入松香,以增其粘附性。藍煙制作,要求其煙“濃而不散”,僅用雄黃、土硝相配,同樣灌入竹筒內,不再加配其他材料。

  (二)燒火龍過程

  花坪燒火龍過程十分講究,共分為出燈(點睛、裝龍、開喉)、拜年、掃瘟、燒瘟、圓燈等幾個步驟。在舉行點睛、裝龍、開喉等出燈儀式后,一隊坦胸赤膊,身著短褲的舞龍者在熱烈的鑼鼓聲中閃亮出場,舞龍者踩著碎步,在場子上繞著大圈子,“火龍”在鑼鼓聲中上下翻騰,舞出極具觀賞性的動作。等到現場氣氛達到高潮時,隨著舞龍者一聲“要花筒喲”,人們便開始燃放藍煙,向“火龍”噴灑花筒。只見藍煙滾滾、火光四射,“火龍”在藍煙和火花的包圍中和手持花筒的人相互追趕,現場氣氛熱烈,驚險刺激,從而把“燒火龍”推向頂端。等到東家準備的花筒告罄,煙火熄滅,“火龍”又出發至下一家。

  出燈。也稱“火龍出山”,在正月初四這一天進行,出燈主要有如下幾個程序:一是點睛。舊時在出燈之前,多由達官貴人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以朱砂“畫龍點睛”,現在多由扎龍藝人完成這一步驟。二是裝龍。“點睛”之后,由龍班人員給龍珠和龍身內插香點燭,凡有損壞之處,即以準備好的絲皮紙修補。三是開喉。開喉祭祖是出燈前最為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一般在花坪老街口的王爺廟(土地廟)進行。開喉儀式上需備一只雄雞、五谷雜糧。儀式由“龍班主”主持,先焚香點燭,敬天祭地,然后把雄雞雞冠掐破,將雞血滴入酒杯,血聚則吉。然后大聲念禱“開喉”辭:“一條金龍下凡來,玉帝令我咽喉開。一開天長地久,二開地久天長,三開榮華富貴,四開金銀滿堂,五開五谷豐登,六開六畜興旺,七開百姓吉祥,八開天下太平!”

  拜年。正月初四出燈之后,在龍班主的帶領下,彩獅在前,火龍緊隨其后,到花坪鎮上逐戶拜年。民間有“瘟獅祥龍”之說,獅子帶瘟,所以在拜年的時候彩獅往往會遭到東家的故意刁難。龍是祥瑞的代名詞,大家對待龍的態度則截然相反,對火龍不但不會為難,反而禮數有加。在火龍進門之前,東家全體成員點亮屋內全部燈燭,“亮燈接龍”。和彩人站在火龍一側給東家“和彩道吉”,口誦“金龍來到福旺門,來給東家賀新春。敬祝老板新年好,老少安康百事順”等吉祥詞。當然,和彩人也會根據對象的脾性偶爾開開玩笑:“金色神龍一聲吼,耐不活噠想喝酒。老板趕快拿酒來,好教金龍開金口”。念到此時,全場哄笑,東家老板并不發惱,笑瞇瞇地端上早已備好的煙、酒、茶犒勞龍班全體成員。

  掃瘟。“和彩道吉”的拜年環節結束,接下來火龍要進入東家屋內掃瘟。火龍從東家房屋的左門左邊(龍隊面向東家房屋的右門右邊)進門,經堂屋、天井、側室、廚房,還有圈養牲畜的豬羊圈,逐一“掃瘟”,最后由東家房屋的(右門、右邊)出來。此時,東家已經在門外準備好茶水、糕點、紅包等,紅包不直接給到舞龍人手中,而是必須放進龍口,意為“龍吞”。拿到紅包之后,火龍連點三下龍頭,意示言謝。整個掃瘟過程,龍身隨著龍珠成S型翻滾舞動,龍頭、龍身、龍尾需時刻舞動,舞龍人不能停歇,火龍不動則成“死龍”,認為不吉利。

  燒瘟。掃瘟之后自然得除瘟,除瘟是整個燒火龍最重要的環節。“燒瘟”是整個活動的目的,也是“燒火龍”真正的由來,人們認為經過燒瘟之后方能使得地方太平,百姓安康。燒瘟一般在居民家門前場壩或街道等寬敞的地方進行,舞龍人頭包布巾,不穿上衣,僅著短褲,似乎完全忘記寒風凜冽。舞龍珠者手持龍珠在前跳躍,舞龍者追捕著紅色的寶珠緊隨其后,火龍在鑼鼓的樂曲伴奏聲中翻騰跳躍。舞龍者采用碎步而跑,火龍成S型翻滾,或左斜線舞出,右斜線推進,或圓形繞圈,或盤龍造型。一般常用的動作有:翻滾、跳躍、噴水、沉海底、龍舔、睡眠。

  耍法有“單龍戲珠”、“蛟龍漫游”、“蛇蛻皮”、“龍頭鉆節”、“金龍追寶珠”、“龍騰跳躍”、 “龍頭龍尾齊鉆節”等。只見火龍一會兒騰空飛舞,似要沖入云端,一會兒又蜿蜒盤旋,像要入海破浪。精彩的舞龍表演,使得現場立即沸騰起來,東家老板搬出準備好的藍煙和花筒,先燃放藍煙,待到現場濃煙滾滾之時,再點煙手中的花筒,向龍珠、龍體及舞龍人身上燒去。花筒本不應燒人臉面,且需與舞龍人保持一定距離,玩到忘形之時,大家全然忘了禁忌,瞧見誰越膽小害怕,就拿著花筒向誰燒去。如遇花筒火花誤濺,燒壞衣物和頭發,大家也不會生氣。龍班中倒也有幾個具有真本領的,光著膀子,挺起胸膛,迎向熊熊火光,扯著嗓子向大伙喊:“來呀,要花筒喲!”現場煙霧繚繞,火花四射,甚是驚險刺激。制作花筒的土硝無毒,與現時制作鞭炮的“洋硝”(硝酸鉀)不同,燒后僅在肉體留下紅色印跡,實則無害。一場狂歡過后,“燒瘟”即告一段落。

  圓燈。燒火龍活動自正月初四起,至十五結束,歷時十二天之久。元宵節這天,龍班集齊全部人馬,沿起始路線逐家“辭年”,但凡之前去燒過火龍的人家,都要去向其辭年。如果東家還有有剩下的花筒,則會再燒一次火龍,但這時已經無法再像之前那般熱鬧。跑完全部人家,辭完年,龍班會把火龍引到寺廟或荒僻之地付之一炬,謂之“送龍歸天”,人們認為,龍上了天就會更好地保護大家。至此,整個燒火龍過程全部結束。

  三、花坪“燒火龍”的功能分析

  花坪燒火龍是流行于花坪集鎮的一種獨特的節慶活動,它集紙扎、繪畫、舞蹈、神話傳說、驅瘟逐疫、體育競技等于一體,是一項綜合性的民俗活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價值:

  其一,驅瘟逐疫功能。自古以來,龍在人們心中就是一種祥瑞的象征,它能施云布雨,消災降福,是人們信仰和崇拜的靈物,后來逐漸將其演繹成避瘟消災、祈求平安的舞龍活動。在我國很多地方,民間老百姓都相信舞龍能驅瘟逐疫、消災納福。花坪燒火龍是建始縣獨具特色的一種舞龍習俗,具有驅瘟逐疫的功能。在整個燒火龍的過程中,掃瘟和燒瘟是兩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火龍要經過人家的每一間房屋以及圈養牲畜的地方,將瘟疫災害統統掃除,然后通過噴灑花筒,用燃起的火花將龍身上的瘟疫“燒掉”。而燃放的花筒中含有雄黃等材料,確實有殺蟲祛毒的功效。整個燒火龍過程完成之后,把火龍引到寺廟或荒僻之地付之一炬。人們認為,燒龍是為了送龍歸天,當龍上天之后才能更好的保護人們,為人們禳災降福。

  推薦閱讀:《大連民族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99年,是國家民委主管、大連民族學院主辦的刊登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冀州市| 剑河县| 连云港市| 柘城县| 永康市| 民勤县| 呼图壁县| 芮城县| 阳春市| 麻江县| 通山县| 赞皇县| 呈贡县| 疏附县| 德兴市| 东乌珠穆沁旗| 定日县| 宝山区| 孝昌县| 滕州市| 四会市| 江都市| 旬阳县| 平南县| 浦北县| 威海市| 成安县| 鄂州市| 伊金霍洛旗| 锡林浩特市| 巴南区| 阿克| 乌海市| 蒙自县| 休宁县| 辽宁省| 禹州市| 无锡市| 虎林市| 泰兴市|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