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們的學生和過去不再一樣了嗎?
我想必須認識到一個現實,我們生活的世界正在發生著快速的變化,與之相隨的就是我們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是很不一樣的。可以想想,今天的學生相比五年前,在很多方面已經大相徑庭了。現在走到藝術院校的很多學生,往往都經過了高中的學習,但在高中時他們的學習方法往往是老師給出標準答案,他們學會的就是別人提出問題后,記住老師告訴他們的所謂正確的答案,在他們記下之后會參加考試,但是考試的目的是來測驗別人告訴他們的這些正確答案,如果記住的多分就高,如果記住的少分就低。換言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所謂的學習,考察的只不過是一個記述、復述事實的能力,而沒有涉及一個學生對世界進行反思,進行個人解讀的能力。
當然,這種教育對學生的好處是肯定存在的,它能幫助學生記住很多的事實,但我們也都知道,人的記憶是會衰退的。
在經過多年的應試教育之后,學生走入了大學的校園。這時候因為他們的思維定式,他們與別人的評比以及對自我的認識,往往停留在“一個問題上誰記住的答案更多”,或“對于一個問題我有沒有記住所謂正確的答案”上。但在大學的生活當中,他們很快就會發現對于很多的問題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且對于很多問題的解讀也不是只有唯一、固定的視角。在大學的教育過程當中,很多的學生們都會聽到老師告訴他們:“你們要學會去詢問,去創新,去創造,要有想象力,要有思辨的能力,無論是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從哲學的角度,要進行深入的反思”。但這些技能是孩子們在高中的時候根本就不具備的。所以,上了大學之后,他們就會覺得非常的不適應,因為過去他們的學習軌跡一切都是有定數可言的,但現在他們面前所面對的是未知和不確定性。
因此,有不少學生上了大學之后,因為不適應而出現精神崩潰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注意到,在美國,包括在中國,一些孩子因為這些不適應,不知道自己在學術上,藝術上的個人身份應該如何界定,這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身份危機”。因為出現了危機,他們會變得比較迷茫。所以,我們就會發現,在美國的院校中心理輔導師的數量越來越多。
藝術院校的教師要如何了解一年級學生的身份轉變困境,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來改變學生從高中進入到藝術院校后的發展軌跡?
我們都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高中階段受教育方式的局限。但是現在神經生物學的研究,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一個人的思維過程。我們知道,大腦是由神經元構成的,神經元就相當于一個個節點,它們連到了一起,通過各種交織互動方式形成了記憶,并且能夠生成多元化的記憶。同時,我們也知道,構建思想的過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我們對外界所見、所聞、所感,以及身體所發生各種動作的影響。基于上述的認識,我認為要幫助站在藝術人生起點的這些大學藝術新生完成藝術階段的華麗轉身,就一定要先思考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探尋物質材料是如何影響一個藝術家思維的。作為藝術家,在運用一項材料時,具體運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所折射出的是由一系列高度復雜的神經網絡所呈現給我們的想法和感覺。另一方面,藝術家在使用不同材料的過程當中,材料也會作用于藝術家的大腦。通過對大腦溝回壑所進行的作用力,讓我們在無形當中有所發現,對過去所沒有想到的問題又進行反思,它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例如,一個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你讓這個藝術家描述自己想到了什么,這個描述往往是非常寬泛的、天馬行空的。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維過程,是因為一方面他眼睛所看,手上所感覺到的這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他的藝術創作和探尋的過程;另一方面,這個藝術家本人所具備的基本功和藝術技能,又使得他在運用這些材料的時候,能夠賦予這個材料自己所特有的特性。簡言之,藝術創作的過程,好像給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平臺,或者進行創意思維構建的實驗場,在這個實驗場地上,藝術家的身體、心靈和材料進行相互對話。與之相關的第二個問題,涉及我們如何來看待知識,技能在呈現藝術知識的過程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在這里,知識可以是藝術家的一種個人經歷。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藝術家會調用個人的經歷,它可能是已經經歷過的,也有可能是創作的過程當中一些新的發現、接觸材料過程當中新的感悟。在很多藝術院校當中,很多老師都會擔心孩子在高中階段接觸到關于藝術方面的知識太少,接觸到相關的學科也太少,但老師往往不太會關注除了相關學科之外,或與學科相關的人文學科給學生帶來的影響。這里涉及哲學、社會、道德、美學。如果在這方面關注不足的話,就意味著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是以藝術課堂作為藝術創作實驗場,能夠享受到或能接觸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只關注本專業的學科,而不考慮其他學科知識,會極大地影響老師的授課方式,以及影響學生今后學習的體驗過程。
解答第二個問題,大家對于什么是技藝、技能,以及技藝對于我們形成的藝術知識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都進行過很多的探討,而且已經意識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中,技能與技術往往是指一些基本規則、或是一些公式化的能力和技巧。在學習之后,往往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構建的方式也基于歷史的經驗,或者是經過實踐認可的。這是我們過去對于技術的一個界定。
但現在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新成長起來的這些藝術家對于過去公式化的技能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他們看來,現在這些技能應該是多維度的,更加豐富的。現在在他們的技能儲備中,很多是我們幾年前可能沒有想象到的一些技能,現行的發展也越來越多的地滲透到藝術院校當中。其實,在中國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突出,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運用,學生們對新時代的新技術的應用也進行著探索。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看待技能的視角也得跟著發生一些變化,我們看待技能的時候,不能再簡單地將技能區分為某些特定的技術學科,如水彩、素描、石膏、雕塑等等。而應該認為這種技能應該是更加廣泛的,一個人的技能不應該被某個特定的學科所固化。隨著人的不斷成長,我們的技能不僅會提高,而且掌握的技能也會越來越多。
在我看來,作為成年人,我們具備的技能是有著多層次網絡的。我們學到一個新的技能,好像就在我們的技術儲備庫里搭建起一個新的圖層,但圖層與圖層之間并不是致密疊加的,而應該是松散的,即我們將已有的技能和新學的技能與技術進行融合創新。這并不意味縱向深度的學習不重要,對于做藝術的人來說,只有基礎牢固,再加上縱深方面的學習,藝術才會有自己的深度,而不只是專注某一項技能。所以,在這里,我們看待這個技能的時候不應該總是專注于藝術需要什么樣的技能,而應該看到這些技能反映出的是人怎樣的一種經歷,怎樣的一種體驗。只有這樣,我們自己的技能儲備才會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歌唱藝術》無論是教師、學生、自由撰稿人、職業寫手或者是愛好者,只要是熱愛歌唱,愿與大眾一道探討分享歌唱的喜怒哀樂、千姿百態,請與我們一同記寫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