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筆者通過考查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的現狀,認為廣西民族文化旅游存在整體開發不足、產業結構低端和發展質量不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滯后等問題,提出了促進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思路: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構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鏈;構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走出去戰略。
關鍵詞:發展 廣西 民族文化旅游 思路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當時比較有影響力旅游項目有龍勝龍脊梯田、三江侗寨、寧明花山等。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廣西民族文化旅游在扶貧開發、解決就業及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廣西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廣西旅游產業發展格局中的一個亮點。本文試圖分析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的現狀,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問題以及進一步促進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思路。
一、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現狀
(一)三條民族文化旅游帶基本形成
目前,廣西民族文化旅游基本形成了桂北、紅水河、中越邊境三條旅游帶,并以此為依托形成了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游、世界長壽之鄉休閑養生游、中越邊境探秘游三條精品旅游線路。
1.桂北民族文化旅游帶:以民族生態旅游為特色的桂北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帶,包括龍勝、三江、融水、羅城、環江、南丹等縣。這條民族文化旅游帶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如龍勝龍脊梯田、三江程陽風雨橋、融水苗族節慶、廣西獨特的仫佬族和毛南族風情以及特色鮮明的南丹白褲瑤風情等。其中龍勝、三江都是中外游客最喜愛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2.紅水河民族文化旅游帶:以長壽養生、銅鼓文化等為特色的紅水河流域民俗文化旅游帶。這條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為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最具人文氣息的特色旅游資源。
3. 中越邊境民族文化旅游帶:以邊境民族風情、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帶,覆蓋東興、防城、寧明、憑祥、龍州、大新、靖西、那坡8個邊境縣(市、區)。這里既有防城的大板瑤、那坡的黑衣壯、龍州的天琴、靖西的繡球街等民族風情,也有寧明花山壁畫、憑祥友誼關、龍州小連城等歷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國瀑布、靖西通靈大峽谷等自然山水奇觀,被譽為“中越邊境旅游畫廊”。
(二)“鄉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的模式基本形成
廣西的民族地區大多在農村,鄉村旅游已成為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的一項重要內容,并與新農村建設、特色旅游名鎮名村建設、清潔鄉村等融為一體,同步推進。民族地區的星級鄉村旅游區、星級農家樂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如恭城、巴馬等民族縣和三江縣丹洲村休閑農業旅游區等一批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點分別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三江縣丹洲村、龍勝縣龍脊村、靖西縣舊州村、樂業縣火賣村等民族地區的特色旅游名鎮名村建設在自治區旅游部門的資金扶持和指導下都取得重大進展,旅游業發展上了新臺階。一些民族村寨以城鄉風貌改造為契機,開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旅游環境更優美了。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廣西民族地區破解“三農”難題的有效途徑。
(三)民族文化旅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
近年來,廣西堅持把發展旅游業作為民族地區扶貧幫困的新產業,作為民族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居民就業的新手段,作為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舉措,民族地區的群眾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得到了實惠,民族文化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
二、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民族文化旅游缺乏足夠認識。第一,民族地區旅游經營者和地方政府對本地區民族文化資源狀況分析不夠深刻、全面,評價不夠客觀,對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應具備的條件認識不到位。第二,民族地區旅游經營者和地方政府對民族文化旅游市場認識不足。第三,民族地區旅游經營者和地方政府經營理念和經營意識落后。
(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整體開發不足,產業結構低端和發展質量不高。雖然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由于其大多分布在偏遠貧困地區,資源的整體開發還不夠,很多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還“養在深閨”。像仫佬、毛南這些廣西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開發還沒有起步,京族、黑衣壯、白褲瑤等獨特民族文化的旅游開發也只是處于簡單的初級階段。大多已開發的民族文化旅游項目還是一些簡單的表演、參觀等形式,缺乏參與性、體驗性、休閑性、娛樂性和民族風情產品的開發,供給內容單一,景點民族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像《印象·劉三姐》這樣已成產業規模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還很少,民族文化旅游還沒有形成產業優勢,民族旅游資源的文化含量還沒有被充分挖掘。
(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滯后。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由于大多分布在經濟基礎薄弱的偏遠貧困地區,盡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增加了投入,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還相對滯后?;A設施方面,主要是道路級別低,交通可進入性不強,賓館酒店等接待設施檔次不高。賓館飯店也是民族地區旅游目的地急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數量少,二是檔次低,三是服務不夠規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景區的吸引力。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交通導向系統、景區標識牌、停車場、廁所、游客咨詢服務中心等不但數量少,也不夠規范,急需完善和全面提升。
三、促進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思路
1.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惠及當地百姓與惠及八方游客緊密結合起來,共享旅游發展成果。把廣西偏遠貧困民族地區豐富而又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等特點,推動廣西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提高少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少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強和文化自豪,把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業培育成廣西改善民生、富民強區的重要產業。
2、構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鏈。打造一批競爭力強、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的旅游產品;推出具有廣西地方特色、有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旅游餐飲;建設少數民族風情旅游示范景區、A級景區;將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與文化、扶貧、民族等事業發展有效融合;推出一批少數民族風情游精品旅游線路。
3. 構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體系。出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在城市規劃、公共場所、民居建筑等有明顯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少數民族文化氛圍濃郁;辦好少數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多平臺展示少數民族文化魅力;促進社會大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提高少數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4.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共衛生間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各景點都通有道路,主要景區確保國家二級公路相連,消除“回頭路”、“大彎路”,景區進入性明顯改善,便捷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5. 實施“走出去”戰略。雖然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缺資金、缺經驗、缺人才、缺創新能力。要主動與周邊省區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較好省份、東盟國家和港澳臺地區進行互動交流,在旅游交通、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景區開發等方面全面加強合作,不斷增強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競爭力。
推薦閱讀:《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刊于1999年,季刊,是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主管,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主辦的省級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