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航空航天產業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利用低軌衛星星座開展互聯網業務(衛星互聯網)已成為國際市場熱點。我國國家戰略也提出“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然而,目前我國對于國外衛星互聯網系統還不具備有效的監管手段。因此,重視衛星互聯網風險點,推動建設我國自主衛星互聯網系統將是今后的重點工作。
國內外衛星互聯網發展迅速
全球興起衛星互聯網熱潮。在靜止軌道衛星互聯網方面,主要有InmarSat衛星系統、W3C衛星系統以及ViaSat系統等開展衛星互聯網業務。在非靜止軌道衛星互聯網方面,OneWeb公司計劃發射648顆低軌衛星為全球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預計于2019年完成全球部署; SpaceX公司計劃發射4425顆小型低成本低軌道衛星以及7500顆甚低軌道衛星打造全球衛星互聯網;Outernet計劃發射上百顆衛星提供單向廣播服務;O3b公司則已運營多顆中低軌道衛星,為尚未接入互聯網的欠發達地區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三星公司也設想發射4600顆衛星來打造自己的衛星互聯網。此外,雖然Google、Facebook等公司相關的衛星互聯網計劃先后流產,但仍然通過投資或者租用其他衛星公司設備的方式謀劃衛星互聯網業務。
我國衛星互聯網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合法開展衛星通信業務的企業主要包括中國電信、中國衛通、中信網絡、亞太衛星和亞洲衛星等。在衛星互聯網方面,除投入使用不久的中星16號等衛星可以提供寬帶移動通信服務外,國內尚未有其他衛星互聯網系統實際投入使用。目前,中國航天科工、中國航天科技、中國電科等公司都開始積極規劃、研發、推進衛星互聯網相關工作。
當前衛星互聯網存在的四個風險
風險一:無法阻斷跨境傳播。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規則》,除衛星廣播業務外,我國并不能向其他國家提出該國衛星網絡不可覆蓋我國領土的要求。因此,任何覆蓋我國的境外衛星均具有在我國境內開展衛星互聯網業務的技術能力和手段,并且其衛星通信鏈路不受我國監管。由于衛星覆蓋范圍廣、通信距離遠,非法設置使用衛星終端的用戶之間,可通過未經批準在我國境內開展業務的境外衛星及其地球站等輕松實現境內或跨境通信,并且繞開我國互聯網監管直接接入國際互聯網。
風險二:威脅信息和空天安全。各種計劃中的衛星互聯網系統涉及衛星數量巨大,如果相應衛星具有觀測功能的載荷,則將使我國的重要設施等處于完全暴露的狀態,可能進一步造成信息泄露等嚴重問題,將給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帶來新的威脅。此外,由于衛星互聯網系統中大量的非靜止低軌衛星的存在,壽命較短、難以回收,容易形成太空垃圾,威脅航空航天安全,甚至威脅地面居住地和設施安全,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和人員生命損失。
風險三:缺乏有效監測技術。衛星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空間業務應用,主要涉及靜止軌道衛星系統和非靜止軌道衛星系統,工作頻率一般為Ku和Ka波段。而我國現有衛星監測技術仍有很大局限性,例如,對于衛星移動業務,因其終端多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可移動、易隱蔽等特點,現有的無線電監測技術手段還難以對其進行準確實時的監測定位。此外,由于衛星數量很多,開展衛星互聯網無線電監測也是一項繁瑣、困難的任務。
風險四:難以監管終端市場。衛星互聯網終端主要包括靜止軌道衛星、非靜止軌道衛星、衛星移動終端等,其生產、銷售、進口監管的難度較大。由于獲取方式隱蔽,監管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發現查處滯后、溯源困難等問題。
應對方式
提升對衛星互聯網的監測能力。針對目前我國衛星監測設施對Ku/Ka頻段靜止軌道衛星、非靜止軌道衛星、衛星移動等終端缺乏相應無線電監測定位能力的情況,應盡快保障技術資金人力資源,加大對衛星互聯網監測技術的研究力度,推動相應的衛星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具體可通過升級現有固定衛星監測設備,提升對各類衛星、衛星終端設備的監測定位能力,并逐步建立固定式、 移動式的移動衛星監測網絡,實現對衛星互聯網信號的測量識別、終端定位、內容解碼、干擾壓制、訪問控制等功能。通過統一規劃、合理部署,探索開展對衛星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有效管控方法。
推動我國自主衛星互聯網建設。衛星互聯網的發展勢不可擋,因此,我國應重視并抓住這一新發展機遇,提前布局自主的衛星互聯網產業,推動衛星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發展。一是鼓勵科研機構和生產廠商合作研發,實現衛星互聯網核心技術突破;二是指導、鼓勵相關企業進行應用創新、拓展業務范圍,及早搶占衛星互聯網應用市場空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三是追蹤國際衛星互聯網發展狀況,推進相關單位有組織的進行衛星網絡資料申報工作,爭取國際地位;四是積極參與有關衛星互聯網的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主動參與協商,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共同降低各種安全風險。
豐富衛星互聯網風險管理手段。衛星互聯網風險主要是威脅無線電安全。因此,應多角度完善對衛星互聯網的監管手段。一是對國內外衛星互聯網新型業務模式可能造成的無線電安全影響及早預判,例如軍事安全、反恐處突等,在風險分析評估的基礎上,加強風險管理應對策略研究,制定可行、可靠的反制方案、應急預案等,提升快速處置能力。二是加快論證境外衛星互聯網與我國現有衛星網絡的兼容性,主動掌握過境衛星的頻率及軌道資源使用情況,做好信息儲備。三是完善對衛星互聯網終端設備在生產、銷售、使用、進口等環節的監督和管理手段。四是尋求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采用國家間統一或兼容的標準,大大降低衛星互聯網給雙方帶來的風險管理成本。
推薦閱讀:《中國無線電》(月刊)創刊于1990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雜志緊緊依托國家無線電管理機構,以為無線電管理機構服務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