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資源環境視角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路徑探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全球治理貢獻的獨特智慧。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治理思想引入到可持續發展領域,對人類永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闡述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價值內涵的基礎上,對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進行了預判,討論了建立全球資源環境領域制度體系問題。提出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主要路徑是推動“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促進發展方式的深度交融與共同發展、構建戰略互信安全機制、深化社會互信和價值認同。

  關鍵詞:資源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路徑探析

環境論文發表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黨的理論創新,其以實現共贏共享,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綠色低碳的世界為核心內容。其中,解決資源環境問題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之一。資源短缺、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等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推進“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建設,是新時期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更是人類未來生存發展的路徑指南。推進“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建設,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包括:第一,如何解讀“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內涵?第二,如何對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重點和難點進行預判?第三,建設難點如何解決、建設重點如何開展?結合理論和實踐來回答這三個問題,并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內涵:路徑探析之理論根基

  在零和博弈與冷戰思維等處理國際關系的舊模式不合時宜的背景下,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無疑推動了全球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全球治理模式的創新。由于工業時代快速的物質財富積累,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能僅僅落實在經濟、政治、文化、安全等層面的國際合作,更要立足于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的全球聯合行動。建設“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有深層價值內涵,具體來看:

  一方面,“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對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的本質要求,傳達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中國為全球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貢獻的特色方案。另一方面,“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蘊含了中國對人類前途命運的自覺意識。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的唯一選擇。但人類社會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了氣候變暖、氧氣層破壞等嚴峻的全球性環境問題,這是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對于提高全球人民環保意識,引導全人類共同應對氣候環境問題,切實改善中國乃至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2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問題預判:路徑探析之基石

  全球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各國面臨著諸如臭氧層破壞、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劇減等生態環境危機。任何國家、地區或組織都無法獨自領導如此大型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行動,生態環境問題只能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組織載體來共同解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共進的社會實踐,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因此有必要對歐洲一體化、中國-東盟合作等區域一體化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與爭議進行經驗層面的反思,并結合理論層面的思考,對構建“人類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與困難進行預判。

  從歐洲一體化實踐經驗來看,歐洲一體化是各國為實現傳統的外交方式無法達到的經濟利益而展開的,在經濟和技術力量的推動下,歐洲經濟一體化成功向更高層次的政治一體化演進。歐盟能夠領先于其他區域一體化的關鍵在于其建立的超國家制度結構,這種國際制度有助于國家解決集體行動問題,增強各國解決爭端和相互動機,是國家間可持續深入必要保障。再結合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歷史來看,中國與東盟自1991年建立對話關系以來,至2018年雙邊貿易增長了近60倍,中國已連續八年成為東盟的最大的貿易伙伴。然而近年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動力呈現出下降跡象,關鍵問題就在于東盟一些成員國雖希望繼續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但擔心因過度依賴中國而導致安全問題。在東亞區域合作研究中,一些學者也提出強烈的收入預期和解除安全問題是東亞一體化發展的兩個必要條件。

  因此以利益的相互依賴為基礎的利益共同體,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情況下,無法超越利益的分歧達成更深層次的合作。在構建“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經濟利益的推動,更需要彼此身份的認同、政治互信、有效的安全保障以及有效的合作制度。

  3建立全球資源環境領域制度體系:“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之制度保障

  作為一項全球系統工程,資源環境命運共同體的建立離不開體制機制的保障。制度建設是實現組織目標的基本保證,也是實現公平與公正的必要條件。但目前全球生態環境資源治理制度缺失,共同行動執行乏力,導致各國在使用人類共有的生態環境資源時,只考慮短期的經濟利益,缺乏治理與保護的責任意識,通過損害人類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的“搭便車”行為獲取自身利益,導致“公地悲劇”的發生。因此構建有力度、有法律約束力的制度來規范各國使用公共生態環境資源行為十分迫切和必要。

  全球治理體系由各國共建共享,需要所有國家落實和推動。首先,各國應認真貫徹落實現有的《羅馬宣言》、《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文件精神,以實際行動推進制度建設。同時,探索建立資源環境保護獎懲機制,制定全球環境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并配套相應的國際法予以確認,建立切實有效的生態環保機制和獨立環評體系。雖然不同國家或地區在聯合國框架下達成了全球生態安全公約并積極推進的共識,但執行力不足,根本原因就在于獎懲機制的缺失。此外,在推進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大國應積極起到示范作用,積極搭建區域性國家間生態治理互動平臺。

  推薦閱讀:《林業與環境科學(原:廣東林業科技)》(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由廣東省林學會;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富锦市| 府谷县| 腾冲县| 砀山县| 泰安市| 图木舒克市| 昌黎县| 淄博市| 柏乡县| 保康县| 阳原县| 东源县| 海门市| 铜陵市| 玉树县| 观塘区| 大丰市| 衢州市| 门源| 甘德县| 辽宁省| 弋阳县| 寿阳县| 玉溪市| 黔西| 辛集市| 永和县| 天等县| 上栗县| 青田县| 黄山市| 安泽县| 安达市| 双江| 临武县| 隆尧县| 富平县| 巴马| 林周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