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有關現在行政審批建設管理應用的新制度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新條例呢?不同的機制管理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本文主要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內在邏輯上看聯動性和從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踐歷程上看聯動性等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文章選自:《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摘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聯動性問題,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探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聯動結構,應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從總結實踐歷程到提煉理論,再到實踐發展,最后到理論總結進行不斷循環。研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能僅就行政審批制度這一項內容進行分析,隱藏其后的聯動性結構和本質屬性必須在理論上得到凝練并及時指導實踐,及時糾正偏差,才能保證改革取得預期的效果。
關鍵詞:行政審批,政工制度,高級政工師論文
一、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內在邏輯上看聯動性
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的理論邏輯上看,其聯動性主要表現在:“三個同一”。
第一,同一個目標: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入推進而逐漸確立起來的政府理念和目標。政府職能的本質就是“服務”,政府的本職工作是為社會大眾分配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安全、秩序、平等、正義、自由等在內的各種公共利益和價值。因此,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政府屢次進行的機構改革還是為適應市場經濟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都是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最終目標。
第二,同一項改革主題:簡政放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都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是對傳統行政管理體制的揚棄和變革,是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歷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內容及國務院機構改革調整方案來看,每次改革都圍繞這樣一個主題推進――簡政放權。一方面通過梳理國務院各部門的職責職能,整合職能交叉的部門,取消不再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部門和行政審批事項,達到“簡繁政”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權力層級下移的方式,把可以由地方政府來承擔的權力和責任下放,使其充分結合本區域發展實際,發揮自身能動性來實現本區域經濟社會的整體平衡,達到“放實權”的目的;再一方面通過改變管理方式,把可以由市場、社會承擔的責任轉移出去,達到“培育責任主體”的目的。歸根結底,行政審批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二者的改革主題都是如何控制與規范行政權,實現簡政放權。
第三,同一基本方法:厘定政府邊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就其本質層面而言,就是對行政權力和行政權力劃分邊界重新界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厘定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政府機構改革是分清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行政邊界。雖然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以萬能管理者的身份出現,成為指揮整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唯一的主體,政府既承擔著辦企業、興市場的責任,也承擔著辦社會的職能。但隨著我國經濟中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整個社會進入利益結構分化和調整的轉型時期,傳統的行政方式和權力結構成為了桎梏,這就需要重新厘定政府權力邊界,讓各自承擔必要的責任。
二、從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踐歷程上看聯動性
國務院機構改革在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圍繞“增長―精簡―再增長”的循環幾經變動,在這個時期政府是指揮整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唯一主體,行政審批制度作為政府管理社會經濟事務的一種最為重要手段,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穩定性。從中央黨政文件中從未看到涉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描述,從地方實踐中也未見到有關于審批制度改革的探索。一直到1998年我國為加入世貿組織做積極準備,率先在深圳等部分經濟特區試點起步。這一年,深圳市頒發了《深圳市審批制度改革若干規定》,在深圳市全面實施審批制度改革,經過三年探索,2001年9月,國務院對全面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成立了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并在監察部設立了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務院審改辦”),承擔日常工作。從這一時期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才以一項單獨改革重點出現在各級黨政機關文件里。
行政審批制度是政府職能的一部分,是一個特定的政府在操作層面上“要做什么”和“在做著什么”。不同的政府職能是要由相應的“機構”來承擔的,因此行政審批制度的運行必然要由政府機構這個基礎做支撐。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史無前例的成為了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當頭炮”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先手棋”,國內學界和理論界也都十分重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出了大量理論成果和實踐探索。盡管如此,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多作為獨立單元進行研究,很少系統性分析與行政體制改革其他內容的聯動性,也導致在實踐探索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常是單兵作戰,無法實現以點帶面,鞏固改革成果。有鑒于此,本文選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機構改革,從內在邏輯和改革歷程方面系統性分析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聯動性。
(1)1998年改革。1998年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國務院機構改革同時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調整行政組織結構,精簡人員,進行了一場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力度也最大的政府機構改革,同時行政審批制度首次開始探索取消審批事項,側重下放權力,減少層次。兩項改的最終目的都是統一到“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來,把生產經營的權力真正交給企業”這一目標上來。這次改革從機構權力配置上看,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40個減少到29個;其中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個,新組建4個部委,3個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由28個部門組成。從職能調整上看實現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對經濟管理部門進行裁剪合并,同時移交給社會中介機構、企業和地方的職能多達200余項。
(2)2003年改革。2003年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與國務院機構改革同步進行,二者統一到“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一目標上來。這次改革從機構權力配置上看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商務部,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由仍28個部門組成。從職能調整上看,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在2001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展開后,2003年,國務院取消了406項行政審批項目,其中包括241項經濟管理事務。
(3)2008年改革。2008年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統一到“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這一目標上來。這次改革從機構權力配置上看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設立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局,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經過調整,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有27個組成部門,1個直屬特設機構,15個直屬機構,4個辦事機構,16個部委管理的國家局,14個直屬事業單位,減少了4個國務院正部級機構。從職能調整上看,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繼續縮小投資審核范圍,下放審核權限,簡化審核程序,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在投資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時改進規劃和產業政策管理,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專業產業政策,除按規定需報國務院審批的外,由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在國家規劃和政策的指導下分別制定。
(4)2013年改革。2013年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統一到“以職能轉變為核心,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項目”這一目標上來。大幅度減少審批項目已經成為了審批制度改革和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共同目標。這次改革從機構權力配置上看撤銷鐵道部,交通運輸部統籌規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發展,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25個組成部門,撤銷了4個正部級機構,其中包括2個組成部門。從職能調整上看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減少投資項目審批,最大限度地縮小審批、核準、備案范圍,切實落實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要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2013年從國務院調整下放了221項行政審批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