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我過現代化建設當中有關人學研究的歷程也在不斷發展建設當中,對于建設的新方向目標又有什么新的管理理念呢?應該做到哪些方面的措施呢?在現代化的建設應用中又該如何處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呢?本文選自:《理論學習》,《理論學習》Theory Study(月刊)1985年創刊,是理論刊物。它的任務是幫助干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對干部的理一淪學習進行輔導;對干部所關心或在學習中提出的理論問題努力作有說服力的闡釋?!独碚搶W習》主管單位:省委講師團,主辦單位:省委講師團,國內統一刊號:37-1309/C,國際標準刊號:1671-2854
摘要:中國的人學研究始終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步步深入的,它由20世紀80年代初從價 值觀上強調尊重人,到20世紀90年代縱深向人學理論建構方向發展,向從學理上說清人 、從實踐上塑造人方向發展。中國的人學著力研究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 提出的重大現實問題。其中主要研究了人的素質、人的全面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人的發展的形態、人性發展與制度創新、市場經濟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與人的精神世 界、知識經濟與人的創新能力、新經濟與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等。我國人學研究的一個基 本特征,就是其基本進程始終緊隨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發展,并反作用于社會實踐 。中國的人學研究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現代化建設,人學研究,政治建設
一、當代中國的人學研究是如何興起的
簡要來說,人學首先是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質、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的學問。人學有 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學指研究人的一切科學,狹義的人學指研究人的本質、存在 和歷史發展規律的學說。人學不同于人的科學,后者是研究人的某一側面而形成的一個 學科群,人學則是在綜合各門有關人的科學提供的關于人的知識的基礎上對完整的人進 行綜合研究,并提升出關于完整的人的本質、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理論。這里, 人學研究實際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綜合人學,以達到對“完整人”的研究;二是哲學人 學,從完整的人中提升出關于人的本質、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理論。
人學還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學”概念的提出代表一種新的哲學觀念或理 念,一種觀察、分析世界的新視角和新方法。我國當代的人學研究,就是力求關懷人的 生存發展,提供一種觀察、分析問題的新的視角、理念和方法。
人學之所以在中國興起,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哲學史根據。在哲學發展早期,“ 人”面臨兩種命運:一是人被淹沒在自然、社會及宗教中,顯得不獨立;二是人被各種 不同的哲學流派加以肢解,變成支離破碎的人。近代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把人 本身從對自然、社會等客體的從屬中相對獨立出來并提升為主體;其次是把被哲學肢解 的人整合成完整的人。這種變化蘊含這樣的道理:人在世界中具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和本 質,哲學既要從外部世界理解人,還要從人的內在方面認識人。由是,人學作為哲學的 本質在當代才真正顯示出來。既然如此,當代哲學就應把作為主體的完整的人作為自己 專門的研究對象。其次有科學史根據。近代以來人的各種科學獨立發展起來,積累了關 于人的豐富的實證知識。但它們在開始時并不一定確保其內在聯系,反而使人變得支離 破碎。對人的不同側面加以認識而形成一系列的人的科學,是近代對事物進行分門別類 研究這一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決定的。科學發展到現代呈現出新的趨勢,就是研究人的 各門科學趨于結合,趨于綜合人的科學提供的關于人的不同側面的實證知識,把人作為 統一的整體來把握。對這種趨勢的反映和反思,必須有一種關于人的統一的基礎學說即 人學,來把關于人的各種科學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既克服對人的片面研究的局限,又 為一切有關人的科學的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再次有其文化學根據。以個人主義為核 心的文化把人理解為具有獨立價值的個人,以整體主義為核心的文化把人理解為只有在 整體的關系中才能存在的人。這兩種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帶來某種 危機,其危機實質上就是人性危機??朔@種危機的有效方法,就是重建一種完整的人 性,并通過這種重建來實現文化的綜合創新。最后有其時代或實踐根據。真正的人學是 自己時代的產物。當代中國發展究竟提出哪些體現著時代精神的深層問題呢?
一是改革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改革說到底是解放人,為人松綁,解決人 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充分利用人性和規范人性來 運作的,它既要求相適應的人格來作為它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又對人的發展產生正負影 響,其最大的積極影響是促進獨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其消極影響是產 生一定的人的物化現象。從現實看,國民素質與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從 哲學高度講,市場經濟體制在表面上是“物”的問題,深層卻是“人”(人性、人格、 人的素質、人的能力、人的價值等)的問題,這必然促使人的自我覺醒。
二是文化建設。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在比較 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設的實質和核心是提高國民素質,塑造社會主義現代新人,它是以 人為本并解決人的問題的。為此就必須對“人”作專門、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三是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從哲學高度和深層來看可持續發展,其中心問題就是人 的問題:它把人類作為發展主體;以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理論根據;以人的素質的提高 和能力發揮為實現條件;以代際之間的和諧發展為核心內容;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質 量為最終目的。當代中國的發展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過程,而人的現代化 則是關鍵。發展學家佩魯指出:如果不從人的更高層次上去理解發展,對各種發展問題 的理解和解決就難免是浮淺的、表面的。
此外,人力資源開發,實行人本的管理,提高領導干部隊伍和國民的素質,思想政治 工作等,都要求對人是什么和人應如何做這兩大問題作專門深入系統的思考。
上述問題是現有哲學不能完全回答的,必須有一種專門系統研究人的本質、存在和歷 史發展規律的理論,這就是人學。
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需要加強人學研究
(一)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提供理論基礎
在市場經濟中人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這是對市場經濟與人的關系的根本理解問題。
人首先為追求和滿足自我正當利益最大化而存在。市場經濟使人必然追求“利”益?!∈袌鰴C制之實質,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并規范著各個人對其利益追求的本性來激發人的最 大潛能,以為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追求交換價值中的利益最大化,是生產者進行生產 的基本動機。“市場經濟使人必然追求利”也會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得以體現?!∥覀兊娜蝿赵谟谑估嬖瓌t向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積極方向發展。
人主要依靠其能力而存在。市場經濟內在要求人必須崇尚能“力”。市場競爭不相信 能力弱者的眼淚,倒是給那些能力強的人以優厚的回報。在這個意義上,競爭首要是能 力的競爭,市場經濟是能力經濟。這必然使每個人認識到,人生價值的實現及幸福很大 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潛力、能力和努力程度。實際上,能力觀念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近代西 方市場經濟社會的核心文化精神之一,而西方社會的富強正起因于市場經濟所培育的能 力主義觀念。當今中國正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因而強調對能力問題的重視就不足為怪 了。實際上,只要搞市場經濟,就必須重視人的能力,就必須確立人要依靠其能力而存 在的存在方式。
人自覺按照理性的法則而存在。市場經濟要求人必須按照“理性”的法則行事。在市 場競爭中,競爭者要獲取成功,既要運用理性思維能力來對信息和行情加以分析、選擇 和處理,又要運用理性的法則破除“人情”、“關系”、“特權”向社會經濟的公共領 域滲透,同時還需要運用理智來控制和駕馭競爭者的情感、意志,且以精細的理性計算 來使資本和勞動的組織達到合理化。這實質上內在要求發育和提升出一種理性精神。這 里的理性精神,即是指旨在注重客觀、分析、標準、規范、精確、量化、程序、嚴密、 公正、制度和控制的一種價值取向。正因為如此,實行市場經濟的近代西方社會是極力 倡導理性精神的。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迫切需要但又缺乏的,是理性 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主觀性有余而客觀性不足,整體把握有余而實證分析不足,模糊 有余而精確不足,隨意性有余而程序性不足,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等現象,仍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這對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及人的發展產生許多消極影響,所以必須加以改變, 并確立人自覺按理性的法則行事的存在方式。
人必須依靠努力奮斗而存在。市場經濟內在必然要求人在生活中自“立”,即自律、 自覺、自主和自強。從文化角度講,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把從事有關經濟活動的人從人身 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使其走向市場,成為經濟運營的獨立自主的主體。這就內在要求 主體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并自覺承擔責任。因此,人的獨立 自主或自立是從事有關經濟活動的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和經濟運營的前提條件。在市場經 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只有當人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人格和能力,能獨立自主地進行 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他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才 能積極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從對市場經濟建設實踐的反映來看,近年思想界提出 并熱烈討論的“人格獨立”、“人的主體性”、“人的個性”和“人的能力發展”等問 題,都旨在倡導一種精神——在市場經濟社會,人必須依靠后天的努力奮斗而存在。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運作方式,必將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產生廣泛而深刻的 影響,從而使我們這個時代呈現出新的特點,顯現出新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注重利 益的精神;崇尚能力的精神;推崇理性的精神;強調自立的精神。這四種基本精神體現 著人在市場經濟中存在的根本方式,因而蘊涵著人學理論和方法存在的內在必要性。
(二)為走向知識經濟作好人的準備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智力將爆發革命,這場革命將以開發人力資源和充分發揮人的 創新能力為中心;人們將不再以擁有土地和錢財的多少論財富,而主要是以知識的多少 、智力的高低和創新能力的大小論貧富;知識作為人的智力的創造性產物,不再是社會 生產的一般性因素,而由于它對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而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變成最大 的社會財富;知識化的生產方式使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日趨智能化,即傳統的第一、 第二產業日趨萎縮,而提供智能商品和智能服務的軟件產業正成為當前最為奪目的朝陽 產業;而且,知識型的勞動者將構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在當今時代,人類經濟發展 已從主要依靠物的投入轉向主要依靠智力的投入,如果說在傳統工業時代主要是拼資金 和設備的話,那么,在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則主要是拼素質和人才;未來的國力 競爭主要是人才實力的競爭,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知識、智力和創新能力將在社會中 發揮主導作用。無論是現在中國搞市場經濟,還是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社會發展對 人的知識、智力、尤其是人的創新能力的需要,都是最迫切的。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講的 ,開展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行以開發人力資源為本的發展戰略,是中國抓住機遇、迎 接挑戰,進而推進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鍵。
知識經濟將使我們走向“以人為本”的時代,而我國的人學正在為其作理論準備。
(三)為解決人的精神世界的問題提供理論和方法
改革開放將使中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都要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從而對個 體人的精神、思想、認識、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每個人對這 種影響的心理體驗和精神感受是不同的。其中一些人們的消極心理體驗和精神感受具體 表現在:有些人對新的社會變革和現實環境無法適應,在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痛苦;有些 人對社會多樣化和價值多元化的現實感到無所適從,在認識上出現混亂、疑惑和偏差; 有些人對其既得利益被改革所剝奪和當今事事都靠其能力感到不習慣而在改革中無所事 事,在心理上出現失落、焦慮和煩惱;有些人對不滿意的生存境遇和生存處境感到無能 為力,在信仰上出現某種危機;有些人對只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而輕視人文精神建設的 現實感到無所歸依,在行動上猶豫不決,隨波逐流。為此,我國的人學研究積極關注人 的精神世界,努力在解決人的精神需求問題上下工夫。即力求全面、深入、細致和準確 地了解和研究社會變革所引起的人的生存方式的變化及其對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影響, 以及人們對這種影響的心理體驗和精神感受及其由此產生的精神需求,了解“心”情; 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從而使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文化建設 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設入心入腦。
(四)為理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發展狀態及其命運提供引導
中國人學的研究者大都具有明確的指導意識,即自覺走向人的現實生活世界,洞察人 的生存體驗,關心中國人的發展狀態和發展命運;既從價值觀上重視人,又在學理上完 整論說人,還在實踐上全面塑造人。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一定曲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了解人而造成的輕視人 和不能正確對待人。對“文革”現實的最初反叛是從價值觀上重視人,表現在要把人當 人看,尊重人和關心人,重視和有效發揮人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對人的問題研究 中,人們逐步認識到人在社會主義建設和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地位,進而強調把人當主 體看,正確發揮主體的作用。近年我國人學研究的意圖之一,就是喚醒人們對“人”的 自覺尊重,并充分正確發揮人的作用,就是要通過對“人”的全面而深入的科學理解, 來為尊重人和充分正確發揮人的作用提供理論基礎。過去我們不是由于重視人而出現許 多問題,恰恰失之于不了解人而輕視人和不能正確發揮人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之 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其原因之一正是重視人和充分正確發揮人的作用,而改革開放過 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一定意義上也與對人缺乏科學理解而輕視人和不能正確發揮人的 作用有關。要真正尊重人和正確發揮人的作用,除了在理論上要科學完整地理解人外, 還要在實踐上全面塑造人,即在人的內心深處進行人格上的真正徹底的塑造。中國幾千 年封建社會造成了中國人的依附性和保守性人格。高揚“科學、民主”旗幟的“五四” 新文化運動,主題就是“立人”,即塑造新型人格。然而,由于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包 袱過于沉重,人的惰性太大,新文化運動進行的時間又短,更主要的是中國缺乏“立人 ”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所以,新文化運動對人格的塑造是不徹底的,人格并沒有發 生根本轉變。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28年,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中國 政治制度的變革,主要任務是武裝革命。解放后一段時期,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黨內政 治斗爭,雖然相應地也進行一些諸如掃盲、發展教育事業等提高人的素質方面的工作, 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卻始終把知識分子當做消極對象而從世界觀上加以“教育 改造”,因而也談不上有計劃、有組織和有步驟地進行真正徹底的旨在塑造新型人格的 “革命”。所謂十年“文化大革命”,只不過是一場破壞文化、踐踏人性的政治斗爭, 而不是全面徹底塑造新型人格的“人的革命”??傊?,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未曾經歷過 “文藝復興”式的、旨在全面徹底塑造新型人格的人的革命,在人的內心深處實行全面 徹底的人格塑造的任務尚未徹底完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全面改革和現代 化建設時期,但在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國民素質適應不了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一問題 日益突出。開始的改革主要是通過政策方針的調整及適度放權調動人的積極性,即使人 的素質低,也會收到好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質與現代化建設的不適應不大明顯。然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的素質與現代化建設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就充分暴露出來了 :農村改革三年后,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問題提了出來,它要求農民懂得現代農業科學知 識和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然而由于我國農村人口有相當一部分是文盲、半文盲,從根本 上難以適應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從而阻礙著農村進一步改革的步伐;個體、私營經 濟同樣如此。起初一些個體、私營企業可以利用政策搞得比較出色,但隨著商品經濟的 逐步建立及市場競爭的展開,不少企業紛紛倒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從事經濟活 動的個體和私營業主對商品經濟和市場競爭不通也不適應,不注重提高其素質;國有企 業改革之所以困難重重,沒有較大突破,其原因之一是企業人的素質適應不了建立現代 企業制度的需要。上述情況表明,全面徹底實行人格的塑造乃成為改革及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的迫切要求。近年我國的人學研究已意識到它所面臨的這一任務,因而自覺強調 人格的轉型與塑造。
(五)江澤民同志重視人的問題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注人的問題是時代的一種呼聲,所以,江澤民同志也比較注重人的問題。他主要是 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為了什么人”、“依靠什么人”和“塑造什么人”等問 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為了什么人”強調的是人民本位思想——人民是目的;人 民是主體;人民利益是根本的價值標準。“依靠什么人”強調的是人才戰略思想——社 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依靠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別需要依 靠高素質的領導人才。“塑造什么人”強調的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培養高素質勞動 者和科技人才;造就高素質的領導人才,特別是中青年干部;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人?!〗瓭擅裢驹诳偨Y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 迫切要求、分析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關系和闡發“三個代表”思想的基礎上,提 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奮斗目標。
三、領導干部在人的建設上應做哪些工作
既然人學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作為領導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 各級領導干部就應在解決人的問題和人的建設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要在各項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和“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用“人” 的眼光來觀察和分析問題。人學既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核心理念,也為人們分析和解 決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思維方法。人學所提供的理念主要是“以人為本”和“人力資源 是第一資源”,所提供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新的視角和思維方法,主要就是對人的現實 關切和終極關懷,就是把人視為各項事業的主體,就是一切工作要看對人的生存和發展 是否有利,就是一切工作都要為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這種理念和思維方法對領導干 部做好各項工作是直接相關的,也是有利的。所以,各級領導干部要在自己的經濟工作 、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等各項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力資源看做是本部門 的第一資源,且在工作過程中力求做到為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
二是實行以開發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從哲學角度講,一切資源大致可歸結為 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工具性資源(如制度資源、技術資源和文化資源),“人”是運用 “工具”而同“物”發生關系的。在我國傳統工業時代,主要實行的是以開發物質資源 (如自然資源)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雖然取得一定成就,卻使環境和生態付出沉重代價。 我國多年的人學研究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強調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緊跟 知識經濟發展的步伐,反映現代化建設和加入WTO對高素質人的要求,實行以開發人力 資源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由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在制定和實施 以開發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方面下工夫,發現、使用和培育好人才。
三是在制度建設方面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傳統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分配制度和干部人 事制度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影響了生產力的發 展。所以,現在各級領導干部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進行制度創新。任何一種制度 創新都有一個價值導向問題。我國人學研究的成果表明:當今我國的經濟體制創新、產 權制度創新、分配制度創新和干部人事制度創新的價值導向,應是有利于充分發揮人的 創新能力,能體現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懷。因此,各級領導干部應有清醒而明確的指 導意識,把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懷以及對人的創新能力的關注貫徹到制度創新的各個 環節中去,使制度建設有利于人的創新能力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