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它是相對于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本文選自:《中原文物》由河南博物院主辦。原名《河南文博通訊》,1981年更名為《中原文物》季刊,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創刊于1977年,2000年改為雙月刊。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分別題寫了刊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并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只有本土文化是最難被復制和移植的,它們是城市之魂。”有人這樣說。的確,“非遺”作為城市的無形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城市發展的戰略資源。把具有中山市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我們的“城市名片”,使之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成為城市最具體、最直接、最現實的文化品牌,可以彰顯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市民自豪感,優化城市投資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有力的助推作用。
早期舞醉龍沒有音樂伴奏,只有吶喊聲,后隨舞獅鼓點,以“三星鼓點”為主。舞蹈內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請龍、三拜九叩、喝酒、席間舞龍、灌酒、巡游。原舞醉龍者是在拜祀過程中隨意舞龍頭、龍尾,稱為轉龍,后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在舞蹈中,舞龍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埋者則又強灌,務必使舞龍者醉之。醉龍舞由自發的即興跳神舞蹈,發展到道具舞蹈醉龍舞,深受鄉民的歡迎,成為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
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流傳于廣東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網地帶。咸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咸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
沙溪涼茶傳統工藝、大涌紅木雕刻工藝、黃圃臘味制作工藝、咀香園杏仁餅制作工藝等等都是中山富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杏仁餅誕生于清光緒二十九年的香山縣城石岐,由興寧里一清官后裔詩禮傳家一一蕭家的女傭播雁湘在蕭友柏侍妾林大姑指導下而創制。杏仁餅選用綠豆粉用木制餅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餅樣,并加人特制豬肉做夾心,經過一系列傳統烘焙工藝制成,人口甘甜松化,令人齒頰留香。
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民俗展示區中,展出大量珠江三角洲的傳統民俗。如:蠟制的傳統年節食品、婚嫁祝壽的場景、民間的木雕、刺繡等。它們是古代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化遺產保存最為有效、也最為直觀的手段之一。與多媒體記錄方式相比,它具有更多的客觀性、真實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實物記錄民俗類文化遺產的另一個長處是便于以后的展示,而展示又是文化遺產體現其最大價值的主要手段。這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實物化”的保護,可能會成為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模式。
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電腦觸摸屏里可以聽到孫中山先生去世前一年的原聲演講錄音。在本館曾經展出展覽的文字、圖片或者聲音,都可以在本館網站上找到。通過記錄和錄音,把無形文化遺產轉化成有形遺產以作為歷史和文化見證。
以口述史學的方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可以使我們知道一種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表演方式,同時還可以使我們通過深人細致調查,深刻地了解到作為一名普通百姓的生活實情,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中上市的孫中山研究所通過出版物等方式記載大量有關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資料和有關民俗風情的訪談記錄。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單純依賴土地和廉價勞動力的大量投人,更需要依靠市民思想素質、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而這歸根結底取決于城市文化的浸潤和熏陶,只有以文化為切人點和突破口,打造城市的精神圖騰,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傳承、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