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江澤民曾在《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明確提出“社會保障,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關鍵詞 :社會保障,江澤民社會保障思想
一、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社會保障思想
毛澤東在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相結合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對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他以思想家和政治家獨特的視角,根據當時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從歷史發展的高度,對社會保障這一事關全局的問題做出闡述;同時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建國初期的社會保障現實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與主張。
鄧小平雖然沒有從專業術語的角度明確使用“社會保障”一詞,但它以自己的語言同樣表達了豐富的社會保障思想。他主張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各項政策和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這些思想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印證后,江澤民對毛澤東、鄧小平社會保障思想從不同的層面對其進行了闡述和升華。關于社會保障的內涵和作用,他曾指出“社會保障,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社會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人們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增強他們的生活安全感。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關于對社會保障建立基礎的認識,他曾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關于社會保障的發展導向,他曾提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出現了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這些新情況帶來了經濟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新變化。對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必須高度重視并正確處理,以防矛盾激化,影響社會穩定。對于各種社會矛盾,要區分不同情況,通過改革和發展,通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通過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教育等各種手段,妥善加以解決。”
二、提高了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地位和意義
社會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人們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增強他們的生活安全感。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特別是我國的經濟建設任務很繁重,各項改革都在深化,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尤為重要。把中央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一部分遇到困難的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的政策和要求,堅決落實好,切不可疏忽大意。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出“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系到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關系到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
三、確立了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目標
江澤民對于社會保障思想的確立,高屋建瓴,頂層設計,明確其必須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節奏,立足實際和人本,明確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使全國人民過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進。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合理消費。在改善物質生活的同時,充實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特別要改善居住、衛生、交通和通信條件,擴大服務性消費。逐步增加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提高教育和醫療保健水平。實行保障城鎮困難居民基本生活的政策。國家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到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這一今后和未來一個時期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