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社會已進入到信息網絡化時代,面對爆炸式增長的信息量,人們猶如逆水行舟,不及時有效地處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棄兒。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必備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關注。文章發表在《中國信息化》上,是上海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一
信息素養最初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包括文化素養、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三個層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許多專家和機構都對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1、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養——一種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他必須能夠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檢索、評價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這是信息素養定義被人引用最多、最經典的定義,它全面而簡練地概括了信息素養中基本技能和思考技能兩個方面的內容。
2、Doyle,C.S.在《國家信息素養論壇最終報告》中提出了信息素養的10點意見:認識到精確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決定的基礎;確認一個對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問題;確認潛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檢索方案;從包括基于計算機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用于實際應用;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
3、科羅拉多州教育媒體協會認為信息素養高的學生是有能力的、獨立的學習者。他們知道自己的信息需要,能積極參與到概念的討論中。他們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示自信,懂得什么才是相關信息;會運用技術去獲得信息、進行交流;能在存在多種答案及無答案的環境中自如地工作;會對自己的工作采取高標準,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這些學生非常靈活,能適應變化,既可以從事獨立工作也可以從事協同工作。
二
雖然各個專家和機構對信息素養的具體界定會有所不同,但是其內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筆者認為,對信息素養的正確理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信息素養包括對信息(涵蓋多種信息源)有效地檢索、評價和使用;(2)能對信息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將有用信息變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3)具有對信息進行主動鑒別、有區別地對待信息的能力。
三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的海洋。
面對滾滾而來的信息洪流,培養好學生的信息素養不但是人們生存于信息時代的當務之急,更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必經之途。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的能力入手:
1、 基本技能。在人類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懂得讀、寫、算是人們走天下的“得意功夫”,就象一個人懂得一門手藝,能夠以此來為自己謀生。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身處信息時代,通訊能力包括閱讀、編寫和口頭表達能力,使用Internet的電子郵件功能、聊天室等與外界進行交流的能力,只是人們生活的基本技能。在這個分秒必爭的網絡時代,如果不會使用電子郵件、傳真機等先進的通訊設備,那么他將被新的世紀所拋棄,而永遠地留在20世紀甚至19、18世紀。培養學生在信息時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還應促使學生掌握搜尋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對已有信息進行有效地組織、整理、利用和傳播的方法。這些搜尋的信息源范圍包括Internet、CD-ROM及各種印刷媒介。在具有通訊能力、閱讀能力、編寫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基礎上,學習者不斷發展自己對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學會學習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條件。
2、 思考技能。信息素養高的人應在思考方面具有以下幾方面的能力:(1)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獨立地尋求問題的答案。(2)學習的能力。信息素養高的人具有學習的能力,指的是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3)創新思維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不但是信息時代人們的高級素養,更決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興衰。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從創新學習環境、創新學習方法、創新學習情境等方面入手。(4)信息素養高的人還應具有目標確定的能力。長期以來,學生并不會為自己的學習找目標,學習任務來的時候也只知道跟隨教師的要求去行動,也就根本沒有任何學習主動性可言。
3、個人素質。網絡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都連在了一起,它既然不屬于任何國家、機構或個人,它就能容納所有國家、機構或個人的觀點,所以,在這個海洋中既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也有許多不利于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和個體發展的信息。因此,信息時代的信息素養教育必須強調對學習者責任心、自尊心、社會責任感、自我管理、誠實等品質的培養。針對網絡時代價值觀念混亂、人們對網上道德迷惘的現狀,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聲明提出了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1)有意造成網絡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絡及其相連的系統;(2)商業性地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盜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出混亂或破壞的行動;(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這六種不道德行為實際上是傳統的不道德行為,即要求人們避免傷害他人、要誠實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視性的行為、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權在內的財產權、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的隱私、保守秘密等。網絡倫理不是對傳統道德的否定,網絡倫理道德建設是把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引入網絡領域。信息時代推崇價值觀多元化,卻不歡迎不道德的信息社會公民。教育應從青少年學習者入手,逐步培養他們具有信息時代的道德感,面對各種各樣價值觀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樣才能積極、健康地成長,并參與到社會、國家的建設中去。
上海論文發表須知:《中國信息化》雜志是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局性戰略以來,國家批準創刊的唯一一份以關注信息化實踐,推進信息化進程為使命的“國”字頭國家級信息化媒體。雜志于2004年5月創刊以來,深得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信息產業部和有關部委的重視與支持,同時也是深受各省(市)信息辦、信息產業廳(局)和信息化應用與推進部門、信息化重點建設單位關注的高位視媒體。郵發代號:8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