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人類社會的基礎結構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經濟基礎、二是上層建筑、三是意識形態。本文從古代文明沉淀的積極因素、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力推動、改革開放成果的堅實基礎三方面對“四在農家”源起余慶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四在農家”;社會基礎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ociety includes the economic basis, the superstructure and the ideology the three aspect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statement that "four in the peasant family” ‘s origin is Yuqing, from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precipitation,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chievements the three party.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our in the peasant family"; social basis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任何事物的存在及發生發展都有著自己特定的邏輯。余慶交通信息閉塞,工業相對薄弱,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縣內以山地、丘陵為主的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卻孕育出了解決中國當前“三農”問題的有效模式——“四在農家”。
1.中國古代文明沉淀的積極因素
余慶與外界雖然少通信息,卻因此少受外影響,而使之保存著其淳樸的民風與鄉情。沉積著自己應有的力量源泉和固守田園的談定人生觀。
1.1鄉紳治理精華的遺存
鄉紳,即居住于鄉村的有功名、官職的人,一類屬于上層有官有職者;一類屬于下層是有功名卻未獲得官職者的“準官僚”。 在中國數千年帝制“皇權不下縣”的時代,鄉紳在中國鄉村社會扮演著近似于民選“官員”的角色,既屬于鄉民卻又處于鄉民之上層,他們的社會地位及各種權力,在相當程度上是得到統治者默許或授予的,鄉紳在皇權很難支配到的鄉村社會中擔負起教化鄉民、承擔賦稅、治理鄉村的責任。
鄉紳與當地鄉民之間除了管理關系之外,在上傳下達過程中,其通常演化為一方鄉民的政治領袖,并且與鄉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因而又得到鄉民和宗族勢力的支持,成為鄉民的代表。傳統中國社會中,在社會處于相對穩定、政治相對清明和經濟平穩繁榮時期的鄉紳階層,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全面發揮重要作用。既是溝通官方與民間的橋梁,又是官府和民間所期望的教化鄉民、造福鄉里的最佳人選。
1.2宗族傳統文化的固化
中國傳統社會,由于“皇權不下縣”,以至鄉村大都以宗族為核心,由于處于小農經濟條件下的農民具有天然的分散性和封閉性,社會化程度較低,因此宗族勢力得以存在。宗法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了一種很適宜小農經濟的文化傳統,它包含著血緣性、等級性、禮俗性、聚居性、農耕性、自給性、封閉性、保守性等,又當時傳統社會契合,基本滿足當時歷史條件下調整鄉村社會關系及穩定基層社會秩序的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孕育和發展的,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這種聯綿不斷的文化體系決定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傳遞途徑是暢通無阻的,而因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種較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風俗在傳承中不會輕易改變。
余慶境內海拔最高1386.5米,最低400米,烏江自西向東橫貫縣域,兩岸崖壁陡峭,沿江河谷深切,境內山地、丘陵、平壩交錯。余慶歷史上雖有古道,但公路的修建卻始于民國23年,公路坡陡、彎急、路窄。因此余慶受外界影響就相對較小。也就使得余慶形成了一個個相對封閉的、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基礎的、以家庭及宗族祥和發展相對穩定的小區域社會狀態。
2.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力推動
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動力是生存。生存導致諸多需求,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形成他的需求理論。概括地說就是生存、安全與發展三種需求。生存需要活著,人不能總是活著,于是繁衍后代。由于文明的發展,人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本質屬性將得到充分展現。
2.1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需求
中國人傳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正是因為這樣才造就了最初以改善居住環境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絕大多數家庭的孩子成為了獨生子女,這些人多數出生在1980年代以后,將進入二十一世紀時,這一群人中的絕大多數正值青春年華,正是中國人傳統思維中成家的年齡。傳統觀點中的“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兒”就是對家的典型詮釋。也就是說如果你要有家,就必須要屬于自己的房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大搞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及水產養殖業,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人均收入逐年增加。農民富裕了,思想觀念也隨之轉變,人們越來越看重吃得滿足,住得舒適,把擁有屬于自己清新幽靜的生活環境,作為新的追求。
2.2人民的智慧與實踐融合
人民群眾的思想與智慧總是最具開拓意義和創新意義的,無論是中國久遠時代的“四大發明”還是近現代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毛澤東思想及特色理論,無不凝聚著豐富的人民智慧與思想。
余慶“四在農家”創建設源于實踐,是農民與基層公務人員共同智慧的結晶。2001年,余慶縣一千多名公務員深入農村扎根數月,了解農民的內心愿望,共謀鄉村發展。余慶駐村公務人員深入了解到農民的內在希望:渴望生活殷實寬裕、渴望有更多學習機會、渴望經常參加文體活動、渴望有如城里人的居住環境等具體內容。公務員從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等入手,使“四在農家”的內涵逐步完善。于此,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內容的“四在農家”便在余慶展開。
3.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堅實基礎
社會是一個自適應、自協調、自組織的有機系統,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和社會關系的承擔者,社會發展本質上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生活的需要和為滿足這些需要而從事著物質生產,基于人類生存發展需要這一深刻根源的經濟力、政治力都要有利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有利于提高人類的需要層次及其滿足程度,有利于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發展。
3.1經濟發展與人口素養的契合
中國革開放政策的活躍,廣大農村已從擺脫貧窮走入溫飽并邁進小康,對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首先,我國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非農產業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機已經成熟。其次,公共財政支付能力顯著增強,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已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第三,加快農村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三農”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余慶正因人口數量的有效控制與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至其雖是一個農業縣,卻能持續穩定地增長經濟。
3.2基層組織的積極引導與助推
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基層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最終貫徹落實者,中央再好的方針、政策,如果沒有基層黨組織的宣傳、指揮和落實,也是一紙空文。基層黨組織是帶領基層人民群眾發展經濟,增加人民收入的發動者和組織者,是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謀劃者,因此,只有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才能夠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理出一條好的經濟發展思路,規劃好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
2001年,在“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余慶縣委、政府派了1000名公務人員到廣大農村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農民的思想愿望,歷時三個月的時間,余慶縣委、政府不失時機地抓住農民思想上的閃光點,在實踐中提出了以“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為核心內容的“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把農業農村工作整合起來,既豐富了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又探尋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模式。
切實以廣大農民群眾為主體,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農民的自主權和創造性,發揮其主體作用。積極引導農民群眾自己創造文明、享受文明。堅持農民是投入和受益主體的原則,堅持以農民投入為主,政府適當補助,社會幫扶贊助的方式進行建設。
4.結語
余慶正因落后的交通、閉塞的信息促成因外界干擾小使其傳統相對穩定,人民有著優化生活環境的愿景及改善環境的意志與精神。有文化教育而程度不高,形成了對外界的好奇但卻又很難展翅于外。適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結構與社會傳統結合正孕育了余慶“四在農家”鄉村建設的盟發。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高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C],2007.10.15。
[2] 閆志利、孫海燕:《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條件》[A](《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余慶縣志》[E],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
[4]《余慶縣志》[E](1998—2005),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9.10。
[5] 楊興友:《“四在農家”的創新與新農村建設的推進》[A],新華網, 2007.9.29。
[6] 劉子富、李忠將:《創新農村群眾工作的路子》[D],新華網,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