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和諧”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的情況下提出的,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發達,少數人資本迅速積聚的同時,也產生了龐大的弱勢群體,這種不和諧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在最近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把經濟社會發展從“又快又好”改為“又好又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務前面添了“加快”二字。這種看似細處的文字變動,悄然透露出若干重要信息[1]。“和諧”已經是時代的趨勢、已經是政府主導的潮流。
一、“住”問題的產生
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羨慕我們經濟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城市這個經濟實體也出現了許多隨之而來的問題,“城市病”的概念就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應運而生的。“城市病”是城市化進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擴張、違背自然規律搞建設而表現出來的與城市發展不協調的失衡和無序現象,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居民生活質量下降和經濟發展成本上升,進而導致城市競爭力喪失,阻礙城市可持續發展。“住”問題由此而生。
城市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城市問題。我們的城市面積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高樓越來越密,新的城市高點在不斷的刷新,我們為我們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與此同時我們也吃驚的發現我們的生活質量并沒有很大的改善,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在明、清時,四合院的主人是一個大戶人家,獨自占有偌大的院子和房間,有一個出口通向外面的街道;到了解放后,四合院通常都是分給幾戶人家共用,大家以院落為中心生活的也還算安逸;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城市也在不斷的吞噬著城郊的用地,城市住宅出現短缺,新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出現---小區開發[2]。在這里多層住宅的容積率可以做到1.0~1.5之間,小于1.0的很少見大多數的,高層的容積率通常都大于1.5,極端的可能做到9以上,那種情況就是一塊地除了退紅線的部分全部占滿用地,根本談不上環境,何來的質量!
二、解決方案
從2006年的“國六條”到最近的銀行貸款新政策無疑都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措施,但是似乎房產價格沒有因為一系列的政策的出臺而減慢它的升值趨勢,現從自己的實習經歷以及對房產市場的了解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索性的思索。
1、控制流動人口流入
我們知道城市人口的增長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是自然增長,即由城市現有人口通過生育這個自然現象而獲得的增長;另外一個是機械增長,即因為人口遷移、或由于行政區劃變動而獲得的人口增長;最后一個是流動增長,即無本市戶口而滯留下來從事活動的人員的增長。外來打工人口是城市勞動力的主力軍,雖然我們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們切身感受過的擁擠。“中國就是人多”已經成了每個人的共識。既然我們知道了流動人口的增長是住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我們就來分析下為何人們爭先恐后的涌入城市。主要原因有:
1經濟收入水平的差距。這是最根本的動因。
2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壓力。
3城市勞動市場的需求。
相應的我們也可以制定對策,首先,大力扶持農村城鎮化的道路,使得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有更多的選擇,從而避免人們集中擁擠到大城市;其次,給予農村政策上的扶持,給予農作物補貼,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在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進而縮小農村和城市的經濟差距。
2、重新整合城市規劃
現在的城市中存在的問題有一下幾個重要的方面,總的概括就是“協調”的問題。私人交通工具與公共交通工具之間的沖突;生活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休息游樂區之間的關系以及比例的不協調。具體如下,居住區與工業區相距太遠,商業區與休息游樂區分布不均。這些都導致人們過多的出行,從而給城市交通造成巨大的壓力。
1城市的設想
組團概念的引入,在小區規劃中我們都很熟悉組團這個概念,即在排列居住單元的時候,有意識的將整個小區各自以公共綠地為中心圍繞成多個大的庭院式的組團,從而加強居住單位的可識別性,以及歸屬感,進而促進鄰里交往。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如何在整個城市中形成多個各自為一個小的整體式的組團,人們生活、工作以及簡單的休息娛樂都在其中,組團內以公共交通工具為主。每個組團均是如此,就好比一個生命體由無數的細胞組成,每個細胞是單獨的個體,有著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構造系統,但是每一個細胞又不可能獨自脫離生命體而存在,它需要母液滋潤,母體為每個細胞提供營養物質,同時所有細胞的集合又構成了母體。我所設想的組團就是這樣的類似與生命體中細胞的概念。
2快速交通
承接上面的設想,快速交通可以說是最有效率的利用城市資源的一個手段,而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去實現這一手段。當今城市的交通系統不堪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在城市發展戰略的制定問題上,區域協調原則是很重要的一條。通過調整城市產業布局,對相互聯系緊密的產業一個產業鏈上的公司在空間布局上緊密相連,則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在此基礎上做一個更大的設想,我們將衛星城的概念引入現在城市的發展中,英國倫敦的衛星城的成功給我們提供了相關可以借鑒的有益的經驗。我們需要的是尋求一個最低限度的城市模型,即與能夠進行集中布局,使得處于提供足夠多就業機會的工業區相適應的市政設施、住區、商業娛樂設施、休憩游樂園地,人們在衛星城中可以解決最基本的生活休息需要,步行、公共交通、公共綠地、集中居住這些是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有更進一步的需要則可以到母城中進行娛樂等消費活動。通過快速交通干道可以將衛星城的任意點到達母城的市中心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并盡最大可能的縮短時間上,以彌補心里與空間上的距離,讓人們感到自己只是住在母城的邊緣而已,是實實在在的母城的一部分[3]。快速交通系統可以采用地鐵、輕軌、大吧等城市公共交通設施,避免使用私人交通工具,從而使得公共交通設施的資源利用率得以最大化的實現。
3、土地使用模式
住房價格的高是硬性的,靠調控是不會有顯著效果的,如國家覺得別墅用地浪費土地資源,不再批別墅建設用地,則直接導致現有的別墅用地價格猛漲,別墅的價格也隨之上漲;國家出臺“國六條”,則導致大戶型的價格上漲。我們需要的不是硬性的調控,我們可以采用更有效、更合理、更溫和的方式引導價格走下高峰,以平民的價格賣給平民,而不是有錢人用以炫耀的資本。馬克思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資本是逐利的,永遠都不會改變。面對巨大的潛在的買方市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想象的出來房產是會升值的,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人將自己的積蓄用來購置房產,其目的昭然若揭[4]。一味的出臺政策去限制人們買房,不如加大住宅的供給量。以國家開發的方式,對土地資源進行從新審視,交給房地產商,那就好比讓狼去賣肉的同時,還告訴它不要自己吃太多,吃飽就好。那么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呢?這是一個沒有量度標準的問題,永遠沒有答案。但是如果國家作為開發土地資源的行為主體則情況完全不一樣。從居住區規劃到房子的戶型面積都在掌握之中。用于買賣也好,用于出租也好,都是很好的選擇。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會導致權利的濫用,我認為只要加強監督力度,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關鍵的是用多大的力度去做這件事,決心決定結果。
三、結論
唐代詩人杜甫有首著名的詩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詩句表達了詩人雖身處窘困卻心念黎民蒼生的胸懷。1200多年過去了,現在仍然是中國社會的共同期待與理想!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有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一定可以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人們安居樂業的社會。
參考文獻
1、于語和 、劉志松. “和諧社會”溯源——以傳統政治文化為中心.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 33(1)
2、葉篤初. 十七大承前啟后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最強音. 東北之窗 2007
3、《城市經濟學》謝文蕙.鄧衛213-215. .
4、李捷. 北京城市發展階段實證研究. 城市發展研究2007.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