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近年來,現當代文學研究過程中, 在一種無孔不入的話語的滲透之下, 一些像“全球化” 之類的詞語, 成了神圣的詞語, 只要說出來就具有天然合法性, 而不論其所指何物。與此同時, 一些諸如“革命”、“救亡” 之類的詞語, 卻獲得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說出來就成了天然的“非法”, 甚至成了過街老鼠, 人人喊打。在當下的語境中, “純文學”、“新時期文學”、“先鋒文學” 等成了人見人愛的時髦話語, 而“十七年文學”、“革命歷史小說”、“底層編寫” 等則成了人見人怕的危險思想。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過程中,現當代文學究竟如何發(fā)展變化, 又處在何種現狀呢?文章選自:《西江月》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fā)行的優(yōu)秀期刊。自創(chuàng)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西江月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西江月公認譽為具有業(yè)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西江月并獲中國優(yōu)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一、 現當代文學研究目的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為一個重要的時期。在以和平經濟建設為中心時期, 文學隊伍主要是由兩代作家構成, 一代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作家, 他們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運動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擊, 并在社會底層度過了一段苦難日子, 他們的創(chuàng)作里充滿對現實政治生活的干預精神和對人性的贊美。另一代是在“文革” 中成長起來的作家, 其中大多數人曾在“上山下鄉(xiāng)” 中感受了民間生活和民間文化的熏陶, 因此他們在編寫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從農村經驗中汲取創(chuàng)作素材, 由最初的知青題材到稍后的尋根文學, 呈現出新的民間化創(chuàng)作趨向。兩代作家們胸中涌動著知識分子新生的對現實生活的熱情與自信, 他們在揭露社會弊病的同時,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會效果, 在這種希望之中正滋生著已經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識分子的主體意識。這使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活躍氣氛。
而今天的當代中國作家, 一部分忙著追逐“諾貝爾”文學獎, 期望以此來奠定自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另一部分則忙于追逐市場。由于讀者的欣賞情趣和閱讀趨向主導了市場, 市場又左右著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 導致現在的文學市場化、快餐化、娛樂化、庸俗化、視覺化傾向。在現當代文學中, 以兩種文學思想表現最為突出。
(1) 精神潰敗。在這種精神潰敗之中, 有的作者干脆放棄信仰, 放棄尋找精神出路的企圖。如余華就在《活者》中傳達了“活著就是一切, 活著就是勝利” 這樣一種人生哲學。正如余杰所說, 只有肉體的“活著” 而沒有靈魂的求索。
(2) 性文學進入文壇。90 年代末期, 性文學卷土重來進入了中國文壇, 在這些描寫性的文學中聲勢最響的是賈平凹的《廢都》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它們都描寫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現出的依賴性和脆弱性。
二、 現當代文學存在“現狀批評” 現象
現狀批評是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最具誘惑力的部分, 變化無窮的文學現象和不斷推出的新人和作品, 既聯系著社會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動, 又提供了不重復的新鮮刺激,批評的創(chuàng)造性在現當代文學研究中也最為活躍。因此, 許多人把當代文學研究與“現狀批評” 畫上等號。這一觀點是值得懷疑的, 它可能遲滯了對“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 的研究, 以至于這三十年的文學已從一些人的研究視野中消失。這些部分文學研究, 往往構成現當代文學研究最脆弱的環(huán)節(jié)。很顯然, 這三十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總體水準的普遍性缺陷, 是難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從另一角度看, 這一曲折的文學進程, 又蘊含著某些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問題和矛盾, 這涉及現代文學傳統、作家精神結構、現代文學藝術形態(tài)等。
三、 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開拓的現象
中國現當代文學面臨文學邊界的擴大和文化研究的開拓, 文學本體認知有較大的深入和改變。學術空間的擁擠和學者的浮泛, 以及整體社會普遍的急功近利的大環(huán)境,使得中國現當代文學內在系統呈現了一種“讀圖”、“復制” 和學術時尚、普及的異化現象。現當代文學呈現出標準化、規(guī)范化、模式化的套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一方面是熱鬧非凡, 成果數量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學術深度影響和實用價值范圍甚小。張愛玲、徐志摩、沈從文, 以及現代女作家等, 一直成為出版社出書的熱門和研究者首選的課題。但是, 對這些作家的研究真正有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突破的并不多有。近年來一大批試圖走學術和大眾閱讀相結合路子的“文化快餐”, 卻在“高校” 被視為學術成果。還有文學的傳播與期刊、翻譯、出版、教育等較多的亞文學研究選題, 呈現出文學史研究新的轉變。
四、 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展望
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狀, 筆者對其有以下幾點期望。第一, 在中國文學的敘述話語中, 期望出現更多能夠穿透生命、穿透心靈的語言。第二, 期望中國作家拋棄世俗功利意識、超越平庸, 樹立探尋真理和生命真諦的心性和勇氣, 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挖掘人性的本質, 找到苦難的根源, 揭示燃燒在殘酷無底深淵中的人間至愛。第三, 期望在中國文壇看到能在我們這個時代給人們帶來新奇的刺穿靈魂的力量的大作品, 期望中國文學真正走向我們渴盼已久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于可訓. 中國當代文學史論[M]. 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2] 趙俊賢. 中國文學發(fā)展綜史[M].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3] 楊匡漢. 驚鴻一瞥. 文學中國1949-1999[M]. 陜西教育出版社, 1999.
[4] 謝冕, 孟繁華. 百年中國文學總系[Z].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5] 席揚. 論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產生與發(fā)展[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