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篇歷史論文闡述北朝望族所捐建之賈智淵造像的歷史淵源和價值。賈智淵造像因在造像上刻有“賈智淵妻張寶珠等”供養人題名,故命名為“賈智淵造像”。該三尊造像體量大,雕刻精致,是現存北魏時期最杰出的造像藝術品之一。本篇歷史論文對這尊經歷了歷史洗禮歲月沉淀后,愈發美輪美奐的文物珍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推薦期刊:《文物》初名《文物參考資料》,1959年改為《文物》月刊。50多年來從內容到形式,幾經改革,1978年海外銷量居出口社會科學刊物前列;1997年 2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布消息,《文物》已是海外讀者最歡迎、發行量第一的華文刊物。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為國家贏得了較高聲譽。
賈智淵造像是山東現存北魏時期最杰出的藝術作品之一,因在造像重要位置上刻寫“賈智淵妻張寶珠等”題名,故將其命名為“賈智淵造像”,又有“大魏正光六年歲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題記,知其為525年北魏晚期的造像。1918年,賈智淵造像出土于山東青州西王孔莊古廟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萬銀元從當地購得此像,幸虧當地政府官員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將其運走,并放置于縣金石陳列室,1953年移至山東省博物館①”。
魏晉風骨
賈智淵造像通高220、寬138厘米,背后為寬大的圭形石屏,三尊高浮雕造像倚靠石屏,站立在窄長方形平臺上。中間一尊為佛像,面帶微笑,雙手施無畏與愿印(右手印已殘),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兩側各一尊菩薩像,面容清秀,上身穿交領外衣,兩肩著寬大披帛,下身穿長裙,腰間系帶;一手拿蓮蕾撫于胸前,一手下垂持一物,立于蓮花座上。石屏的正面裝飾十分華麗,上端外側為11尊帛帶飄飄的飛天;里側最上為一倒懸飛騰的龍,其下呈環形分布9尊小型化佛;中部為主尊佛像的頭光和背光。在三尊像之間淺浮雕兩位供養人像,各手持一枝蓮蕾,面向佛像而禮。石屏的背面整齊分布著182個小龕,每龕一佛,號為 “千佛”,十分壯觀②。
賈智淵造像雕刻精美、裝飾華麗,最顯著的是其“褒衣博帶”式著裝, “秀骨清像”式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所謂“褒衣博帶”是指衣帶寬松肥碩、衣袂飛揚飄逸的著裝形式。《漢書·雋不疑傳》記,雋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可見“褒衣博帶”是漢代文士盛裝的重要標志,也是漢代儒生標榜的外形氣質。魏晉時期流行“玄學”和“清談”,人們內心渴望自由,反映到服裝方面,廣袖長裾、飄飄似仙的“褒衣博帶”服飾形式正好迎合了時代的審美情趣。因此,這一時期“褒衣博帶”服飾不僅包含了儒家飽學經綸的智慧氣質,也包含了道家灑脫飄逸的神仙風度。而“秀骨清像”主要指面相清秀、道風仙骨的形象,當時富家子弟十分熱衷模仿這種形象,常常“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并服食“仙丹”,“從容出入,望若神仙”⑧,盲目追逐這種社會時尚,時人批評他們有其形而無其實。賈智淵造像著裝寬博厚重、衣袂飄飛靈動,整體顯得沉穩而不失飄逸;佛像頷首微笑、偉岸俊美,整體又顯得親和而不失神圣,十分形象再現了魏晉時期“褒衣博帶”和“秀骨清像”的特征。因為魏晉時期遺留下來的人物雕塑和繪畫以佛教題材最多,所以“褒衣博帶”和“秀骨清像”后來漸成為人們描述當時佛像風格的詞匯。
名門望族
有學者專門就臨淄一帶北魏晚期制作一件背屏造像所耗費的財力作了初步的估算,如一尊通高152.4、寬84.7厘米的背屏三尊像,形制同賈智淵造像一樣,不算施金妝彩的錢,光制作費用就需要19830錢④,以此類推制作賈智淵背屏像則需要約46600錢,如果再加上施金妝彩,最后完成賈智淵造像需要耗費五萬余錢,這是一筆E大的費用,憑個人或家庭之力往往難以支付。那么制作“賈智淵造像“的是什么人呢?
古代在制作佛像時,往往將出資人的名字刻寫在造像,以示功德和紀念。賈智淵造像上有多處題刻文字,記錄很多捐助人的姓名,其中背屏后面的每尊小佛旁都有題刻,這都是些小的捐助人,大的捐助人一般題刻在正面的位置,除“賈智淵、張寶珠”外,還有一批賈姓的名字,這些人都大有來頭,他們都是益都(今青州)賈氏家族成員,根據銘文分析,賈氏家族主持了這次造像活動。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的執行,產生了一批豪門望族,這些大家族成員享有種種特權,祖輩做了高官,子孫可以在祖輩的蔭護下世代為官,并可以永遠分享祖輩的田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益都賈氏就是這樣豪門望族,在山東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釋讀銘文可知,捐助賈智淵造像的賈氏成員官職都很高,如有“鎮北大將軍”、“三州長史鎮遠將軍”、“太尉祭酒”、 “郡太守”、“郡功曹”等等⑤,有些雖是虛職,但地位十分顯赫,以致皇親“廣陵王”府里的人也前來幫襯。益都的賈氏來自武威(今甘肅省境內),其族的一支魏晉時期來到山東,在造像上還見有 “武威賈口口”的題刻。另外,造像上還有“清河”的題刻,“清河”位于現在山東的北部,與河北相鄰,是山東著名豪族崔氏的發源地,也是大族張氏的聚居地,張寶珠應是清河張氏中的一員。為了鞏固各自的門閥利益,北朝豪門大族之間互通婚姻,賈智淵、張寶珠夫妻正是益都賈氏和清河張氏聯姻交好的見證。因此,賈氏家族造像,清河張氏也出面資助,張氏捐助人也均身居高位,如有“郡太守”、“廣陵主簿”等。可見,賈智淵造像的捐助人隊伍十分龐大,活動經費十分充足,工程規模也十分壯觀。因此此通造像制作十分精美,遠非一般造像所能企及。
美好祈愿
根據銘文,可知賈智淵造像中的主尊佛像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簡稱“釋迦佛”, “釋迦牟尼”原指釋迦族的圣者,也可解釋為能仁、能忍之意,表達了佛救贖眾生的“無畏”與“慈悲”胸懷。人們信仰釋迦,是因為釋迦佛法無邊,能解脫眾生疾苦,滿足眾生愿望。正如賈智淵造像座上最顯著位置上的發愿文“清信佛弟子賈智淵妻張寶珠等,并為七世父母、歷劫諸師、兄弟姊妹、所親眷屬、香火同邑,常與佛會,愿令一切眾生,普同斯福,愿弟子等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眾苦,乃至成佛,心無退轉”,顯示了釋迦佛普度眾生、凈化世界、超越現世的無邊法力。
北朝時期,時局不穩,戰火不斷,人們不僅為生計而且為生命安危所困擾,常常心神不安,佛教信仰像一服安慰劑,迎合了人們祈望和平和自由的心理需求,希望以超現實的能力解決現實的苦楚。因此,人們造像讀經除了向往佛法正果、托生西方極樂世界外,還有更為現實的意義。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已故父母、親人祈福,這體現了外來佛教和本土儒家學說的結合,除了寄托思念之情外,更是以佛教的形式超度親人的亡靈;其二,為自己和在世親人祈福,希望現世親人得到佛陀的護佑,遠離災禍,平安幸福;其三,為皇帝和高官祈福,為了獲得皇帝的支持,佛教徒曾宣傳“天子即佛”的理論,因此一些官員常為皇帝或權臣造像,以此獻媚;其四,為天下眾生祈福,佛教信仰者期望社會太平,人們安居樂業,這也符合佛教濟世救苦的理念和寬博無私的胸懷。賈智淵造像是由一個大集體捐資制作的,成員既有名門大戶,也有一般百姓,因此其發愿文除了獻媚的含義之外,幾乎包括了上述造像的目的,代表了當時人們信仰佛教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