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腦血管痙攣(Cerebrovascular Spasma,CVS)是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嚴重并發癥,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引起劇烈頭痛發作,或意識障礙,或遲發性腦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并產生相應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不少臨床醫生為了解病情及制定治療方案,往往會多次為患者行腦部影象學檢查(如頭顱CT,DSA等),從而使不少患者承受不小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目前普遍認為,SAH發生后CVS的發生率約為10%~60%左右,可見仍有相當不少SAH患者不會發生CVS。因此積極探索哪些SAH患者易于發生CVS,并盡早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這方面的進展狀況進行綜述。文章發表在《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上,是內科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1 CVS的危險因素
1.1 低齡:低齡是CVS易發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年齡<50歲的低齡人群易發生癥狀性腦血管痙攣[1-2]。Reilly等認為,年齡在4O~59歲的SAH患者更易發生。低齡者不僅易發CVS,而且一旦發生,往往較為嚴重[3]。陳高等發現,重度CVS組的年齡明顯小于無CVS組和輕中度CVS組的年齡,并認為年齡與CVS程度呈弱負相關[4]。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因為低齡者不存在腦動脈硬化或較輕,對引起腦血管收縮的物質如內皮素,5-羥色胺等較為敏感所致。這是目前的普遍看法。
1.2 出血量大(Fisher分級≥Ⅲ級):出血量大不僅是引起CVS發生的危險因素,同時也影響CVS病情的嚴重程度。目前,多采用Fisher分級(頭顱CT掃描所見,Ⅰ級:未發現血液;Ⅱ級:血液厚度<1 mm,遍及整個蛛網膜下腔:Ⅲ級:出血層厚度>1 mm;Ⅳ級:伴腦實質血腫或腦室積血)判斷出血量之大小。羅勇等發現,Fisher 分級Ⅲ~Ⅳ級患者CVS發生率明顯高于Fisher 分級Ⅰ~Ⅱ級者[5]。而發生重度CVS的患者中,發現有腦內血腫即Fisher Ⅳ級者遠高于輕中度CVS及無CVS者[4]。因此,遇到Fisher分級≥Ⅲ級的SAH患者務必引起重視。
1.3 動脈瘤:顱內動脈瘤是SAH最常見的病因。邵連彬等發現,107例有動脈瘤的SAH患者中,發生痙攣66例,占61.7%;非動脈瘤性SAH患者39例,發生痙攣2例,占5.1%,兩者差異明顯,因此認為CVS的發生與動脈瘤的存在密切相關[6]。
2 CVS的內科防治
2.1 藥物防治
2.1.1 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是目前防治CVS最常用的Ca2 +拮抗劑。該藥可以通過抑制Ca2 +內流,松弛血管平滑機發揮抗CVS作用。新近薈萃分析顯示,尼莫地平能夠顯著減少SAH后DCI癥狀及CVS所致的死亡和傷殘[7];且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8]。此外,法舒地爾作為一種新型的Ca2 +拮抗劑,在防治CVS方面與尼莫地平效果相當,甚至優于尼莫地平[9-10]。
2.1.2 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自由基清除劑,近年來用于防治CVS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動物實驗表明,依達拉奉能有效防治CVS[11]。臨床研究發現,該藥可有效的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緩解遲發性CVS[12];并且改善SAH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和傷殘程度[13]。
2.1.3 其他:罌粟堿是一種鴉片類生物堿,對血管,心臟或其他平滑肌具有非特異性松弛作用,可以擴張血管,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痙攣。該藥用于防治CVS取得良好效果。動物實驗表明,早期鞘內注射罌粟堿對SAH后實驗性CVS有治療作用[14]。Gupta等發現,鞘內注射罌粟堿不僅可以明顯減輕CVS,改善大部分患者的DCI癥狀,并且是安全的[15]。國內近年研究發現,鞘內應用罌粟堿對大部分的SCVS有效,并且無明顯不良反應[16]。
2.2 非藥物防治
2.2.1 亞低溫:亞低溫治療腦出血及腦梗死療效確切,用于CVS的防治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動物實驗表明,33℃~35℃亞低溫能夠顯著降低SAH后CVS的頻度和強度[17]。研究發現,34℃~36℃亞低溫可以減少SAH患者CVS的發生率,縮短CVS持續時間,防治CVS[18]。然而,到目前為止,對亞低溫防治CVS的臨床報道并不多見,其確切的作用機制也尚不明確。但權崢嶸發現,經亞低溫治療后SAH患者血漿中的內皮素-1水平顯著下降,并推測,亞低溫可能是通過抑制內皮素-1的分泌而緩解CVS的發生和發展的;邢紅霞等認為,亞低溫可能通過促進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mRNA表達上調而達到防治SAH后CVS的作用的。但上述兩人的觀點并沒有得到更多研究證實。因此,目前對亞低溫防治CVS仍需進一步研究。盡管如此,亞低溫療法無疑給CVS的防治開辟了新的思路。
2.2.2 腦脊液引流、置換:臨床觀察發現,早期腦脊液置換可以迅速改善劇烈頭痛癥狀,降低CVS發生率。Kwon等認為,腦脊液引流能很好的預防CVS,并改善神經功能和預后。對腦脊液引流置換,目前較普遍做法是:常規腰椎穿刺,測顱內壓。對顱內壓正常者,緩慢放出腦脊液5.0 ml,緩慢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如此反復置換2~3次,最后鞘內注射地塞米松2.0~5.0,mg,拔出針心,穿刺部位加壓包扎固定。當顱內壓>300 mmH2O時,立即快速靜脈滴注甘露醇250 ml,待顱內壓降到300 mmH2O時以下后再予引流置換。一般每1~3天1次,視患者具體情況,可酌情置換5~7次。該方法簡單、方便、經濟,療效可靠,便于各級醫院采用。
3 展望
隨著對SAH后CVS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防治CVS的方法越來越多樣化。臨床上,單純采用哪一種辦法和措施,效果有時不甚滿意,因此多采用綜合治療。科學技術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相信今后在防治CVS方面會有更多、更好的藥物和措施不斷涌現。
內科論文發表須知:《中國實用內科雜志》創刊于1981年,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全國性內科技術類期刊。創刊29年來堅持以以讀者為中心,依靠專家辦刊,突出雜志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深受國內廣大醫生的歡迎,發行量一直位居同類雜志首位,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本刊已經被評定為:全國內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