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很早以前美洲大蠊就被使用在中醫治療中,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美洲大蠊某些成分具有顯著的藥理活性,以美洲大蠊為原料開發的多種中藥制劑已應用于臨床。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美洲大蠊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總結,旨在為大家了解美洲大蠊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美洲大蠊;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為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屬昆蟲,俗稱蟑螂。說起蟑螂,人們的第一反應大多都是“打不死的小強”以及“如何徹底消滅蟑螂”。以往人們對美洲大蠊的認識多停留在其對生活環境的污染和傳播致病菌的印象上,但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蟑螂獨特的藥理活性。在我國,蟑螂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稱蜚蠊,列為中品,主要用于治療癥瘕積聚、小兒疳積和瘡癰腫毒[1]。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美洲大蠊某些成分具有顯著的藥理活性,以美洲大蠊為原料開發的多種中藥制劑已應用于臨床。本文對美洲大蠊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進行了初步總結。
1 化學成分
作為動物藥,氨基酸和肽類在美洲大蠊體內占了較大的比重。王璐萱等[2]對美洲大蠊進行了含量測定,結果表明不同成長階段的美洲大蠊均含有18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為23.27%~29.44%。此外,美洲大蠊中還含有糖類、核苷類、生物堿、有機酸、甲殼素、表皮生長因子等多種成分[3-4]。其中,藥理活性成分主要為氨基酸、肽類、核苷類、多糖幾大類。
2 藥理作用
2.1促進組織修復
促進組織修復是美洲大蠊最普遍的一個藥理作用,研究者通過實驗發現從美洲大蠊中提取的多糖能促進膠原和肉芽組織生成,從而促進創面愈合[5]。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康復新液聯合美洲大蠊研末用于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效果顯著[6]。
2.2抗腫瘤活性
美洲大蠊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藥理實驗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多肽PAP-2對H22荷瘤小鼠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7],美洲大蠊抗腫瘤活性組分CⅡ-3聯合環磷酰胺(CTX)治療H22荷瘤小鼠可以顯著增強CTX的抗腫瘤作用,同時降低CTX的毒性作用,保護機體的免疫系統[8]。
2.3護肝作用
隨著肝纖維化的研究探索,人們對其病變過程和防治方法有了新的認識。夏超等[9]研究發現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對豬血清誘導的免疫性肝纖維化大鼠有顯著的保護作用。此外,還有研究者通過對照實驗發現美洲大蠊提取物、炮制品分別對酒精性肝損傷、CCl4致小鼠急性肝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0-11]。
2.4抗菌作用
有效的抗菌方法是昆蟲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微生物病原體的侵害而做出的必要防御。美洲大蠊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已產生了獨特的抗菌肽,這類抗菌肽具有較強和廣譜的抗菌能力。研究顯示,美洲大蠊可誘導抗菌物質的產生, 對常見致病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選擇性抑制作用[12]。
2.5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是指抗氧化自由基,自由基是在生物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類具有高氧化性的小分子物質。人體內不斷進行著自由基的產生和消除過程以保持一個平衡,當這一平衡被打破將引起人體產生疾病,比如衰老、癌癥及其他的一些疾病與體內自由基過高有關。研究發現,美洲大蠊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提高機體的抗氧化應激能力。
3 臨床應用
在臨床上,美洲大蠊已用于組織修復、潰瘍治療、抗腫瘤、心肌保護等方面。如以美洲大蠊為原料制成的中成藥康復新液、心脈隆注射液分別在組織修復和心力衰竭上已有應用。
4 總結
美洲大蠊的藥理作用涉及范圍廣,并且分布廣泛、繁殖力和生存力強,因而資源豐富,具有藥用開發條件,通過科學研究結果分析,我們對它的看法也應該從傳統意義上的害蟲轉變為藥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藥品生產事業的發展,部分野生藥材逐漸被人工養殖藥材取代,對藥用動物的馴養是其中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進行質量控制也隨之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美洲大蠊作為其中的一員,其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制還未完全確定,質量穩定性也較難控制,此外臨床安全性與毒性相關研究還存在很大缺口,因此需要加強臨床研究,為中醫藥寶庫再增加一個具有獨特和顯著療效的成員,為臨床治療貢獻其最大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孫星衍.神農本草經[M].北京:商務印刷館,1955,90-91.
[2]王璐萱,鞏榮艷,曾陳娟,丁顯平.藥用美洲大蠊氨基酸和維生素含量分析[J/OL].四川動物:1-5[2019-02-19].
[3]王心龍,向斌,李亞美,等.美洲大蠊的含氮成分及其促創面愈合相關活性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18,20(01):20-25+28.
[4]張慧琴,姚敏,吳道勛,等.美洲大蠊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J].動物醫學進展,2018,39(03):107-110.
[5]王婷,王瀟,李佳鑫,等.美洲大蠊藥渣中多糖制備工藝優化及促創面愈合的綜合利用研究[J].中草藥,2019,50(10):2339-2346.
[6]莊玲.康復新液聯合美洲大蠊研末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療效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9,22(05):501-503.
[7]呂鴻,王瑤,張蕊,等.美洲大蠊多肽PAP-2對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J].中國藥房,2019,30(07):927-931.
[8]金家瑞,郭美仙,張冰清,等.美洲大蠊抗腫瘤組分CⅡ-3在腫瘤化療中的增效減毒作用研究[J].動物醫學進展,2018,39(12):147-152.
[9]夏超,王佳佳,李芳群,等.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對免疫性肝纖維化大鼠的保護作用[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6,51(02):199-204.
[10]石林琳,顧健,史志龍,等.美洲大蠊及其不同提取物對酒精性肝損傷保護作用的比較[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8,34(04):128-131.
[11]石晏丞,曾陳娟,何文楷,等.美洲大蠊不同炮制品對CCl4致小鼠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成藥,2018,40(07):1557-1561.
[12]區佩渝,劉凌燕,陳志宇,等.美洲大蠊腸道內生分枝桿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9,14(05): 560-564+567.
推薦閱讀:影響因子低的藥學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