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腹腔鏡是將腹腔鏡鏡頭插入腹腔內,使腹腔鏡鏡頭拍攝到腹腔內圖像實時顯示在專用監視器上,供醫生診斷的醫學器械。腹腔鏡是一種微創手術,本篇醫學論文探討對比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和腹腔鏡微創治療對普外急腹癥患者的療效,研究發現腹腔鏡微創治療創傷小,手術恢復快,住院短,治療準確,更經濟,效果更理想。
推薦期刊:核心期刊《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79年創刊,是高級綜合性醫學學術性期刊,主要報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工作進展和動態,旨在促進醫學信息交流,提高醫學學術水平。經過近30年的努力,本刊已辦成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學術影響的高級綜合性、學術性生物醫學期刊。相關有核心期刊《首都醫科大學學報》《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手術治療,待患者同意并簽署手術同意書后,對其行全身麻醉,體位取平臥位。觀察組64例行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在患者臍下行 1.0~1.5cm弧形切口,建立人工氣腹,維持患者腹壓13~15mmHg,置入1.0cm0°腹腔鏡,仔細觀察患者內臟器官,對需要進行處理措施的病變位置進行確定,并充分結合患者癥狀,制定最佳手術治療方案。患者病變位置在上腹位,在劍突下與右側肋緣處做操作孔,同時依據患者病變狀況適當調整微創鏡操作。放置病變標本于標本袋中并在臍孔中取出。充分吸除腹腔積液,消除氣腹后對皮膚進行縫合。對照組64例患者行常規開腹手術:在患者腹部正中開一切口,逐層分離組織入境,探查患者的腹中器官,從而確定病變的準確位置。依據病變大小與程度采取相應處理,吸除積液后逐層關腹。
1.3主要觀察指標
對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止痛藥物使用、并發癥、術后排氣時間等指標進行記錄與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對比用“x±s”表示,行t檢驗與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分別為(16.2±11.8)min、(77.8±12.4)min,x2/t值為 15.78(P<0.05);住院時間分別為(5.4±1.5)天、(6.9±2.3)天,x2/t值為3.96(P<0.05);術中出血量分別為(31.3±9.7)mL、(71.2±13.6)mL,x2/t值為20.25(P<0.05);術后排氣時間分別為(24.7±3.6)h、(38.3±4.6)h,x2/t值為16.93(P<0.05);術后止痛例數分別為1例(1.56%)、7例(10.94%),x2/t值為16.48(P<0.05)。
觀察組患者于術后均產生再發腹痛、腹脹并發癥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13%,對照組出現再發腹痛、腹脹并發癥各2例,失血性休克3例,傷口愈合延遲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7.19%,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普外急腹癥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疾病發病急驟,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原因較多,且多樣化,在臨床診斷中易發生誤診或漏診情況[3]。患者在患病后,病情變化迅速,如未得到及時治療,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生命健康。所以,探尋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上治療普外急腹癥多采取手術治療,常規開腹治療創傷大,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較多,給患者帶來巨大的手術痛苦,且住院時間較長,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作為微創術的腹腔鏡探查術在普外急腹癥的診斷和治療中逐步應用開來,并取得了理想療效。該法和開腹手術治療法相比,具有顯著優勢:①視野清晰,借助腹腔鏡進行手術,為醫護人員提供了清晰的視野,在直視下操作,減少手術中其他因素的影響,提高了準確率;②進一步確診,對于難以確診的疾病,在腹腔鏡幫助下可進行有效檢查和診治,避免再次手術,減少患者痛苦,也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③創傷較小,在腹腔鏡幫助下進行手術,可減少對其他臟器及病灶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傷和刺激,減少感染等并發癥;④方便放置腹腔引流管,減少患者的痛苦。另外,腹腔鏡的應用還能有效減少誤診和漏診,患者入院診斷后,一些普外急腹癥患者在較短時間內還無法進行確診,而應用腹腔鏡提高了普外科疾病診斷準確率和效率,為及時有效地治療提供診斷參考。本研究中,腹腔鏡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常規組,且研究組的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也優于常規組。可以看出,應用腹腔鏡治療普外急腹癥的效果比常規開腹手術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因普外急腹癥的種類較多,發病機制復雜,影響因素較多,在診斷和治療上有一定的難度,臨床上采取腹腔鏡治療操作簡單、成本較低、不良反應小,臨床效果確切,比常規開腹手術更為理想,更具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