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Colles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臨床醫學時間:瀏覽:

  Colles骨折是指橈骨下端的骨松質骨折,以成年人居多,多為粉碎型骨折,患者腕部腫脹,痛苦異常,臨床治愈比較難。本篇中醫正骨學論文講解了Colles骨折臨床治療方法,推薦小夾板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復位方法,并用實力證明此法的臨床效果,值得借鑒。

中醫正骨

  推薦期刊:《中醫正骨》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醫正骨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醫正骨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醫正骨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關鍵詞】Colles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

  Colles骨折即橈骨遠端背伸型骨折是急診科常見傷病,約占平時骨折1/10。多發生于老年婦女、兒童及青年。骨折發生在橈骨遠端3cm范圍內,多為閉合骨折。一般為間接暴力致傷。跌倒時腕背屈掌心觸地,前臂旋前肘屈曲。骨折線多為橫形,兒童可為骨骺分離,老年常為粉碎骨折。臨床表現為腕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骨折移位明顯時,可見餐叉狀及槍刺樣畸形。筆者回顧性分析了自2006年8月至2009年12月,本科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治療Colles骨折198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80例,均為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其中男53例,女127例;平均年齡11~78歲;穩定性骨折23例,不穩定性骨折157例。致傷原因:摔傷158例,車禍傷17例,墜落傷5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3例,血氣胸3例,腹部閉合性損傷5例。

  1.2治療方法。首先拍X線片,了解骨折的程度和類型,尤其是橈骨遠端縮短的情況和關節面塌陷及有否翻轉的情況,指導整復時的手法。絕大多數患者可在門診治療室進行整復固定。患者坐于靠背椅上,觸摸骨折斷端腫脹畸形明顯處,局部常規消毒后用10ml注射器于血腫腔回吸有淤血后將1%鹽酸利多卡因注入5~10ml,3~5分鐘待麻醉起效后行整復術,以減少病人痛苦有利復位[1]。

  方法一(牽抖復位法):患者取坐位,老年患者取平臥位,患肢外展,屈肘90°、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術者兩手緊握手掌,兩拇指并列置于骨折遠端背側,其余四指至于其腕掌部,緊扣大小魚際肌,先順勢拔伸2~3分鐘,待重疊移位完全矯正后,將前臂遠段旋前,并利用牽引力,順縱軸方向驟然猛抖,同時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復位。此法適用于骨折線未進入關節、骨折端完整者。

  方法二(提按復位法):患者取坐位或平臥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持握患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另一助手緊握患肢前臂上段,兩助手行拔伸牽引,持續2~3分鐘,使骨折斷端的嵌入或重疊移位得以校正,旋轉移位亦應注意矯正。術者立于患者外側,一手握住前臂下段,將骨折近端向橈側推擠,另手握住掌腕部將骨折遠端向尺側推擠,握手部的助手同時向患腕、向尺側屈,以矯正骨折遠端的橈側移位。然后術者兩手食、中、環三指重疊,置于近端的掌側,向上端提,兩拇指并列頂住遠端的背側,向掌側擠按,握手部的助手同時將患腕掌屈,以矯正掌、背側移位。待骨折完全矯正,腕部外形恢復正常后,術者一手拖住手腕,另手拇指沿伸、屈肌腱由近端向遠端推按,理順肌腱,使之恢復正常位置。亦可先整復橈側移位。此法適用于老年患者,以及骨折線已進入關節、骨折粉碎者。

  雙手交替牽引下仔細觸摸、推按、撫平骨折端掌、背、橈側,使骨折處平整。前臂及腕部棉墊包繞平整后,在維持牽引下,用四塊夾板超腕關節固定(圖一)。

  在骨折遠端背側和近端掌側分別放一平墊。在骨折遠端的背橈側尚可先放一橫檔紙墊,一般長約6~7cm,以能包繞前臂遠段的背、橈側面為度,寬約1.5~2cm,厚約0.3cm。如放橫檔,則在背側不用再放平墊。壓墊放置妥后,再放上夾板。夾板上端達前臂中、上1/3,背側夾板和橈側夾板的下端應超過腕關節,限制手腕的繞偏和背伸活動。掌側夾板和尺側夾板則不超過腕關節。將腕關節固定在掌屈30度、尺偏20度位置。固定墊及夾板放妥后,扎上三條布帶,拍X線片了解骨折整復后位置,復位優良后,最后將前臂放置中立位,屈肘90?懸于胸前。綁扎松緊嚴格按照1kg重量上下移動1cm為宜。每日調整綁帶松緊,固定4~6周,期間整復后3天、1周、2周、4周均拍患腕正、側位x線片,,檢查骨折復位移位情況,期間指導患者積極行功能鍛煉,4~6周后去除外固定。骨折時間在三周左右,骨折移位明顯,單純牽引治療復位困難,可選擇c臂x光機透視下行克氏針撬拔復位和手法復位相結合。

  1.3復位及功能評估標準[2]。

  1.3.1復位評定標準:優:無畸形,無向背側或掌側成角,橈骨短縮<3mm,關節面平整。良:輕度畸形,向掌側或背側成角0~10°,橈骨短縮3~6mm,關節面錯位<2mm。可:中度畸形,向背側或掌側成角11~14°,橈骨短縮7~11mm,關節面錯位>2mm而<4mm。差:嚴重畸形,向掌側或背側成角≥15°,橈骨短縮≥12mm,關節面錯位≥4mm。

  1.3.2功能評定標準 優:無功能損害,無疼痛、麻木等主觀癥狀,腕部無畸形,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10°,患肢握力較健側減弱不明顯,患側為優勢手<5%,患側為非優勢手<10%。良:輕微功能損害,但無主觀癥狀,腕部輕度畸形,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10~15,患肢握力較健側輕微減弱,患側為優勢手減少5%~10%,患側為非優勢手減少10%~15%。可:關節功能不理想,有輕度疼痛、麻木等主觀癥狀,腕部畸形較明顯,但尚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16~20°,患肢握力較健側明顯減弱,患側為優勢手減弱11%~20%,患側為非優勢手16%~25%。差:關節功能差,工作能力減弱,日常生活受影響,腕部畸形明顯,伴持續性疼痛、麻木等癥狀,與健側相比,腕關節屈伸范圍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圍減小在20°以上,患肢握力較健側明顯減弱,患側為優勢手減弱20%以上,患側為非優勢手減弱25%以上。

  2結果

  6個月以上隨訪180例,均達到臨床愈合。復位情況:整復后優145例,良32例,差3例,總優良率達98.3%。6周后掌傾角變小9例,占5%。腕關節功能:優138例,良35例,差5例,總優良率達96.1%。

  3討論

  3.1良好的復位是腕關節功能良好恢復的基礎 橈骨遠端存在特有的解剖結構,正常時橈骨遠端的關節面掌傾角為10°~15°,尺偏角為20°~25°,橈骨莖突長于尺骨莖突約1~1.5cm。這些結構與腕關節功能密切相關。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的存在,在同樣的外力下容易發生骨折,并且常形成粉碎性骨折。在骨折手法復位時應盡可能恢復上述結構的解剖位置。手法整復時,持續而緩慢牽引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將橈背側壓縮的骨質牽開,恢復橈骨的有效長度,并且通過骨折端周圍的韌帶和骨膜的牽拉,使小的碎骨片達到復位的目的。

  3.2小夾板能夠起到可靠的外固定作用。小夾板能夠為骨折端提供穩定而彈性的固定,有效地維持橈骨遠端的掌傾角和尺傾角。但是在老年人骨質疏松的情況下,整復后壓縮的部分形成缺損區,容易發生橈骨有效長度的丟失,本組病例占5%,但是這類患者絕大多數對手的勞動能力要求不高,能夠恢復患者生活自理的要求即可,所以家屬及患者對骨折復位要求往往不是很高。

  3.3定期復查拍片和及時調整小夾板的松緊度是維持復位后的位置的重要措施。由于創傷性炎性滲出一般在72h左右達到高峰,所以3d內腫脹會逐漸加重,患者手背部腫脹是正常情況,囑患者盡量抬高患手,夜間仰臥,手部置于胸前墊高,同時進行手指的伸曲活動。應該告訴患者及家屬密切觀察患肢手部的腫脹和血液循環情況,如果出現手指麻木、顏色蒼白、手部發涼等情況,隨時到醫院就診,根據情況適當放松夾板扎帶。

  參考文獻

  [1]譚遠超骨傷整復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206

  [2]蔡樺,盧耀明,李釗,等.動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療效比較.中醫正骨,2004,16(12):6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庐江县| 佛教| 丰原市| 石狮市| 忻城县| 白银市| 吐鲁番市| 宁海县| 巧家县| 增城市| 四子王旗| 绥滨县| 揭阳市| 乌什县| 祁阳县| 丹东市| 元谋县| 泸州市| 永城市| 大名县| 磐石市| 灌云县| 惠州市| 莱西市| 凤山县| 怀柔区| 黔南| 丰镇市| 昌乐县| 武义县| 牡丹江市| 铜梁县| 滨州市| 亚东县| 关岭| 潞西市| 缙云县| 天津市| 称多县| 保山市|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