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體內瘀血的藥物治療瘀血病證的方法。有通暢血脈、消散瘀滯、調經止痛的作用。適用范圍很廣,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悶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脅痛痞塊、瘀阻于胞宮所致的小腹疼、,月經不調、痛經等;瘀阻于肢體所致的局部腫痛青紫;瘀阻于脈絡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參、蒲黃、乳香、沒藥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桃仁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溫經湯等。活血化瘀常同補氣、養血、溫經散寒、清熱、行氣、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關鍵詞:活血化瘀,醫學治療,醫學論文發表
運動是最單純、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每日用半小時左右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可明顯改善不適癥狀。血淤體質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有利于血淤體質的改善。反之,苦悶、憂郁則可加重血淤傾向。多做有益于心臟血脈的活動,如太極拳、八段錦、動樁功、長壽功、內養操、保健按摩術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動,助氣血運行為原則。還可按摩膈腧、血海、合谷等穴[1] 。
活血化瘀,不能從字面理解,通俗的理解是: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臟腑功能失調或者因為外力使局部血脈不通,導致在人體某一部位或組織血行不暢,引起疼痛甚至形成腫塊等組織上的變化。中藥活血化瘀是一種綜合調理作用,可調整臟腑功能,疏通血脈,消除疼痛,使病變部位恢復正常。
一、老年淤血的病因病機
人體臟腑功能的維持,全靠血液,即所謂: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保持人體健康必須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髓堅固,內外調和。因此,氣血調和才能使人體延年益壽,防止早衰,抵御外邪侵襲。老年人氣血日衰,血行不利,容易造成脈道不通,血行失度而成淤血。有人應用電子計算機預測老年人的壽命,看到老年人處老組衰態者為氣虛型,以腎氣虛為主。進入老年組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從氣虛型向血虛型過渡,以心血虛為多見,以至發展到氣虛血虛型。表明年老氣血日衰藥學論文,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氣化功能均日益衰退。升清降濁功能低下,致痰濁內留,淤阻經脈而加重淤癥,如老年人口唇多紫暗、有老年斑,脈弦緊,表淺靜脈擴張,目視不明,腰腿脹作痛等,均為淤血之表現。
二、 老年淤血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淤血的臨床表現,隨發生的部位、程度、性質、時間而有很大的差異,可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活血化淤專業委員會制訂的血淤癥診斷試行標準為依據。
健康老年人暗紅紫舌也較多,占 46% ,舌下小血管曲張也較明顯。舌下小血管曲張主要分布部位,限于中側帶以內,以無淤點(斑)者為 1 度,如外側帶同時有曲張或有明顯淤點(斑)者為 11 度。結果 86 名健康老年人組, 1 度 33 例, 11 度 5 例,與 84 名健康成人組 1 度 22 例, 11 度 2 例比較,顯著增多(p < 0.05 )。提示舌下小血管與舌質暗(淤)有密切關系。對中醫辨證與辨病有參考價值。
對200例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高血壓、頸椎病等老年病的分析,虛癥占 98 例(49%),實證 30 例(15%),虛實夾雜 72 例(36%)。因此,實踐中必須強調辨證論治,健脾、補腎、脾腎雙補,養血活血化淤等治則,都不能互相代替或否定。
淤血的脈象多是澀、結代,也有人認為以弦脈為主, 200 例老年病中,有弦及兼弦者 121 例,占 60.05% 。
三、 活血化淤治法在老年病中的應用
老年病的治療應本著“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手法,著重扶正祛邪兩方面。臨床常見的老年病為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泌尿系感染、慢性腎炎、眩暈綜合癥、腦血管意外、肺氣腫、前列腺肥大等。活血化淤法為常用治則之一。據 200 例分析,采用活血化淤法者占 24% ,另外 214 例分析占 23.2% ,為各種祛邪法之首位。其他依次為清熱利濕、止咳化痰、平肝潛陽、疏散解毒、疏肝理氣等法。常見老年病應用活血化淤法如下: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胸痹心痛范疇論文開題報告。由于年老體弱、心氣不足,血行緩慢淤滯,易成“血淤”。心血淤阻而引起胸悶心痛,為老年人常見病之一。王清任血府逐淤湯為常用的方劑之一。蒲輔周主張通其心氣,調其營衛,順氣活血的氣血兩和法,方用人參、丹參、雞血藤、沒藥、琥珀粉、遠志、香附、血竭、石菖蒲、茯神十味藥,名為兩和散。活血而不破血,清而不伐。岳美中主張用行氣活血的交通血府逐淤湯:當歸、川芎、桂心、瓜蔞、薤白、枳殼、橘梗、紅花、桃仁、牛膝、柴胡。趙錫武主張用活血行水法,如參蘇飲(人參、蘇木)、當歸、紅花、桃仁、藕節等。浮腫合當歸芍藥散。結代脈心動悸浮腫合真武湯。郭士魁認為,氣滯血淤是冠心病人的共性,主張用活血化淤寓通于補。用冠心 11 號方(丹參、川芎、赤芍、紅花、降香),體虛者加黨參、黃精。 章真如 老師主張用益氣活血通絡法藥學論文,人參合失笑散,并加三七粉或琥珀末沖服。
急性心肌梗塞,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期病死率較高,屬于中醫“真心痛”、“厥心痛”。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癥狀不典型,或心電圖改變較慢者為多。可能和老年人心臟缺血時間較長,形成緩慢,有較多的側枝循環,或由于體內感覺神經末梢有實質性損傷和退化,痛厥升高,或由于已存在腦供血不足,進一步加重痛覺遲鈍有關。老年組病人,并發癥多,其急性期病死率比用同樣療法的非老年組為高,分別為 13.1% 及 6.8% 。老年組病人,除有虛象外,本虛標實的表現也很突出,據 38 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統計,有血淤癥者占 31 例。故在治療上采用益氣活血法。
益氣活血制劑:黨參 15g 、黃芪 30 g 、黃精 15g 、丹參 30g 、川芎 15g 、郁金 15 g ,制成濃縮煎劑口服。部分病例除用上方制成針劑靜滴外,用冠心 11 號(丹參、赤芍、川芎、紅花、降香)注射液合生脈散注射液靜滴。屬淤血痹脈,可用丹參或復方丹參(丹參、降香)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靜脈點滴,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岳美中認為,心肌梗塞作喘者也可用黑錫丹 50 粒送服,通淤血、止喘。
腦血管病,中醫稱為中風或卒中,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多種腦血管病。祖國醫學認為系本虛標實、血阻脈絡。因此,活血化淤為基本治療法則。在中經絡病例用之尤廣。朱丹溪曾以乳香、沒藥、紅花合理氣化淤祛風藥。治療老年婦女手足左癱不言而有痰病例,服十日后即手足微動而言。張錫純用振中湯(生乳香、生沒藥、當歸、白術、陳皮、厚樸)加人參、白芍、山萸肉,治七旬老媼陡起腿痛,不能行動,數劑而愈。天津醫學院治療 81 例老年中風,其中缺血性 69 例,出血性 12 例,中經絡氣虛脈阻型用益氣活血、化淤通脈法治療(黃芪、當歸、赤勺、川芎、桃仁、紅花、地龍、丹參、雞血藤)。氣滯血淤型用行氣活血化淤通絡法(當歸、丹參、雞血藤、紅花、黃芩、瓜蔞、香附、川芎)。中臟腑閉癥用化淤開竅(丹參、郁金、菖蒲、蘇合香、安息香等),脫癥用扶正固脫。有效率 81.4% ,病死率 8.6% 。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用活血注射液(彤參、川芎、紅花等),靜脈點滴,治療 69 例老年腦血栓形成,總有效率 73.8% ,其中顯效以上 37.6% ,療效與非老年組無明顯差異,但肌力恢復老年組較差,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作為老年中風、半身不遂的常用方劑,尤宜用于正虛邪實、氣血流行不暢、氣虛血滯、閉阻經絡者。上海中醫學院用丹參注射液靜脈注射或點滴,治療缺血性中風 65 例,其中 60-70 歲老年人占2/3 ,有效率 87.7% ,顯效率 43.1% 。認為具有養血、活血、行血、化淤作用。任應秋認為“陰虛與陽虛,實為中風辨證的兩大關鍵”藥學論文,“大抵治療陽虛,藥取其氣,氣重在辛。治療陰虛,藥取其味,味重在酸。而總須重佐之以活血,因為陽虛血必凝,不活血無從拔其機,陰虛血必滯,不活血無以通其經,這是治中風病的最吃緊處”,說明了活血化淤在中風治療中的重要性。中風后遺癥用祛風活血、通絡補腎法(川芎、葛根、丹參、威靈仙、絡石藤、紅花、桃仁、當歸、牛膝、澤瀉、茯苓、女貞子、枸杞、全蝎等),也有較好療效。
慢性腦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亦為老年常見病,由于腦供血減少,影響腦細胞的營養和代謝,發生變性和壞死,臨床上表現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頭暈,甚則為老年性癡呆,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能力。當歸、赤芍、桃仁、郁金等與補腎益氣藥同用,具有促使腦血液循環獲得改善,使趨于邊緣狀態的腦細胞功能恢復作用。
脈管炎,老年性動脈硬化,常易引起下肢動脈閉塞。上海用軟堅化淤法,失笑散合海藻、牡蠣、虎杖、狶薟草等加減,治療 50 例,臨床治愈 41 例( 82%),好轉 6 例( 12% ),截肢 3 例( 6% ),有一定遠期療效。
目前對血栓性靜脈炎,急性期用清熱利濕、活血化淤,慢性期用益氣活血、清熱利濕,亦取得較好療效。
震顫麻痹綜合癥,在老年人由腦動脈硬化引起并非少見。岳美中認為,其病機和中風前趨相似,為氣虛血淤、肝風內動的表現。可用益氣活血通絡法治療。可用補陽還五湯(黃芪 120g 、當歸 5g 、川芎 5g 、桃仁 5g 、紅花 5g 、赤芍 5g 、地龍 10g )治療有效。
老年皮膚病,也常用活血化淤法治療,如以補氣養血活血化淤法治療老年硬皮病 18例, 50% 顯效, 50% 有效。對嚴重帶狀泡疹后遺神經痛,用疏肝活血湯加味;老年慢性丹毒,用回陽溫經湯、通絡散淤的陽和湯加減(丹參、紅花、牛膝、肉桂等),內服及外洗亦有效論文開題報告。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特點,與非老年組比較,有反復出血者多、合并胃癌或穿孔發生率高,伴有高血壓、冠心病多等特點,采用 6- 氨基乙酸,約 20% 可引起腦血栓形成與栓塞,而采用單味大黃對 102 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止血效率為 95.1% ,平均 45 小時止血。
腎及輸尿管結石,在老年人中相當常見。本病為“五淋” 中的石淋。其中亦有因氣滯血淤氣逆不行、血脈淤阻而成者。岳美中用木香流氣飲或血府逐淤湯治療獲效。
前列腺肥大藥學論文,是男性老年人常見病,其發病率可高達 70% ,中醫稱之為“淋癥”與“癃閉”。其屬于氣血淤阻者,小便阻塞不通,腹脹而痛,舌有淤點,脈澀或細數,治宜行淤散結,清利水道,抵擋丸加減(歸尾、桃仁、山甲片、生地、桂枝、大黃、琥珀)。也有報道認為系淤血結于下焦,濕熱交阻、水道不通,用桃仁承氣湯加減治療(桃仁、大黃、玄胡粉、公英、桂枝、牛膝、赤芍、車前草、赤苓、甘草),服后癥減,二便通暢。
老年外傷淤血癥,以復元活血湯(柴胡、天花粉、歸尾、穿山甲、桃仁、紅花、川軍),治療跌打損傷、墜車落馬,及淤血皆于肋下。方中柴胡不僅可疏肝膽之氣,且多用亦有活血化淤作用,本方酒水各半煎服,能增強活血作用。
糖尿病亦為老年人的高發病,一般均采用滋陰清熱法,但糖尿病人常見有舌質紫暗、有淤點、淤斑、或面有淤斑、疼痛,微循環障礙,血液粘滯性增高等淤血現象,系氣陰兩傷,導致氣滯血淤。血淤氣滯影響水津輸布,加重消渴,故當淤血癥突出時,應以活血化淤治療為主,常用冠心 11 號、血府逐淤湯、補陽還五湯及調氣活血方(廣木香、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芎),都取得一定療效。
四、活血化淤藥抗衰老作用
一般認為,人之衰老與脾腎虛有密切關系,故多用健脾補腎之法來抗衰老,而補法適用于虛證,瀉法適用于實證,但虛實都是相對而言的。《金匱》用大黃庶蟲丸治療虛勞而有千血者,就是緩中補虛,以瀉為補,故葉天士提倡久病必治絡,而病氣可盡。故藥物投對了就是補藥,投不對就是瀉藥,據此認為人參、鹿茸可以是瀉藥,大黃、芒硝也是補藥。有報道高齡血尿病人,辨證屬熱屬實,每天服大黃 3g ,活到 78 歲,表明大黃起了補益作用。從《神農本草經》記載中,可以看到許多活血化淤藥有抗衰老作用。如王不留行久服輕身耐老、益氣、延年;牛膝久服輕身耐老。唐《新修草本》中提到:丹參久服利人;茜根久服益精氣輕身;茅根除淤血,久服利人;干漆消淤血,久服輕身耐老,干地黃久服輕身不老。《本草綱目》中說,何首烏久服延年不老藥學論文,有活血消風之功,桃仁可延年祛風,益母草通血脈,補中益氣,活血破血,令人光澤,丹皮久服輕身益壽,認為許多活血化淤藥,不僅不使人體虛衰,久服有輕身耐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抗衰老或長壽醫方中,有許多活血化淤藥物,如益母草留顏方,能使“面皮豐潤,顏色光澤”、“如經年久用之,朝暮不絕,四、五十婦人,如十五女子”。“何首烏丸久服,可使其輕健,面如渥丹,能飲食”。清朝乾隆帝壽命較長,終年 89 歲,生前用長壽醫方五種:留令集(酒),松令太平春酒方、椿令益壽藥酒方、固本仙方等方劑中,其中有當歸者就有四種。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某些活血化淤藥,如丹參具有促進肝細胞再生、心肌細胞再生的作用。許多活血藥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降血脂作用。當歸補血湯為著名的氣血雙補方劑,具有改善老年大白鼠液流變性作用,對免疫功能低下有改善作用。因此活血化淤藥在抗衰老方面亦是很有前途的,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