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小嬰兒疝囊菲薄、結構不清手術較困難,且6個月以內疝有自愈的可能。一般要到6個月以后手術。過了6個月由于疝反復出現會越來越大且有嵌頓可能,原則上越早越好。如疝反復嵌頓或疝囊特大則不必等6個月以后手術。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害。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類手術正在逐步走向微創(chuàng)時代。但是在基層醫(yī)院,因為微創(chuàng)手術需要的設備費用較高,相應的手術費用也隨之增加,但同時也增加的患者的經濟負擔。而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提升與完善,在基層醫(yī)院下腹小橫切口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及小兒腹股溝斜疝,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并發(fā)癥少。該手術的優(yōu)點:①手術組織損傷小,剝離面少,且術后反應輕,睪丸扭轉、陰囊血腫等并發(fā)癥少。手術本身沒有破壞腹股溝管原有結構,所以復發(fā)率比較低。②切口較小,一般為1.5cm的橫切口,所以術后恢復較快,且愈合后僅見細小瘢痕,減少了對患兒的心理無不良影響。③手術時間短,最短9min,最長60min,平均19.5min,對患兒損傷小,住院時間短,住院所需時間2~6天,平均3.6天,費用低。④手術并發(fā)癥少,本組病例未發(fā)生睪丸扭轉、陰囊血腫等并發(fā)癥。手術體會:①術中在進行頓性分離時動作要輕柔,防止損傷神經、血管和輸精管,引起各種并發(fā)癥。②要對小兒腹股溝區(qū)的解剖特點熟練掌握。熟練掌握解剖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下腹小橫切口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及小兒腹股溝斜疝,效果滿意,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并發(fā)癥少,值得在基層醫(yī)院推。
關鍵詞:醫(yī)學管理,護理,手術
所有病例均采用靜脈全麻。常規(guī)手術區(qū)域消毒鋪巾后,在體表處找到外環(huán)投影處,順皮膚皺紋做長約1.5cm的橫切口,依次切開皮膚、淺筋膜,用小拉鉤分別向上下方向牽拉,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內側裂隙——外環(huán)口,用紋式鉗進行頓性分離,在精索內側尋找鞘膜囊。在分離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神經、血管和輸精管。用兩把血管鉗提起鞘膜囊并剪開,將疝內容物還納,常規(guī)行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注意不要壓迫精索。交通性鞘膜積液者術后鞘狀突外置腹膜外。對于非交通性鞘膜積液,可與鞘膜囊內注入亞甲蘭進行染色,尋找鞘膜導管。
180例手術中,手術所需時間最短9min,最長60min,平均19.5min,住院所需時間2~6天,平均3.6天。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切口全部達到Ⅰ期愈合,手術疤痕小,未發(fā)生睪丸扭轉、陰囊血腫等并發(fā)癥。所有病例隨訪時間為4月——3年,均未復發(fā)。
小兒腹股溝斜疝多因胚胎期睪丸下降過程中腹膜鞘狀突未能閉塞所致,新生兒期即可發(fā)病,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男性較女性為多,約10:1~20:1,右側較左側多2~3倍,雙側者少見,約占5%~10%,為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多數在2歲以內發(fā)病,一般在生后數月出現,生后1月內甚至在出生后第1次啼哭時即發(fā)病者并非鮮見。最初主要表現是腹股溝區(qū)出現可還納性包塊,當哭鬧或其他原因致使腹內壓增高時,包塊可明顯增大,安靜、平臥、睡眠后包塊可縮小或完全消失一般不妨礙活動,不影響小兒正常發(fā)育。除非發(fā)生疝內容物嵌頓,很少有痛苦不適。在胚胎發(fā)育期,胎兒睪丸位于腹膜后腎臟下方,其下端有睪丸引帶連到陰囊,隨著胎兒生長發(fā)育,睪丸逐漸下降,經腹股溝管進入陰囊,緊貼在其前面的腹膜,亦隨之向下延伸成一囊袋,并包繞睪丸稱腹膜鞘狀突。胎兒出生前,緊貼于睪丸的一部分鞘狀突成為睪丸固有鞘膜,余閉鎖萎縮成纖維索帶。鞘狀突原與腹腔相通,在出生前開始閉塞,出生時仍有90%尚未閉合,但閉合過程在生后6個月以內還繼續(xù)進行。如腹膜鞘狀突未閉鎖并與腹腔相通即成為先天性疝囊,腹內臟器或組織甚易從殘留的腹膜鞘狀突經腹股溝管突出外環(huán)形成斜疝。正常情況下,腹橫筋膜和腹橫肌的收縮可使腹股溝深環(huán)關閉,從而阻止斜疝的形成。如果腹橫筋膜或腹橫肌發(fā)育不全,再加上腹內壓力增高(如勞動、排便、排尿、腹水、啼哭等)因素的出現,可促使深處的腹膜向外突出形成疝囊,腸管等組織也隨之進入疝囊,形成后天性腹股溝斜疝。進入疝囊的腹腔臟器在嬰兒最多見的是小腸。空腸和闌尾多數進入右側疝囊中。女性有子宮圓韌帶穿過腹股溝管,因此也有類似的腹膜突起并降入大陰唇,如未閉鎖亦可形成斜疝。嬰幼兒易發(fā)生嵌閉性疝的原因是由于外環(huán)口狹小,加上嬰兒劇哭時腹壁肌肉痙攣性收縮及脫出腸管充分和組織充血水腫所致。男性斜疝多見的原因與睪丸下降有關。右側睪丸下降的時間較左側晚,因此鞘狀突的閉合亦較左側晚,這可能是造成右側斜疝發(fā)病率高的原因。嬰兒的腹股溝管很短,約lcm,而且近乎垂直地從內環(huán)通向皮下環(huán),腹內壓增高時,沖力直接指向腹壁皮下,所以嬰兒期很易發(fā)生疝。同時嬰兒又多仰臥,兩髖常屈曲、外旋、外展,使腹肌松弛,收縮力減弱,所以嬰兒期很容易發(fā)生疝。幼兒期后腹股溝管長度逐漸增加,2歲以后疝的發(fā)生率就低。
由此可見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增高是腹外斜疝發(fā)病的兩個主要原因。鞘膜積液形成與斜疝類似,也存在鞘狀突部分未閉或閉鎖不全,使鞘狀突呈一狹窄的管腔,由于鞘狀突較小,腹腔臟器進不去。由睪丸下降時鞘狀突的腹膜衍生來的鞘膜具有分泌功能,鞘膜的漿膜面可分泌液體,其可通過精索內靜脈和淋巴系統以恒定的速度吸收,當分泌增加或吸收減少時,鞘膜囊內積聚的液體超過正常量而形成囊腫者,則稱之為鞘膜積液。鞘狀突在不同部位的閉合不全,可形成各種類型的鞘膜積液。有時可伴有可們及的腹股溝疝,不論疝是否存在,均有疝形成的潛在因素。鞘膜積液一般無全身癥狀,先出現局部腫塊,大小不一,一般不引起疼痛,腫物較大者可有墜脹感,推之不可還納腹腔,透光試驗(+)。對鞘膜積液體積不大、張力不高的,可不急于手術治療;如果張力較高、可影響睪丸血液循環(huán)而致睪丸萎縮,手術不受年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