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醫學目的調整后出現了服務模式的相應改變,即醫院由過去的只治不防或重治輕防轉變為以防為主;治療由醫院辦病床、坐堂行醫轉變為家庭辦病床、上門為患者服務。過去是病人患了絕癥(癌癥等)在家等死,現在是臨終關懷醫院接病人到醫院去死等等服務.模式的根本改變。服務模式的調整必然會給人類死亡問題帶來一次深刻的革命。本文選自:《中醫雜志》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國家級中醫藥學術期刊。1955年創刊,月刊,是我國中醫藥界創刊最早的醫藥學術刊物之一,現月發行量近10萬冊,國內外公開發行。2011年《中醫雜志》[1]將改為半月刊,每月2日和17日出版。為大16開本。上半月出版的《中醫雜志》仍保持原來內容及風格,為綜合內容。下半月出版的《中醫雜志》將以學術研究為主要內容,將刊登大量基礎研究論文,及時反映中醫藥現代研究的動向及成果。郵發代號: 2-698
全社會對衛生工作的參與,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職業特點及業余愛好等將會發生根本改變。據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等單位,應用社會醫學方法對人群死亡原因調查分析發現:不良生活方式是影響死亡的主要原因。調查數據表明:在影響死亡的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占37.3%,環境因素占32.1%,人類生物學因素占19.2%,保健康復服務因素(包括醫療、預防、康復)占10.9%。尤其是生活方式因素的消費類型,如不懂得營養衛生、抽煙、喝酒、喜吃高脂肪、高鹽飲食、偏食、纖維素類及水果等的進食量不足,與大多數死亡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關系。從調查結果分析,目前,威協我國人民生活的主要原因有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和意外死亡。導致這些疾病發生和死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社會因素,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隨著人們這些不良習慣的改變,人類的死亡率將會大大降低。
我國近階段的衛生發展總目標中要求全面改善衛生服務質量和防病治病能力,有效控制健康危害因素,進一步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到2000年主要健康指標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比1990年各下降30%,孕產婦死亡率降低50%,平均壽命達71歲。
醫療目的和服務模式的調整還將引起死亡原因順位發生改變。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發布“l990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匯報”表明,我國城市城區死亡順序為:①惡性腫瘤128.03/l0萬;②腦血管病121.84/10萬;③心臟病92.53/10萬;④呼吸系統病92.18/10萬;⑤損傷和中毒40.43/10萬;⑥消化系統疾病23.53/10萬;⑦內分泌營養和代謝及免疫疾病10.19/10萬;⑧沁尿、生殖系統疾病9.26/10萬;⑨新生兒病7.61/10萬;⑩肺結核7.13/10萬、其中前五位死因占死亡總數79.9%。我國農村地區前十位死因順序依次為:①呼吸系統4病159.67/10萬;②惡性腫瘤112.96/10萬;③腦血管病103.93/10萬;④心臟病92.18/10萬;⑤損傷和中毒68.48/10萬;⑥內分沁營養和代謝及免疫疾病60.23/10萬;⑦新生兒病56.73/10萬;⑧肺結核11.88/10萬;⑨傳染病(肺結核除外)11.32/10萬;⑩沁尿生殖系統疾病951/10萬。前十位死因合計占死亡總數的92.53%,其中,前五位死因占死亡總數的79.92%。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飲量的增多,城鄉居民的死因順位心腦血管疾病的順位必將向前移位從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獲悉:北京地區糖尿病人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科技進步,對疾病的檢測手段提高,特別是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及木后生存率的提高,惡性腫瘤的死因順位必將后移。
人在社會生活中有不同層次的需求,當個人的需要與社會的滿足程度之間不一致時、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個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因素在每個個體的心理素質,心理發育和心理反應表現出差異。不良的心理刺激,特別是能引起人們不愉快感、威脅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易于致病,而引起人們愉快感、進取感和舒適感的心理刺激,與健康有益。來自人體外部的(社會因素)和內部的(心理因素)刺激信息,通過感覺器官和傳導通路,最終匯總于大腦,進行整理,綜合并迅速作出反應,從而影響健康。以上是人們對疾病的發生由過去單純生物醫學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共同認識。
由于人們調整了對疾病產生原因的認識,繼而在其對策上也作了調整。在我國,醫學的目的也隨之由過去的四大方針(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調整為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并重,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