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近年來發現輪狀病毒不僅引起腹瀉,也可發生腸道外多器官的損害。本文將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1月收治的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合并良性驚厥44例患兒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治療結果進行回顧總結并進行隨訪分析,旨在探討輪狀病毒性腹瀉合并嬰幼兒良性驚厥的臨床特征,現報告如下。
《中國醫師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華醫學會、湖南省醫學會主辦的醫學學術類綜合性科技期刊(月刊)(ISSN1008-1372 CN43-1274/R),A4版本,每月中旬出版。語 言:中文,創刊時間:1995年,出版周期:月刊,國內刊號:CN43-1274/R,國際刊號:ISSN1008-1372,郵發代號:42-141,復合影響因子:0.114,綜合影響因子:0.09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兒均住院,經ELISA法檢測大便輪狀病毒抗原陽性且合并良性驚厥患者,共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齡8~31個月,平均20.2±9.6個月,其中8~12個月4例、13~18個月20例、19~24個月12例、25~31個月8例;發病季節:1~3月份8例、10~12月份36例。患兒既往身體健康,發育良好,無驚厥史(包括熱性驚厥),否認癲癇家族史,均無圍生期腦損傷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腦損傷及腦外傷等病史。
1.2 臨床表現 均為急性起病,所有患兒均有腹瀉,大便為稀糊便、蛋花湯樣或水樣便,少數帶黏液。每天腹瀉2~6次不等,呈輕型,其中伴惡心、嘔吐20例,伴低熱8例,無明顯脫水37例,輕度脫水表現僅7例。驚厥時腹瀉病程均在3天之內,驚厥時體溫均低于38 ℃,驚厥發作可由疼痛和(或)哭鬧所誘發,表現為全身性強直-痙攣性發作,驚厥發作持續時間短,數十秒至數分鐘不等,多不超過5分鐘,可自行緩解,驚厥后無明顯意識障礙。首次驚厥均發生在病程3天之內,發生于病程第1天4例(9.1%),第2天16例(36.8%),第3天24例(59.1%)。病程中驚厥發作次數≥1次,其中發作1次14例(31.8%),發作2次10例(22.7%),發作3次12例(27.3%),發作4次8例(18.2%),平均發作次數2.3次。發作次數超過1次的15例中,13例在24小時內連續發作,2例在48小時內連續發作。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行大便常規、大便細菌培養、采用ELISA法檢測大便輪狀病毒抗原、血電解質、血糖、心肌酶譜、腦電圖等檢查,部分患兒行頭顱CT、腦脊液檢查。所有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口服或靜脈補液、口服八面體蒙脫石粉(思密達)、微生態制劑等綜合治療。44例中有10例入院后再次發生驚厥,經1次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5~8 mg/kg或靜脈推注安定0.3~0.5 mg/kg,驚厥停止,20例在24小時內反復發作3次以上,給予足量安定、苯巴比妥鈉及水合氯醛,驚厥控制滿意,無驚厥持續狀態,14例入院后未再用抗驚厥藥。
2 結 果
2.1 實驗室檢測結果 44例大便常規鏡檢無異常22例,16例僅發現脂肪滴,6例白細胞1~3個/HP,均未見紅細胞。患兒大便輪狀病毒檢測均為陽性。大便志賀菌屬、沙門菌屬及致病性大腸桿菌屬培養均陰性。血液生化檢測結果:血鈉、鉀、鈣、鎂、血糖均正常,二氧化碳結合率輕度下降3例。心肌酶譜CK-MB輕度升高12例。11例行腦脊液檢查,常規和生化均正常,細菌涂片和培養均陰性。
2.2 腦電圖和腦影像學檢查結果 44例患兒均在起病3天內進行常規睡眠腦電圖檢查,背景活動正常,均未見棘-慢波或尖波等癲樣放電。35例行頭顱CT檢查均無異常。
2.3 轉歸及隨訪情況 經補液治療和對癥治療均痊愈出院。44例中有28例出院后通過門診隨診、電話或信件獲隨訪。隨訪12~46個月,平均22.2個月,未見驚厥復發,精神運動發育均正常。
3 討 論
輪狀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但RV主要侵犯6~24個月嬰幼兒[1]。近年來輪狀病毒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成為腸道外研究的熱點之一[2],但是對合并良性嬰幼兒驚厥的報道不多。
腹瀉導致驚厥的原因很多,分析本組資料,究其原因可見:患兒的血液生化檢查均正常,排除了患兒驚厥發作是由電解質紊亂引起;患兒均無明顯的脫水從而也排除了驚厥發生系由中樞神經系統脫水所致;頭顱CT檢查排除了顱內腫瘤、出血及其他疾患;腦電圖檢查排除了癲癇等;驚厥時體溫均不高,排除熱性驚厥可能;本組患兒腦脊液常規、腦脊液生化、腦電圖檢查均正常,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征,故均未能診斷腦炎、腦膜炎。雖驚厥發作≥1次,但每次持續時間短暫,無持續狀態,1周左右即恢復正常,病情恢復良好,這與輪狀病毒腹瀉導致良性驚厥的臨床表現相符[3]。
既往研究認為,引起嬰幼兒良性驚厥的病因可能是RV病毒血癥,也可能與病毒在腦神經細胞內的復制有關,但也有作者認為是嬰幼兒在病毒血癥的狀態下,驚厥域降低,引起“反應性驚厥”[4]。Ushijima等[5]用逆轉錄多聚酶鏈反應(RT-PCR)的方法,從RV腹瀉并發抽搐的患兒急性期血內檢出了RV-RNA,并證實與大便中基因序列相同,說明是同一病毒感染了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表明RV病毒血癥的存在。此外,一氧化氮(NO)也可能與發病有關,NO可增加患兒對驚厥的敏感性,但具體發病機制還不清楚[6]。
通過本組病例資料分析發現,本組病例具有以下特點:(1)秋冬季發病,集中在每年10~12月份及次年的1~3月份,發病年齡以1歲~3歲居多;(2)驚厥前均有輪狀病毒性腹瀉,腹瀉程度較輕,無明顯脫水及酸中毒;(3)驚厥均在病程的早期3天內發作,為無熱驚厥,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為主,在48小時(大多24小時)內可反復發作多次,驚厥發作持續時間短,5分鐘內可自行緩解,無持續狀態,驚厥后無明顯意識障礙;(4)血電解質、血糖、腦脊液、腦CT和發作間期腦電圖均正常;(6)預后良好,不必進行抗癲癇治療。
本組資料同時也證實良性嬰幼兒驚厥可能為輪狀病毒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特殊臨床表現,是一種以反復發作驚厥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所有患兒均未抗癲癇治療,但恢復良好,說明輪狀病毒腹瀉導致的此類驚厥發作為一良性過程,不需要長期抗驚厥藥物治療,預后是良好的。本病在胃腸炎患兒中并不少見,明確這一類疾病的臨床特點及其良性預后,對醫生的治療決策有很大影響,有助于早期對患兒進行合理治療,避免不必要的復雜檢查及長期或多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