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焦慮癥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常見神經癥。我國的調查研究顯示:焦慮癥在一般居民中的發病率為2%,文章發表在《現代診斷與治療》上,是臨床醫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重復經顱磁刺激,刺激治療,焦慮障礙
焦慮可能發生于長期經歷高度應激的時候,如要作出重要的決定、要處理的事情到了最后期限、工作生活規律將發生重大改變等,此時人們需要為此作出調整,當這種調整超出正常的適應能力,或應激的強度超出可承受限度時,就可導致焦慮的癥狀。
焦慮障礙是一組常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GAD)、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強迫癥(OCD)、驚恐障礙(D)及社交焦慮障礙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其治療方法也較多,近年來重復經顱磁刺(rTMS)作為一種非創傷性大腦刺激技術,應用于治療焦慮障礙。
臨床應用現狀。
目前有關rTMS治療焦慮障礙的臨床研究較少,多集中于GAD、OCD、PD,患者其設計方案與刺激參數在各研究之間亦不完全一致,按焦慮障礙的類型分類分別總結如下:
1 廣泛性焦慮
臨床上采用1HZ低頻刺激右側前額葉背外側皮質,治療抑郁癥過程中,患者的焦慮伴隨癥狀緩解也同時得到改善,由此推測TMS對焦慮癥患者也會有效,并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Bystritskg等[1] 對10 例GAD患者使用FMRI 確定前額葉功能最活躍部位,對該部位進行6個序列的rTMS刺激后,6例患者HAMA減分率大于50%,CGL達到進步或顯著進步標準。
張校明等對34列廣泛性焦慮重復經顱磁刺激合并藥物治療早期療效研究,治療組rTMS聯合中的帕羅西汀+苯二氮卓類藥物治療,32例對照組單純帕羅西汀 +苯二氮卓類藥物治療,采用HAMA評價療效,TESS評價安全性,治療后2周。
2 強迫癥
迫癥(OCD) 以強迫思維、強迫行為和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為特征。Greenberg等[3]對12例OCD隨機交叉組研究,對12例強迫癥患者右側PFC ,左側PFC,枕中皮質單序列 刺激后,發現經右側PFC刺激后強迫沖動明顯減少,ICI 水平明顯下降提示皮層興奮性增高。
3 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PD)是急性焦慮發作,患者常伴有生理癥狀和瀕死體驗。有研究認為,患者驚恐發作的反應以杏仁核為核心的神經環路解釋“內在的害怕反應”。具體是輸入的感覺刺激經丘腦前部傳至杏仁核外側核,由杏仁核外側核傳至杏仁核中央核,中央核刺激下丘腦外側部,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刺激室旁核。
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刺激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引起極冷感;刺激藍斑,提高學習能力、血壓和心率;刺激旁臂核,引起呼吸困難;刺激橋體尾部網狀核,提高軀體反射。驚恐障礙病人的杏仁核把增加二氧化碳和乳酸看作窒息的征兆,引起過度通氣,過度通氣引起低碳酸血癥,低碳酸血癥增加外周感覺和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抑制中樞的γ-氨基丁酸神經元,引起皮質脫抑制,增加Na+通道的傳導,增加皮質興奮性。
研究顯示抗抑郁藥物可能通過降低PD患者海馬和前額葉的葡萄糖代謝率而改善癥狀。間接提示TMS治療PD患者的可能性。目前大多數研究以高頻rTMS刺激左側DLPFC區和低頻rTMS刺激右側 DLPFC為主。Sakkas等[6]報道了一例55歲男性患者。
心肌梗塞后抑郁共病驚恐障礙20年經20Hz rTMS刺激右側 DLPFC 區(110% MT每個序列)3周后該患者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的減分達到50%,以后每周2個序列的治療維持6周以預防復發,停止治療后癥狀持續了3個多月,此結果與rTMS刺激左側DLPFC表現出的抗抑郁作用時序模式相一致,并提示強化rTMS治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后序維持治療的必要性。
總之,rTMS通過不同頻率刺激對大腦皮層產生興奮或抑制作用,開辟了臨床應用的新領域。rTMS治療焦慮障礙的臨床研究還需進一步探討:1. 療程應足夠,大多治療焦慮障礙應10個序列,時間2周或以上。2. 焦慮癥狀常伴發抑郁臨床上很難觀察到rTMS單獨的抗焦慮療效。
免費醫學論文期刊網雜志推薦:《現代診斷與治療》為國家出版署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性雙月刊,大16開本,每期64頁,逢單月出版,國內刊號:CN36-1160/R,國際刊號:ISSN1001-8174,郵發代號為44-60,國外代號BM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