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對于大多數成功者而言,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贏得怎樣的榮耀,而在于贏得怎樣的生活。我國唐代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這樣的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句傳唱千年的古詩句,在房價高漲的今天,依然是眾多無房者心聲的體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住房商品化的推進,人們的居住需求和收入與房價的矛盾日益突出,住房問題成為民生問題的重要方面。
一、住宅產業化的發展
任何產業都有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生命周期,都有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的演進過程。住宅產業化的發展也不例外。現在國內的住宅產業化基本上有兩種結構,一種是PC結構,一種是SI建筑。SI建筑就是引用于日本,它的內部裝飾的風格、可感性比較強,建筑的壽命也比較長。S就是Skeleton,指的是住宅的結構主體和公用部分的設備、管線等。I就是Infield,包括戶內的設備、管線、裝修和固定家具,當然也包括活動家具。S-I分離就是將作為集合住宅構成要素的主體與公用設備部分明確分離后進行設計與施工,從而能夠發揮各自耐久性、更新性以及可變性的住宅。從社會的角度來看,S-I分離的設計方法促進住宅產業從消費型向循環型的轉變。
目前,建設部已批準10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其中合肥經濟開發區為國內首位拓荒者。作為首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合肥經濟開發區積極投入開發建設。而海恒集團作為區內最具實力的投融資平臺和區域建設的重要載體,為開發區的發展創造了不朽豐碑。
曾經在搜房“住宅產業化”大話地產論壇上,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提出:住宅產業化在過去十幾年的實踐中做得是不令人滿意的,但是現在或許說“產業化”正合適。她說,現在房價上漲迅速,從開發商的角度看,很難有動力去實踐產業化。可以說,在目前房地產這么熱的情況下,產業化可以永遠談下去,但不會馬上成為一個很強的音符。如果說房地產出現一個瓶頸,很多地方沒有利潤空間了,這時候開發商就開始考慮降低成本和加快施工速度,自然而然會選擇產業化。
據報道,2010年住宅產業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其良好的發展趨勢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同,很多觀念也是深入人心。2011年1月份,北京市建委明確表示,在2011年在北京建筑業的提升發展質量和改變發展方式方面以大力發展住宅產業化為根本目標。而早在1999年原國家建設部,現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已經頒發了有關大力發展住宅產業化的若干意見。但是過去十一年間住宅產業化的發展之路確實緩慢。住宅產業化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一個話題,更是一種行動。因為住宅產業化關系到成千上萬件物品要根據標準化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它還涉及到設計、施工、產品生產、施工管理等一系列的產業鏈的協調問題。
二、綠色環保住宅
綠色環保住宅是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在住宅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和高新技術成果,使建筑物的資源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為人類營造舒適、幽雅、清凈的居住空間。和普通住宅相比,大量采用節能環保技術的綠色住宅,不僅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更為居住者營造出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并節省了大量的生活成本。同時,隨著綠色住宅產業化的推進,各項技術的成熟度不斷提高,成本大大降低,使得綠色住宅已經走下神壇。綠色,是“超值的房子”這道選擇題中必不可少的選項之一。
三、住宅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自推行住宅產業化以來,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地方各級主管部門的認識不到位,宣傳力度和推動工作的力度不夠,制定的有關政策措施不得力,我國用戶還沒有完全成熟,對通過產業化生產而提高的住宅產品的綜合性價比沒有深度的認識,缺乏驅動房地產商進行住宅產業化生產的動力,因而許多房地產商認為沒有必要花錢去搞住宅產業化。并且多年來購房的老百姓對所購住宅頗多微詞。屋頂和廁浴滲漏、保溫墻開裂、廚衛間管道壁滲漏等質量通病直接困擾老百姓的生活。近年來,樓板層過薄造成隔音效果差、廚房和衛生間異味等功能通病也成為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突出問題。另外,非標準化生產帶來了諸多弊端,全國各地大到房間的空間組合和承重體系,小到房間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做法,五花八門,在尺寸上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標準。再者,科研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搞研究,出來的成果卻常常束之高閣,沒有及時轉換成生產力,來推動住宅產業的發展。即使轉化,由于種種原因,其市場覆蓋面小,產業化程度低。住宅部品生產跟不上建筑體系集成的要求等。
與國外相比,日本的情況和中國不一樣,日本銷售住宅的方式就是裝修全部完成之后再銷售。所以說,消費者不能自己自由的選擇裝修的風格。所以現在日本的住宅結構是LDK,客廳、餐廳、廚房這種結構已經是通常用的,大家說LDK就明白這個房子的結構了。這個方式是日本五十年前開始住宅產業化的時候采用的一個方式。據悉,日本在二戰后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住房緊缺。當時住房約達420萬戶。為解決“房荒”問題,日本開始采用工廠生產住宅的方法大規模的住宅建造。此后,日本的住宅產業化從單純追求到與質量并重再到多綜合發展的轉變。近60年的發展,日本的住宅產業現已一套較完整的體系,是住宅產業發展最為成熟的。我國的住宅產業化仍然較低,借鑒和吸收日本住宅產業化發展的經驗,對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四、住宅產業化的促進
關于促進住宅產業化,有人提議必須完善支持環節。住宅產業是綜合概念,涉及到方方面面和諸多環節。沒有全體國民的認同和涉房部門的支持,就不可能實現預定目標。圍繞住宅產業化,亟待完善的項目有:
(一)優化產業環境
為了實現住宅產業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投資、計劃、財政、銀行、建設、土地、房管、工商、環(保)衛、園林、公用、通訊等一系列部門和環節的配合和創新,開辟出住宅業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予產業以生息空間。
(二)理順(廣義)住房價格體系
這里是指與住房相關的工資、稅收、利息、成本、價格、交易費用等。為了形成住宅產業化所需要的均衡住房(廣義)價格,應該采取若干措施:不斷提高居民可支配的國民收入份額;低度收取自住房屋稅費;規范住房開發建造的可攤成本;以“收入反推法”規制普通住宅成本,管制經濟適用住房價格;減少自住房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
(三)實施金融創新
任何新興產業的發展離開金融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以住宅為主體的房地產業在廣義上屬金融范疇,更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現時住房金融創新尚有廣闊空間。一是在住房消費信貸上,要形成無障礙"快速作業流程"。減化手續,延長期限,完善住房貸款擔保,實行基準利率,貸款政府適當貼息,普遍降低利率,工資改革前可建立購房債券制度(厲以寧,1999)。在提高住房公積金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多創造些適合國情大眾化的按揭方式。加快房地產證券化論證,盡早進行試點,以形成住房抵押貸款的二級市場。二是在住宅建設融資上,探索適合于市場經濟商品化運作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以保證住宅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可考慮建立不同層次的住房基金,以彩票方式融資建設廉租房,成立官助民辦的城市職工住宅合作社。同時,為加速住宅產業化,一個全國性并在各大中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的住宅銀行是必不可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