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安全飲用水對人的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成為廣大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十一五”期間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過蛟河市水利局的不懈努力,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超額完成了規劃任務。
1、“十一五”規劃實施情況:實際完成總投資4814.9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882萬元,地方投資2932.9萬元,實際受益人口7.14萬人,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3處,提高供水能力0.64萬噸/立方米,工程全成本2.73元/立方米,運行成本0.94元/立方米。到2010年底,全市農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達20.61萬人,占農村供水總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1.87%提高到2010年的64.07%。供水質量和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工程效益:農飲工程深受廣大社員群眾的擁護,被譽為“民心工程”。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民健康水平;增強了抗旱減災能力,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有效拉動了內需;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提高了黨和政府威信;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2、主要做法和成功經驗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作。“十一五”期間,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要求,蛟河市各級黨委政府層層鑒定責任狀,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來抓。發展改革、水利、衛生等部門積極合作,加強與財政、環保等部門密切合作,使我市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順利實施。
二是中央投資大幅度增加,地方保證建設資金。移民資金的積極投入、農民出勞、出資,超額完成配套任務。
三是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層層落實責任制。完善制度,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推行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落實責任;加強能力建設。規范建設管理,工程普遍實行:“四制”、工程實行規劃建卡、項目公示、資金報賬、主要材料集中采購、招標投標、工程監理和受益群眾現場監督。完善項目法人責任制。
四是大力執行項目公示制,用水戶全程參與。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在當地媒體公示,工程類型及處數、主要建設內容、工程投資、受益范圍和人數、責任人等。建立用水戶參與式工作機制,召開動員會,選舉用水戶代表,參與與選擇工程建設、資金籌措方案、建后管理體制;公示,讓用水戶了解工程建后管理體制、水價和收費辦法;接受用水戶對資金使用和材料設備購置、工程質量監督。建立用水戶協會,鼓勵用戶參與管理。
五是優先發展集中供水,提高供水保證率。“十一五”期間,我市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3處,提高供水能力0.64萬噸/立方米,工程全成本2.73元/立方米,運行成本0.94元/立方米。
六是強化工程運行管理,落實工程管理主體,合理確定水價,制定運行管理制度。大力推廣三項管理制度,目前我市早已建立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機構-項目管理處,縣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基金及縣級水質檢測中心尚未建立。
七是加強水質管理,水質合格率明顯提高。衛生部門加強水質監測,水利部門積極配合,加大水質保障工作的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八是加強輿論宣傳引導,注重技術培訓。通過電視臺宣傳了一些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開展了管網優化設計、鐵、錳深度處理技術培訓。讓更多的農民盡快掌握變頻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規程。
3、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管理任務愈加繁重。由于飲用水質標準提高,農村水源變化(2011年蛟河市將近半年沒有降雨,部分引泉、小井枯干無水的情況出現)及早期建設的工程標準過低、老化報廢,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隨著大量集中供水工程相繼投入運行使用,管理任務越來越重。
二是工程長效機制尚不完善。蛟河市是丘陵山區,人口居住分散,工程規模小,管理粗放,供水成本高,農民經濟承受能力低,水價難以完全覆蓋工成本,不少工程只能簡單運行,難以提取折舊費、大修費,農村飲水工程長效運行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解決途徑既有建設和管理的問題,也有政策的問題。平均水價1.53元/噸,運行成本0.94元/噸,運行成本比較經濟;完全成本2.73元/噸,完全成本偏高一些。
三是一些工程建設難度越來越大,部分鄉鎮村屯的工程位于偏遠山丘區,建設難度大,人口少,人均投資高,現行補助標準明顯偏低。
四是部分項目的前期工作準備深度不夠,水資源論證不充分,水源可靠性差;部分項目建設管理不規范,工程質量把關不嚴,給工程長效運行帶來隱患。
五是基層管理和技術力量亟待提高,一些村屯的工程管理和技術人員力量不足,年齡偏大,無法掌握現代的新技術,如變頻器的使用方法、除鐵錳設備的正、反沖洗時間問題等。這些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得到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