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交流中也帶來了新的形式。網絡語言、符號、視頻為我們在傳統的溝通方式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和形式。米德作為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從主觀和客觀上分析了符號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對于我們研究互聯網新形式下的符號交流提供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 符號互動、計算機網絡溝通、“姿勢對話”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可以稱得上是二十世紀最后十年所出現的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人們從中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新感受,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的迅猛發展,溝通方式的巨大變革,信息資源的爆炸,地球村的時代真正來臨了。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了各種各樣的“網絡”,人際交往的網絡、知識的網絡、生活的網絡、社會的網絡等等各種無處不在的網,而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這些網絡的紐帶和載體。
計算機網絡溝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包括電子郵件、電視會議、電子公告欄、萬維網等系統,早期將計算機或網絡的傳播視為人基于組織內溝通的輔助工具,一般是比較其傳播行為的特性、差異及效果。CMC 曾被定義為個人或團體通過一臺或一臺以上的計算機,被當作由信息傳播網絡進行語言交換為內容的傳播媒體。但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相互連接,因而構筑起網絡,并基于傳統的語言而發展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
一、互聯網語言的快速發展。
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已使網絡成為一種多媒體,就其特色而言,具備了易操作、容量大、互動性高等特質,可以讓不同的參與者在不同的空間、時間下進行信息的傳遞,漸漸發展成生活的溝通方式,并形成一個互動的場所。網絡語言簡單、形象、傳播迅速,在互聯網這個高速且快捷的互動場所里,為人們的網絡語言交流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活力。
從社會互動的角度可以看出,語言是一個重要的社會互動形式,人們通過語言傳遞思想、情感及欲望,語言不但是人類自主的,而且是有意識的行為,也是與文化有關的社會行為。語言使用的同時,也是一個動態且具彈性的過程,人們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改變其語言的行為,因此,語言不僅是建立在情景之上的,同時也是一種情景的反應,也就是人們會依據所處的社會情景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語言編碼工作,因而從語言呈現的形態,可以看出所處社會情景的圖像。所以,語言與社會情境兩者是一種互相作用的關系。米德認為,人在從他人那里感知自己的過程中,語言是重要的符號,語言使人獲得自覺,并使人獲得“鏡中我”。因此,互動過程所依賴的是對符號意義的共享。由此拓展開來。人類社會的交往,在本質上就是運用符號體系的活動。
米德證明說,語言這種最普遍的符號體系并非產生于行動,而是先于行動:“語言并不是簡單地將早已存在的情景或對象符號化,它使情景和對象的存在或表現成為可能,是因為語言是情景或對象賴以被創造的機制的組成部分……對象依賴于意義,或是由那些意義構成的”。
而快速發展的網絡語言為傳統的語言符號添加了新的內容。在網絡的語言世界里,人們逐漸開始使用新的、非常富有網絡特點的語言符號進行溝通和交流。現在這些網絡語言已經不僅僅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大量使用,也開始深入我們日常的對話當中。“恐龍”這個詞在互聯網中是網友對于外貌不出眾的女孩的稱呼,相對應的男孩就叫“青蛙”,這一稱呼現在已經廣泛的使用在了我們平時的生活中,而像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
二、互聯網溝通符號的新鮮使用。
米德同時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它比其他傳統的理論家更強調具體個人互動的意義。他稱互動為“姿勢的對話”。姿勢是指包括語言在內的人們所作的各種活動或表情。米德堅持認為,姿勢的意義不依賴于個人的操作,姿勢是“有意義的符號”,因為對于每一個既定的社會或群體的所有成員來說,姿勢具有相同的意義。也就是說,姿勢會在個人那里分別以其相同的態度,在做這種姿勢時引起其個人的反應。
米德區分出兩種姿勢,一種是有聲的姿勢,另一種其他的(無聲的)姿勢,他隱含的邏輯是,無聲的姿勢即無意義的、非表意的姿勢。而有聲的姿勢則必會成為有意義的、表意的(有意識的)符號,是一種思想的表達。他作出這樣區分的目的基于他認為,正是有意義的符號使思維、反思智能及心靈和自我的突創成為可能,換言之,正因為只有人類才能使所有在姿勢會話水平上進行的交往,進行到有意義符號的水平上,因而只有人類才有心智。另一方面,心靈的自我突創在有意義符號的動作中,其實它是出現在意義的交往過程中個體動作的內化。他有能力指導自己的反應,還能控制自己的反應。
米德同時也強調了動物在有聲姿勢中所表現的僅僅是一種生物性的本能反應。
互聯網上的交流很多是基于無聲的符號進行的。文字形式的交流仍然是目前互聯網中普遍且大量使用的符號。文字這種無聲符號從進入人類歷史的那一天開始,就起著無法代替的作用,人們使用文字記錄歷史,交流信息,傳播知識,等等。時至今日,互聯網中的網絡文字聚集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覷。很多社會事件的被關注和被曝光都是從網友的發帖和“坂磚”中開始的,網絡的力量正在從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網絡文字發展的同時,基于傳播輸入的工具是計算機鍵盤,大量的網絡符號開始應運而生。“MM”、“GG”是網友互相之間的嬉稱,下線了就“88”, “:)”、“:P”、“^-^”都表示我很高興呀,等等。這些網絡符號簡便,很容易在鍵盤中輸入,而且這種抽象性和立體性也符合網絡交流時,人們雖然不能面對面的交流,但是卻使交流顯得生動,拉進了人們交流中的情感,同時很多時候也避免了歧義的產生。例如當一人說“你這樣是不對的”,與加上“ :)”的符號,變成“你這樣是不對的:)” 的句子后,就可以讓人明了說話者是基于善意,而不是一種指責,則后續行為也就會以比較理性的態度處理。
人們在網絡中通過符號的互動,將自己的活動與他人配合在一起,培養出某些共有意識,所以CMC 固然沒有一般所習慣的溝通,但參與者仍通過對自己意圖的不斷解釋與反應,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符號互動論者強調,人們互動是一連串不斷地對話,包括人們對他人意圖之觀察、解釋和反應,同時也學習對事物賦予意義,當大家都在學習以相同的方式解釋符號,可以使得溝通更為順暢,也就幫助彼此能有更好的互動,并有機會能發展出更進一步的關系。
三、網絡視頻的有聲力量。
有聲姿勢不僅僅顯示了人作為一種理性生物的、區別于動物的智慧力量,而且使得交流更為準確和富有意義。人們總是以某種表情、姿態顯示自己的意愿和觀點,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過去人們只能通過語言和符號進行交流,現在新的視頻形式的交流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原本不能發生在封閉網絡中的交流變成了可能。
過去網友交流都是使用語言和符號,隨著視頻功能的打開,人們可以通過視頻看到自己交流的對象的容貌,聽到對方的聲音,看到對方的姿勢。可以說網絡視頻使我們有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更加使網絡交流沒有了距離。但是,同時也發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有的人利用網絡視頻的便利進行非法的帶有色情性質的交易。應該說,從互聯網進入我們的生活開始,其隨之帶來的危害就一直存在。
隨著“博客”時代的逐漸衰落,“播客”時代來臨了。在過去的一年中,“博客”這種網絡日志的形式,伴隨著各路名人的蜂擁而上而使2006 年成了一個幾乎人人“博客”的年份。同年美國的一家名為”You Tube”的網站,把各種視頻錄像放在網上開始播放后,網絡視頻開始風靡全球,“播客”也應運而生。
隨著聲音和身體動作以及表情等這些符號開始在互聯網上成為新的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我們實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符號互動形式在互聯網中的全部可能。
四、結語。
喬治· 赫伯特· 米德(Georg Herbert Mead,1863 ~ 1931 年),從以實用主義精神為核心的人本主義立場出發,把社會現象的外在性統一于內在性,把社會生活的客觀性統一于主觀性,最終把一切都歸結為主觀的心理過程。米德認為有意義的意識過程都是人際溝通或社會交往中展開的,它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勢對話(gesture dialogue)”。當某種姿勢獲得了人們共有的主觀定義,這個姿勢就獲得了普遍性的象征符號,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廣泛交流中使用的溝通形式——象征符號。無論從外在溝通行為還是從內在主觀思維看,憑借姿勢對話和語詞傳媒展開的符號世界都是同人們的社會行為、價值選擇和主觀創造緊密聯系的。計算機網絡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已經不可替代,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溝通和交流方式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各種方便,也帶來了很多困擾。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為我們從人類文化活動、文化傳統來創造性的理解世界方面,提供了關于互聯網新型溝通方式的新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劉少杰:《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年。
謝澤明:《網絡社會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年。
杰弗里﹒亞歷山大:《社會學二十講——二戰
以來的理論發展》,賈春增、董天民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 年。
邱澤奇:《社會學是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