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如今,作為移動網絡終端的智能手機已經普及到農民群體中,網絡成為農村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網絡為農民群體拓展了經濟增收渠道,也給農民群體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存在很多問題。針對農民群體在使用網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經過思考和分析,形成以下幾點建議和思考:
一、建立網絡監督、監測體系。
當前,我們依然處在改革深化和社會轉型的時期,互聯網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廣,網絡文化越來越多元。因此,網絡秩序必須要規范:我們要根據網絡社會的特征來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各級政府建立明確的管理部門,密切關注轄區網絡輿論動向,做好危機應對預案。此外,要積極思考、總結近些年來農民群體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公務人員不作為、胡作為、貪污腐敗、暴力執法、體罰學生、拆遷問題、土地流失等問題,及時的化解矛盾,在源頭上杜絕網絡輿論甚至現實中群體暴力事件的發生。
二、細化政策,促進政策落地生根。
國家關于三農問題,發布的關于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引導和扶持農村地區的政策,很多并沒有真正的落地生根,落實發展網絡經濟的相關政策還存在困難和障礙。
據了解,近些年來,政府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提倡農村地區發展網絡經濟,比如鼓勵農民做電商。各級政府積極貫徹鄉村振興的方針、政策,鼓勵農民群體發展網絡經濟,比如筆者調研地區河南省延津縣東屯鎮司法所組織農民進行電商培訓,期間給予餐補等,但參加者不多。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1)雖然網絡覆蓋面大增,但相對城市而言,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還是落后的,特別是一些偏遠山村,信息基礎設施還是非常薄弱的,農村地區網民所占總體人口的比重較城市偏小。
(2)農民群體對新事物的認知、接受速度偏慢,加上幾千年來農民群體思想觀念比較保守、生活環境比較封閉,眼界不夠開闊。
(3)農村地區經濟水平偏低,農民群體掙錢不易,受農村地區關于網絡“信息環境”的負面影響,他們對網絡安全問題有所懷疑,不敢通過網絡發展經濟。
(4)農村地區教育水平偏低,農民群體文化水平偏低,而人的學習能力通常和他的學歷基礎有一定關系,農民群體的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較低,學習電子商務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電子商務離他們有一定距離,他們平時使用網絡更多的是社交、購物、娛樂等。
(5)物流、快遞水平有限。據了解,很多鄉鎮有了快遞點,但是有物流點的鄉鎮還不多,很多物流點設在縣城里邊或者城市郊區。因此,農民群體發展網絡經濟的一個巨大障礙就是產品的流通問題:物流不發達(特別是道路不太好的地方)。如果發展農產品(特別是需要保鮮的蔬菜、果樹、肉類等)網絡經濟,交通、物流不發達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據了解,農村地區能送貨到家的快遞較少。在筆者調研地——河南省延津縣東屯鎮地區,只有郵政能夠送貨到家,但是速度較慢,其他快遞需要到鄉鎮定點店鋪去取貨或發貨。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應該找清楚原因,有的放矢,克服障礙。此外,筆者認為如果政策太籠統,農民群體不一定能自行吃透,縣、鄉鎮政府應該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細化這些政策,甚至將各村具體的發展方向、具體方案告知村民,供其參考。另外要建立方便、具體的咨詢平臺,隨時為農民群體解讀政策。要著力支持小部分農民的“電子商務”先做起來,而后用實實在在、具體可見的案例去說服、引領其他人參與進來,開拓網絡致富的新途徑。
三、網絡虛擬社會治理需要全民參與。
針對農民群體的媒介素養問題,本研究認為應該采用多管齊下的辦法提升農民群體的媒介素養。就整體而言,農民群體在校接受教育的時間相對較短,但是大多數農民能夠完成義務教育,特別是近些年來,政府出臺了各種教育惠民政策如義務教育“三免兩補”等,大多數人還是能夠完成義務教育的。筆者認為網絡的絕對普及已成必然趨勢,未來社會里所有人都能使用網絡,可以說是所有人都必須使用網絡。全民用網的時代終將到來,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納入到義務教育階段,全民都必須接受媒介素養教育,最大范圍的提升網絡使用主體的素養,實現網絡使用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規范、自我提升。
此外,政府部門要分析和適應網絡社會的特點、網絡文化的特征、網民的心理特點等制定相應的法律、規定等強制性的措施懲戒不道德、實施犯罪的網絡使用主體。
四、關于農民群體網絡犯罪、網絡詐騙、網絡暴力、以及“信息環境”的認知問題。
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還得落到提升農民網民主體的媒介素養上。但短期有效的方法是針對當下農民群體的心理特征、接收水平等開展具體的工作,使農民群體了解網絡、會用網絡、樂用網絡。比如農民群體文化水平整體不高,他們不喜歡學習文字性內容,我們可以制作農民群體喜聞樂見的短視頻(據了解,短視頻是農民群體中男女老少都喜歡的娛樂方式之一),內容為通過真實、生動鮮活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農民群體普及傳播學、網絡、網絡經濟、心理學、法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信息環境、擬態環境等、電子商務、網絡詐騙等,這樣的方式易于被農民群體接受、消化,有利于快速提高農民的媒介素養和法律意識。
五、加強偏遠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物流。
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發展農村地區網絡經濟的前提條件。此外,要完善農村地區的物流、快遞網店的構建,并協助他們規范物流市場秩序。
六、加大縣和鄉鎮政府官網的建設。
據了解,很多農村地區鄉、鎮政府沒有官網。如果鄉鎮有特色農業項目如果樹、種植、養殖、編制、紡織等,鄉鎮政府應加大宣傳的力度,通過官網把這些特色農業項目推出去,并盡可能的招商引資,以使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當地農民想路子、想法子,實現當地農業項目的可持續可循環發展,因此,鄉鎮政府官網也要規范建設。
2000年7月《世界農業》雜志上有一篇題為《意大利新一代網絡農民》的文章,文中指出當時意大利都靈地區有位養牛專業戶把奶牛的名字登記在都靈一個牲口管理中心,這個中心每天通過電腦向登記戶發送奶牛的發育狀況,并根據奶牛的年齡、發育情況、供奶情況提供不同的喂養信息。此專業戶擁有倆電腦,一臺電腦接收牲口管理中心向其發送的飼料信息,另外一臺電腦操縱擠奶系統,檢測奶牛的奶質和奶量。還有意大利阿斯蒂的果農們坐在家里通過網絡征訂旅游客戶,并在農耕協會的指導下建立網站,將產品遠銷歐洲。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業發展理念和具體的辦法,比如可以召集擁有特色農業的家庭成立一個協會,定期請權威人士(可以是遠程也可以面對面的指導)指導農民學習如何利用網絡去了解農副產品的市場行情,如何宣傳、擴大區域銷售,實現網絡致富,這對信息能力較弱的農民來講是個可行、上手快的辦法。此外,在人工智能成為發展趨勢的今天,在果樹種植、畜牧養殖方面,農民群體也要逐漸的學習智能化的操作、控制方法來進行農產品生長的環境檢測、芽苗培養、疾病防控等,既節省人手,工作效率也高,成為真正的網絡農民,適應人工智能的大環境。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曾長秋.對近年來網絡文化研究的綜述[J].懷化學院學報,2004.
[3] 茹風.意大利新一代網絡農民[J].世界農業,2007.7.
[4] 李琳.論網絡文化的特征及功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11.
推薦閱讀:《網絡傳播》(月刊)創刊于2004年,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中心主辦。以報道網絡傳播新聞動態、宣傳黨和國家的互聯網方針政策,總結引導網上輿論的經驗,研究網絡傳播規律為主要內容,是為互聯網管理及從業人員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服務和理論依據的專業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