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我國各級政府一直很重視制造業的發展,特別是制造業中小企業的發展。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迅速,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場中,大多數中小企業在規模,管理,業務發展上和大型企業相比,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并且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信息閉塞。中小企業往往通過本企業的銷售部門獲取必要的供求信息,而對技術信息和管理信息等不夠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而制約了中小企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化,技術,科技
技術落后。傳統產業中的中小企業大都在使用“二手”裝備從事生產,并且設計技術落后,導致產品技術含量低,質量不高。人才匱乏。中小企業缺乏對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人才流失比較嚴重,而且引進人才相當困難。資金短缺。因此中小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必須比大型企業更加靈活、高效、創新。
1994年,國外先進技術的發展引起了我國學術界、工業界和國家綜合部門的重視,并被國家定為重點發展的科技領域之一。浙江大學顧新建和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祁國寧在1996年提出大成組技術的概念。這是一種基于因特網的、面向制造全球化的成組技術和系統的新構思。香港理工大學李榮彬和同濟大學張曙等在1997年提出了分散網絡化制造的構思。此外,科技部和國家機械局還組織了機械工業共性技術數據庫和機械制造業基礎技術信息支持系統的基礎項目。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制造業突破了地域空間的限制。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網絡化、全球化、虛擬化,總體目標則是要達到快速設計、快速制造、快速檢測、快速響應和快速重組。網絡制造的研究、實施與應用對于充分利用制造業優勢資源、改造傳統制造業、推動制造業網格應用軟件產業的發展、建立我國現代企業創新體系等方面,從而提升我國制造業企業水平,尤其是廣大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網絡化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是開展網絡化制造活動的基本設施,旨在為分散的制造企業提供統一的“中介”服務,在協同制造企業之間搭建一座連通橋梁,實現網絡化制造系統的動態配置、運行和調度、制造協同等電子服務機制。基于該平臺,企業能尋找市場機遇,組織或參與聯盟,管理合作項目,進行技術和商務洽談。
1991年,美國里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提出“美國企業網”(FFA, Factory American Net)計劃。該計劃利用高度發達的高速信息網絡系統,把美國的制造業聯系在一起。這一企業網是跨國界的,大量跨國公司將通過衛星通信技術進入這一網絡。這一計劃已在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制造系統的敏捷基礎設施”項目中得到實施。
1994年,美國能源部制訂了“實現敏捷制造的技術”的計劃,涉及聯邦政府機構、著名公司和大學等100多個單位,并于1995年12月發表了該項目的策略規劃和技術規劃。1995 年美國國防部和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10個面向美國工業的研究單位,共同制定了以敏捷制造和虛擬企業為核心內容的“下一代的制造”計劃。1996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美國國防部資助下,開展了計算機輔助制造網(CAM Net)的研究。其目的是建立敏捷制造的支撐環境,使參加產品開發與制造的合作伙伴在網絡上協調工作,擺脫距離、時間、計算機平臺和工具的影響,可以在網上獲取重要的設計和制造信息,如CAD模型、生產工藝、制造仿真和顧客需求等。
1997年美國國際制造企業研究所發表了《美國--俄羅斯虛擬企業網》研究報告。該項目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目的是開發一個跨國虛擬企業網的原型,使美國制造廠商能夠利用俄羅斯制造業的能力,并起到全球制造的示范作用。1998年12月,歐洲聯盟公布了“第五框架計劃”(1998-2002)將虛擬網絡企業列入研究主題。日本提出了社會信息化系統,目的在于實現日本社會真正向IT社會轉型,不再追求工業化制造時代局部的高效率,而是要實現日本整個社會在未來保持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