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的現代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金融時間:瀏覽: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被視為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周易》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子也說:“民無信不立。”孟子還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是一個人處世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準則;更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基礎和思想保障。

  作為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誠信水平理應高于社會整體水平。大學生的誠信系統主要包括經濟誠信、學術誠信、文化誠信、思想誠信四個方面。其中,大學生的學業誠信在其誠信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學業誠信是90后大學生誠信的集中體現。

  一、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的現狀

  從2009年開始,90后大學生成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主體。根據有關高校誠信調查資料的分析,目前大學生對于誠信的認知和情感已經普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狀況,他們一方面表現出對誠信道德的重要性、規范性的認知和認同,另一方面表現為對誠信行為的欣賞、看重以及對非誠信行為的竭力排斥和抵觸。

  事實上,從應然的角度來看,誠信作為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和原則,作為人類的道德底線,對于那些被稱之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來講,似乎不應該存在什么問題。作為大學生,他們都是經過10余年的學校正規教育、在德智體美各方面都相對出眾、挑選出來的優秀人才,在大學中他們受到了作為人類優秀文化和知識的傳播者、社會道德的守望者、素有人類靈魂工程師之稱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同時,又受到被一般人看作一塊凈土、素來享有“象牙塔”之稱的高校育人環境的熏陶,具有較高的品德和素質,似乎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大學生的學業誠信狀況不容樂觀。

  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考試誠信的缺失。盡管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嚴格的考場紀律以及對監考老師的嚴格考核,但學生的作弊方法還是層出不窮,作弊手段也防不勝防,作弊規模更有“組織”化、“群體”化的趨勢。

  調查數據也顯示出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缺失現象亟待解決。

  在學業誠信方面,90后大學生認為最嚴重的誠信缺失表現為“考試作弊”,占到調查人數的46%,其余依次為:剽竊論文、抄襲作業、幫同學簽到。

  在考試前,你最常見的狀態是:52%的同學“想過作弊”;只有11%的同學選擇“從未想過作弊”。

  你對考試作弊的態度是:從高到低依次為“C. 不贊成,也不制止,那是學校的事;E. 別人都作弊,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B. 有些課程枯燥,又是必修課,學生作弊應付,可以理解;D. 只要不被抓到就行;A. 反對,那是欺騙行為”。

  二是學術誠信的缺失。學生不僅抄襲作業,而且偽造實驗數據,剽竊論文;此外還有大量的“槍手”廣告、論文交易廣告,也在充斥著大學校園和網絡。學術腐敗問題已成為一個困擾學術發展的障礙和籠罩在校園凈土的陰影。嚴重影響到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少大學生并未確立明確的求學觀和嚴肅的學術觀,一方面表現為對老師、同學的高要求和對自己的低要求,另一方面表現為對知識的不求甚解和對做學問的方法與途徑的茫然和空白,如此使得“剪刀加漿糊”的學習方式被相當一部分學生思想上認同、行動上效仿。

  調查數據顯示:

  大學期間你寫論文時的做法是:從高到低依次為“D. 拼湊現有論文;C. 大量引用別人的資料,少部分自己寫;E. 直接抄一篇 ;B. 大部分自己寫,引用少量資料并標明出處;F. 有時找人A. 整個論文都自己寫”。

  對于一些學校里出現的“槍手”,你的態度是:從高到低依次為“A. 有需要就有供給,這很自然,符合市場規律;B. 這是“靠能力吃飯”,可以接受,很正常;D. 無所謂,反正我既不會充當“槍手”,也不會請“槍手”;C. 這涉及到一個人的道德問題,應該大力禁止”。

  二、影響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環境因素的現代性維度

  大學生群體的失信問題多與社會環境、歷史文化、家庭與學校教育環境等方面的負面影響有關,就像馬克思認為的那樣:“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因而,從現代性維度研究90后大學生所處環境的特殊性,以及對其學業誠信的影響,對解決、提升90后大學生的誠信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未來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1.社會環境的影響

  自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探索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90后”和“80后”同樣出生在我國改革開放后,但是在“90后”出生時,改革開放成效凸顯,我國的政治趨于穩定,經濟快速增長,兩種經濟體制并存的格局開始走向單一的市場經濟體制,因而,90后所處的社會環境具有顯著有別于80年代的時代特征。

  其一,穩定有序的政治環境。20世紀90年代,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建國后中國社會政治環境最為穩定的10年。一方面,穩定的政治環境不僅保證了教育政策、法律法規制定的連續性,同時也保證了培養目標和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在“80后”大學生艱難地完成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之后,“90后”大學生更注重的是素質的培養因而,“90后”大學生往往是個性張揚,多才多藝的。另一方面“90后”大學生在穩定的政治環境影響下,心理上往往比較稚嫩,關注更多的是個體存在的問題而非政治和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這一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0后”青年更加熱情、主動、自信地參與國際交流,有著更強的民族自信心和同家榮譽感。

  其二,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20世紀90年代同時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給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注入活力;但同時在價值觀上也產生了一些消極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帶來市場的繁榮,在商品富足的同時伴隨著發展的是某些西方資本主義利己拜金的價值觀。市場經濟的利己性與道德的利他性矛盾削弱了誠信教育的效果;計劃經濟時期的利他性使誠信變得脆弱,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誘發了社會誠信危機,社會中的失信之風和不完善的信用體制,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誠信度下滑。當今社會各種腐敗現象的層出不窮,虛假信息的四處泛濫,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權力至上、金錢萬能等庸俗社會思潮的瘋狂滋長和甚囂塵上,假冒偽劣、見利忘義、欺瞞詐騙等現象的屢禁不止,……。

  其三,多元取向的文化環境。“90后”大學生處于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時代,大眾傳媒在向青年廣泛傳播新事物、新知識、新信息的同時,必然對某些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作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并針對青年的特點提出一些新的價值選擇和認可。與影視行業和互聯網共同成長的“90后”大學生通過吸取和接受多元化的知識、信息、理念,在價值取向上表現出更大的自由度和開放性,渴望并不斷尋求突破傳統價值規范和道德觀念的束縛,在價值觀念方面日益趨向多元化和現實化。在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中,科技的高速發展與制度建設的滯后增加了失信風險。傳統觀念的局限性助長了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制度建設的滯后性縱容了大學生的失信行為,信息不對稱和網絡的虛擬性誘發了大學生的失信行為。特別是我國社會目前在法制領域尚未建立起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和失信懲罰機制,沒有相應的立法規范作依據,高校自身也缺乏完善、系統的大學生誠信機制,因此雖然大學生們在觀念上普遍認可和接受誠信道德,但在現實中由于缺少約束、監督和保障,還是鮮有人能夠真正按照誠信要求去立身行事。體現在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方面,就像90后大學生自己所說的那樣:“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可以侃大山,可以套友情。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神。電子游戲房,游樂跳舞廳。”

  2.學校、家庭等教育環境的影響

  長期以來,在我國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一向都是重智育而輕德育。應試教育的模式使國人習慣于拿考試成績來比較孩子的能力,“高分即高能”,從小學到大學,強調的都是智育教育,而忽視基本的品德教育和誠信教育。

  家庭教育方面,中國的家庭教育長期以來所強調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進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導致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有的家長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而忽略日常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子女平時的不誠實行為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現在的90后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來自家庭的溺愛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不顧他人,這種自私自利的思想常會使他們偏離誠信的準則。同時,有的學生家長不能以自身的行為影響子女,比如有的家長功利思想嚴重,對現實社會中的不誠信行為不僅不加以批評,反而給予積極的評價,以為“會做假是腦子活絡”的表現。部分家長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誠信行為也是導致部分學生誠信危機的原因之一。

  教育環境是影響學生誠信品德培養與形成的主要因素。盡管長期以來高校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以及學生工作這一主陣地,充分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但是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落后,使對學生誠信品格的培養效果不盡人意。學校教育方面,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們就把許多有意義的道德品質,簡化為各種校規校紀,更嚴格地說,是一種“道德行為的教條”。進一步說,這種對“不誠信”道德行為的限制,實質上是一種消極的道德教育方式,它并不能讓學生從心靈上感受某種道德的真正內涵,不能從意識上真正發現這種道德的社會意義,不能把握這種遭德的社會價值,即不能對此道德進行真正的認同,當然也不能產生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不能養成一種真正的道德品質。

  三、90后大學生誠信教育與誠信機制有機結合的現代性維度反思

  提升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水平、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困境,從現代性維度反思,其對策不是單一的,其中,“以教育為基礎、以制度為保障”,以及二者的有機結合,是提升90后大學生學業誠信意識、水平、行為不可或缺的兩個必要環節。

  1. 基礎:誠信教育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適應時刊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大學生的實際需要。

  由于受傳統的教育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高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教學過程中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成才、輕成人的功利傾向;高校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存在的重教書、輕育人或重教書、不育人的現象比較突出;在對教育主客體的認識上存在著“對立化”的傾向,人們往往認為教育者是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強調教育者的權威地位。于是,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往往采用“單向灌輸”、“我說你聽”的一種固化的形式,忽略了大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導致誠信教育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們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少說教,多引導,以適應時刊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使學生自覺、自主地培養誠信美德,實現從“要我誠信”到“我要誠信”的轉變。

  第二,聯系社會現實,增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形式,也是增強大學生誠信教育適應性的根本動力。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德育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日益增多,特別是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數字化生活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大學生在現實道德與虛擬道德的沖突中產生了矛盾心理,也使我們對大學生進行的誠信教育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對于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估計不足、認識不夠、研究不透、辦法不多,使高校誠信教育在實踐探索上落后于社會形勢的新發展。從現代性維度反思,在教育內容上,我們應積極吸收中外相關研究最新理論成果,援引一些能夠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在學生的內心世界真正引起共鳴的事例,實現從理論、原則、教條向實踐、現實、生活的轉化。

  2. 保障:學業誠信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制度是秩序形成的基礎和約束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誠信行為習慣實際上是由制度規定而逐漸養成的。成熟完善的機制,是督促大學生學業誠信的有力保證。

  具有保障作用的大學生學業誠信機制,應包括制度、監督和懲處三個主要環節。誠信機制的現代性維度研究,應以建構科學、系統誠信制度為突破口,其主要內容應包括:

  第一,建立可操作性突出的大學生誠信檔案。檔案可以包括“做誠信大學生承諾書”、“個人資料”“品行評議”“獎懲記錄”等內容。

  第二,建立大學生誠信測評制度。誠信測評制度是指對有關大學生誠信的幾個重要因素(誠實、守信、善良、友善)等做詳細的了解,得出大學生誠信度的一種制度安排。這項制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自尊心,促使他們提高自己的誠信意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大學生的誠信發展趨勢提供科學的導向。

  第三,建立大學生誠信監督機制。高校應建立校內誠信監督機制,監督對象包括學生和教師。爭取全校師生的共同支持,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第四,建立大學生誠信獎懲制度。要提高誠信制度的執行力度,除完善規章制度外,還應建立獎懲制度。一方面,加大對不誠信者的懲處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誠信獎勵制度,對誠實守信的行為予以激勵。

  客觀地說,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各高校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大學生誠信建設制度體系,但其科學性、系統性不夠,在監督和懲處方面弱化現象嚴重。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因制度缺位而未得到懲罰或懲罰的力度不夠,使失信者的失信成本遠遠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時,就會引發更多的大學生不講誠信,大學生群體的誠信危機也就在所難免了。

  現代性維度的探索,從制度保障來看,應在兩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如何加大懲罰力度,使大學生不再心存僥幸、不敢以身試法?二是如何正確把握懲罰力度,使那些出現問題的大學生既能接受教訓,又能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懲罰畢竟不是目的。

上一篇:沒有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洛隆县| 大关县| 铜山县| 陆丰市| 乐业县| 蚌埠市| 巫山县| 民丰县| 武城县| 德保县| 左贡县| 遂川县| 宜都市| 巩义市| 张家口市| 界首市| 成安县| 太谷县| 宜阳县| 祥云县| 乌鲁木齐市| 虎林市| 谢通门县| 措勤县| 乌海市| 河津市| 蕲春县| 徐水县| 巫山县| 南涧| 北流市| 清丰县| 安徽省| 陵川县| 天峨县| 汝城县| 奇台县| 清苑县| 浦北县|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