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金融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趨勢,金融化的過程中,盈利越來越多地通過金融渠道而不是通過貿易和商品生產。金融化對個人、公司、國家和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結構產生巨大影響。由于農產品的自身特質、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性泛濫和大宗商品市場之間的聯動,農產品金融化趨勢愈發明顯。農產品金融化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損害農民收益,限制中國農業企業的發展。中國應當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產品期貨市場,進一步完善農產品信息披露機制,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構建全球大宗農產品定價中心,打造中國本土農化企業巨頭,積極地應對農產品金融化趨勢。
關鍵詞:金融化 農產品金融化 糧食安全
2008 年以來,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災難。對資本主義的反思和批判再度成為熱門話題,資本主義金融化是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目前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與貨幣市場、期貨市場和其他大宗商品市場聯動所構造的復合型金融體系息息相關,形成了農產品“金融化”趨勢。農業是國之本、民之基,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關注農產品的金融化問題很有必要。
一、金融化及其影響
(一)什么是金融化?
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被用來描述金融資本主義的發展特點,從1980至2010年,資本主義世界內的債務權益比值增加,金融服務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中不斷上升。斯威齊指出,自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的一大特點便是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現象[1]。金融化使得金融工具在經濟循環中的交換過程充當中介,允許商品、服務甚至預期和風險都可以兌換為更具流動性的金融資產,從而增快了經濟的循環速度。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體系下的生產過剩和平均利潤率下降是無可逆轉的長期趨勢,導致了周而復始的經濟危機。在這一基礎上,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指出,資本主義金融化與資本主義實體經濟衰退密不可分,一方面資本在實業生產中的回報率不斷下降,另一方面資本天生存在對于無限的利潤積累的病態渴求。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資本通過對資產價格上漲的投機,不斷將經濟剩余注入金融領域。為服務這一過程,紛繁的金融機構和形形色色的金融創新不斷涌現,衍生品、期權、證券等金融工具為躁動的貨幣資本提供了新的覓食方式,不斷把金融化推向新的高度[2]。在金融化的過程中,盈利越來越多地通過金融渠道而不是通過貿易和商品生產。
金融化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過高的財務杠桿導致標的物的劇烈波動。金融衍生品最初的目的是對沖和風險管理,然而由于監管的放松,金融衍生品成為謀取暴利的一種工具。從20世紀90年代起金融衍生品的數量和種類迅速增長,衍生工具的市場交易活動量急劇增大。2008年金融危機便是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引發的信貸泡沫所造成的。
(二)金融化的影響
金融化對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微觀層面,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金融因素帶來的影響日益顯性化,債券和股票在企業管理中占有決定性的地位,特別是維護公司股票在市場上的表現決定企業發展的方針戰略。可以說原本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股票市場反過來控制公司,股市的波動甚至能決定產業部門和公司的商業周期。從個人的角度看,金融化日益廣泛地“嵌入”到社會經濟生活中,從企業的融資活動滲透到私人金融領域。通過金融產品的日益商品化、大眾化、網絡化和移動化,金融業務和信用的概念已經融入個體的日常生活中。
從宏觀角度看,金融市場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增加,掌舵經濟運行的金融精英和管理機構在國家層面上發揮著支配性質的作用。日益龐大金融資本成為國家機器的制度化的重點并將資本的“逐利性”作為總體的社會邏輯指導國家權威和政府精英的行動。金融化趨勢的加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和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場理論。這一時期誕生的思想理論和分析框架方法以促進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系統的管制松綁為主要內容。在資本和金融主導的邏輯下,勞工階層與食利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中產階級的收入和工資增長出現停滯,貧富差距急劇增大。旨在消滅全球貧困的著名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在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最富有的62個人所擁有的資產約等于全世界最貧困的35億人口的財富總額[3]。金融服務業已成為發達經濟體的一個重要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份額。金融危機之后,學者們意識到金融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美國經濟,也沒有產生預期的社會效益。在美國,房地產升值可能比其他任何投資方式都能賺錢。如果現在絕大部分資金被用來抬高房地產和股票的資產價格而不是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那么長期的后果是什么?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金融服務部門的力量和影響力開始危及代議制民主本身。
金融化也影響著世界體系的構建。從資本主義世界范圍看,金融力量日益滲透到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中。金融中心國憑借強大的經濟與金融實力,建立金融霸權,形成對半邊緣、邊緣國進行金融剝削與掠奪的世界體系[4]。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既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主要出口國,也是原材料的貪婪的消費者,對外貿易總額占全世界的20%以上,約有60%的國際貿易以英鎊結算,從而形成了以英鎊和英格蘭銀行為核心的金本位制和世界貨幣體系[5]。在金本位制的幫助下,英國大規模地向海外殖民地進行資本輸出,并從海外投資中獲得了高額利潤,有力地維護了日不落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二戰過后,霸權的王冠在英美兩國之間交接,但是實現霸權的模式并沒有大的變化。當代美國在經濟金融化過程中以美元霸權為支點,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和世界銀行為杠桿,建立了新的世界金融霸權。美國向其他國家積極鼓吹和兜售華盛頓模式,推崇“市場萬能”的新自由主義,鼓勵金融技術創新,放松金融市場管制,要求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資本市場[6]。每當危機發生之時,美聯儲通過降息政策刺激經濟,釋放資本前往新興市場追逐利潤;經濟情況一旦好轉便會加息,使得潛伏在外圍國家的資本回流,造成其他國家的資產貶值、資本外逃,嚴重者則出現金融危機。以美國為首的金融中心國憑借金融霸權,不但造成資本收益從發展中國家大量流向發達國家,而且肆意轉嫁金融風險與危機,從而進一步強化了“中心—外圍”的不平等的世界體系,發展中國家徹底成為美國的附屬[7]。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所導致的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崩潰,拉美國家跌入經濟停滯的泥潭,都可以歸結為這一不平等世界政治經濟體系。
推薦閱讀:疫情影響金融業的論文能發表ssci期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