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金融時間:瀏覽: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金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總結出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特征,指出了阻礙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農牧業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價值創造模式,為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并給出了發展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的對策建議。

  關 鍵 詞:供應鏈金融;產業鏈;農牧業組織化;農牧業供應鏈金融

金融論文發表

  作者:薩如拉

  推薦閱讀:財務金融專業的著作好出版嗎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是最古老的生產活動,是經濟結構變遷和經濟繁榮發展的縮影,資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任何一個發展階段都不得不關注。從為了食物和生存而延續的農業到為了收入而發展的農業,再到為了幸福而升級的農業,人類時時刻刻都在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F代化、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傳統農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有限,但是現代化農業必然對經濟增長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因此,改造傳統農業不僅成為農業發展理論研究的重點,而且成為農業發展政策的核心。多年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從重農學派到古典學派對農業進行了多個視角的研究。其中,傳統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農業投資效益發揮的條件是長期探索的重點問題。這兩個問題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所在。農業作為經濟增長源泉的基礎,除了土地之外還有投資。改造傳統農業所指的投資并不是單純的資本供給,而是通過投資為農業創造更有利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機會。

  在牧區,農業加上畜牧業統稱為農牧業。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農牧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果將農牧業視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進行考察的話,應該包含農牧業市場結構、農牧業市場行為、農牧業市場績效。評價或策劃農牧業發展應該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整體分析和判斷。產業鏈是社會分工升級的一種表現,參與主體通過技術、經濟關系在產業之間形成的一種邏輯關系。農牧業產業鏈是在農牧業生產經營環節中,農牧戶以及農牧業相關企業按照特定的次序形成的具有關聯性和系統性的鏈條。多年以來,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發展注入了不少資源。但是,一直被認為農牧業是傳統優勢產業的西部民族地區,并不是農牧業發達地區,農牧民并不富有,相反,收入低、發展滯后、生活貧窮,成為民族地區發展瓶頸。通過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問題之一: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參與主體之間關聯關系不健全。產業是由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的多個不同主體所形成的整體。參與產業鏈的主體之間應該擁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動態關系。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產業鏈中的農牧戶、農牧業生產加工企業以及提供銷售、物流、資金服務企業,在加工、運輸、資金、技術服務等方面沒有建立起鏈條式的關聯關系。

  問題之二: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發展缺乏具有針對性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我們現在創造任何價值都是一種運作模式,就是供應鏈”。而供應鏈是促使產業鏈發揮效應的模式,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與產業之間直接對接。農牧業供應鏈是農牧業生產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與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的結構。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農牧民作為農牧業承包戶從事生產上游活動,各類企業參與加工銷售活動成為中游主體,金融機構參與提供金融服務成為下游參與者。從表面上看農牧業產業鏈中應該參與的主體基本都有。但是,參與主體之間的鏈接處于不協調或空白狀態,出現了無法更好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尷尬。其中,農村牧區資金供求非均衡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難題。農村牧區金融問題不僅僅是資金供給或者信貸資金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投資挖掘農牧業生產潛在的貢獻,這是農業整體的問題而不是單一的農牧民個體問題。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為農牧業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對于農牧業發展而言,供應鏈金融是“逐漸從單一的借貸走向了生態化金融,從而實現了依托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帶動金融資源在組織間的流動,同時又反過來推動產業供應鏈的發展”。

  西部民族地區是我國農牧業資源聚集地區,而且是少數民族居住區域。西部地區的農牧業發展不僅涉及區域經濟發展、農牧業現代化、鄉村振興等重大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同時涉及生態安全、邊疆穩定、民族地區穩定持續發展等更高戰略層面的問題。本文以內蒙古、青海、寧夏、云南、貴州、廣西、甘肅、新疆等8個省和自治區為研究對象,探索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發展影響因素。

  二、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特征

  從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不僅存在農牧民收入水平低、農牧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村牧區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還存在農村牧區金融制度及運行效率存在“二元”或“多元”現象,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供應鏈金融發展存在以下特征。

  (一)農牧業組織化程度及資金供給

  1 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產業發展的總體特征

  農牧業是西部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和增長點之一。隨著城鎮化、現代化、工業化進程,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發展迎來了諸多發展機遇,農牧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條件逐年完善。從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總體發展狀況來看,農民戶是農牧業生產基本主體,農戶、純農戶、兼業農戶數量略增但其占比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2015—2018年,西部民族地區農戶數量平均增長率為4 11%,純農戶增長率為3 18%,兼業農戶增長率為3 75%,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2018年,西部民族地區純農戶平均占比為74 07%,兼業農戶平均占比為13 66%,農戶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兼業農戶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2 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特征

  家庭牧場與農牧民合作社是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組織化發展的主要表現。家庭農牧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參與者,通過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獲得或提高收入的重要形式。它是我國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形式之一,農牧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標志之一,農牧業產業鏈中上下游參與者直接對接和有效融合的模式。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多渠道支持下,近年來西部民族地區家庭農牧場發展效果明顯提高。2015年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家庭農牧場全國平均占比為6 63%,獲得貸款支持的家庭農牧場全國平均占比為5 88%,西部民族地區8個省(自治區)中5個省(自治區)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國家財政為西部民族地區8個省(自治區)家庭農牧場發展注入了大量資金。2015—2018年,西部民族地區家庭農牧場數量平均增長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 21倍。但是,依然依賴傳統資源、傳統模式的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在市場波動和資源約束的特殊環境下,持續穩定發展仍然是一個難題。尤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面對市場化、規?;?、數字化、網絡化的發達地區農牧業,與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的產品和技術相互競爭的結果不言而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新蔡县| 华池县| 平和县| 余干县| 平南县| 杨浦区| 云林县| 周宁县| 突泉县| 东乡族自治县| 景德镇市| 新和县| 门源| 沙坪坝区| 永丰县| 洛宁县| 恭城| 元朗区| 永嘉县| 鹿邑县| 崇礼县| 志丹县| 同德县| 册亨县| 宁海县| 合山市| 绥芬河市| 四平市| 永善县| 深泽县| 湖口县| 宁阳县| 武功县| 瑞金市| 彩票| 子洲县| 菏泽市| 特克斯县| 辽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