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中級職稱論文論述我國信貸管理的新發展應用措施及意義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金融時間:瀏覽:

  摘要:嚴格意義上的小額信貸是指通過各類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專門面向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的持續信貸服務活動。其基本特征:一是主要是面向大量低收入(包括貧困)人口提供低息或無息信貸服務,強調社會績效,體現金融服務的社會價值;二是采取商業化運營和關系型信貸模式,保證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政府通過制定資本充足率和信息公開,創造良好的外部金融支持環境,有效規避信貸風險。小額信貸興起于20世紀70、80年代,在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已成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的一種卓有成效模式。目前國際上公認最為成功的典范,就是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和印尼的人民銀行。論文發表:《財經研究》的特點是集學術性、現實性于一體,既提倡學術原創性,保證每年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理論前沿問題的、在全國具有領先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本刊發表;又注重現實性,對經濟建設出現的熱點、難點和焦點進行跟蹤研究,并將其中的優秀學術研究成果及時地予以發表。本刊主要設有區域經濟公共經濟與管理、財務與會計研究、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學研究、金融研究、產業經濟研究、區域經濟研究等欄目。

  關鍵詞:信貸機構,資金制度,經濟管理

  中國扶貧類小額信貸機構作為社會企業的一種新形式,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我國全面推進市場化進程悄然興起。作為一種金融服務的創新模式,它在解決幫困扶貧、小微企業融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小額信貸機構大體分為四類:第一類主要是國際和國內非政府組織的援助項目,這類項目非常強調扶貧的社會目標。如國際小母牛項目、聯合國計劃開發署(UNDP)、澳大利亞發展署青海項目等;第二類主要是政府以及具有政府職能的社團組織,如全國婦聯、中國扶貧基金會等機構開展的小額信貸項目;第三類正規的金融機構開辦的小額信貸業務,主要包括小額信用貸款、聯戶聯保貸款,以及城市商業銀行與政府擔保貸款;第四類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開展的扶貧性小額貸款、商業性小額貸款。

  目前國內的社會企業發展模式基本上是政府主導型,投資與發展規模受外部環境、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與發展需要。從2011年開始,國內正悄然興起一種稱之為“社會影響力投資”的模式,即企業、社會組織、或者基金將商業和公益投資進行全新組合,以金融投資與公益慈善緊密聯合的方式,高效解決社會問題。這一投資模式的獨特性在于,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將商業投資風險和慈善投資風險共同考慮,構建了一個包括財務意義上的投資回報率,以及社會環境影響力的系統化評價與測量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國會有更多形式的社會企業涌現。

  一、新型的社會福利企業

  新型社會福利企業具有特定內涵,專指安置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盲、聾、啞、殘人員就業的特殊經濟組織(企業)。是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創辦的福利企業實施市場轉型基礎上,并經歷數次政策調整后,形成的一種典型社會企業形式。與傳統意義上的福利企業相比,作為新型社會企業呈現出諸多特性:一是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包括政府、集體、企業、社會、街道和個人在內的社會多方力量,共同興辦的公益性社會組織;二是實施企業利潤全體成員共享機制。企業在剔除按照一定稅種、稅率上繳的稅負以外,在必要的生產基金提留后,結余的利潤作為集體福利資金,全部用于滿足職工生存、發展與福利性支出;三是遵循企業化管理模式。企業是這類經濟組織的基本屬性,投資者將商業化運營創造的經濟收益反哺公益項目,最終實現企業社會價值最大化。

  新型的社會福利企業,在過去的三十年間,經歷了1978—1984年的平穩增長期、1985—1995 年的急劇擴張期、1996—2007年的快速收縮期,目前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在民政部門注冊的社會福利企業達到20232個,增加值達703.4億元,實現利潤118.4億元。其中,作為衡量福利企業社會績效的關鍵指標吸納殘疾職工的人數達到59.7萬人

  二、勞動就業服務型社會企業

  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特指我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為了解決勞動力結構性失業,由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部隊主辦或扶植,以安置城鎮待業人員為主體的經濟組織。其主要特征:一是堅持以安置城鎮待業人員為主,實現安置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互協調。企業在幫助那些非自愿失業的待業人員,獲得相對穩定就業的同時,并輔以一定的職業培訓或提供相關就業信息,達到不同利益階層的社會整合功效。二是勞動就業服務型企業是在國家、社會扶持下,定位于生產經營自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組織。三是企業創辦之初,城鎮待業人員要超過職工總數的60%,且在后續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安置城鎮待業人員人數達到一定比例時,還享有一定的稅收優惠和減免。四是在運營管理模式上,依靠少量的資金投入,開展產品的加工制作和各種勞務服務活動。在為自己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形成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

  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的前身是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緩解人口膨脹帶來的就業安置難,以及高達1700萬返城知青引發的城鎮就業困難,創建的就業促進型社會企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1990年國家頒布了《勞動就業服務管理規定》,一部分企業轉制為私營企業,也有一部分企業瀕于倒閉,但是絕大部分企業繼續按照經濟效益是核心,社會效益是己任,遵循為改革服務、為勞動就業服務的方向發展。

  三、非營利性社會服務組織

  由國家、社會或者個人舉辦,對特定需要服務與幫助的人群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實體性,且具有典型社會企業性質的非營利組織。其主要特征:一是在投資方式呈現政府出資、民營自籌、政府與第三方機構混合出資等多樣化態勢。二是強調社會使命和社會責任,社會福利服務是核心。社會服務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致力于幫助社會上那些缺少、或者沒有能力獲取機會,而又真正需要幫助、救濟的特定人群提供必要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三是目前我國的社會服務組織按照服務對象大體可分為養老服務、智障精神疾病服務、兒童福利和兒童救助、社會救助、過囚和釋囚服務、輔導服務等。

  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伴隨著我國社會服務模式逐步向“小政府、大社會”方向轉變,國內眾多的社會服務組織在運營管理方面,也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管理態勢。具體講:一類是官辦型社會服務組織,這類組織的任務主要承擔政府規定的社會服務項目,運營管理的模式是依靠國家財政全額撥款,依法取得的各項收入也全額納入國家財政管理,不得自主支配和開展任何經營性業務與活動。如兒童福利院、社會救助管理站等機構;另一類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福利體制市場化、民營化進程的加快,主要采取民間投資和市場化運營管理獲取資金,政府只是給予適當的財政補助。如社區服務中心、民辦養老院、面向殘疾群體的托管服務組織等。

  四、民辦非企業單位

  所謂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且這一實體性組織具有社會企業的典型特征。具體講:一是按照國家相關管理條例的規定,社會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是其基本屬性;二是國家資助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等是資產和資金的唯一來源;三是強調通過參與市場競爭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目前我國現有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包括: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民辦教育機構、教育培訓機構、職業培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慈善超市等。

  民辦非企業單位是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提倡和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等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辦學而興起和發展起來的。其前身是各類民辦教育機構,規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是以1998 年國務院頒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為標志開始步入正軌。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共有民辦非企業單位22.5萬個,其中:科技服務類11126個、生態環境類1065個、教育類117015個、衛生類20979個、社會服務類35956個、文化類10590個、體育類8490個、商務服務類8717個、宗教類132個,國際及其他涉外組織類49個、其他10989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肃北| 徐州市| 梁平县| 临沧市| 达尔| 万年县| 庆安县| 桐城市| 浏阳市| 汝州市| 保定市| 秀山| 西安市| 衢州市| 清水河县| 泰州市| 新河县| 连州市| 万年县| 石屏县| 轮台县| 万全县| 绥滨县| 荔浦县| 宜州市| 定结县| 西乡县| 健康| 吴堡县| 广元市| 湖北省| 湟源县| 和政县| 米林县| 永新县| 偃师市| 修水县| 从江县| 三穗县| 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