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最近幾十年間,金融發展最重要的變化趨勢就是直接融資比重隨信用利用形式的多樣化而變得越來越大,不過這些融資項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間接融資項目,過去那種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信貸的基本情況并沒有得到實際的改善,很大一部分信貸資金提供給了國有企業,私有企業只獲得較少的資金援助;而與此正好相反的是,許多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低下,而私營企業卻承擔著金融發展的大部分職責,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得知,08年我國私營企業的生產總值已經達到國有企業生產總值的95%還多,占據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但實際得到的金融援助卻不及國有企業的十分之一。本文選自:《經濟經緯》創刊以來,堅持“學術第一、精編細審、求實創新”的原則,關注創新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論問題,旨在為展示校內外最新科研成果和繁榮我國經濟建設服務。“走精品化道路,爭創名牌期刊”是本刊一貫追求的目標。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目前區域金融發展中,國有和私營企業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投入和回報嚴重不相符。
在東部區域之內也具有較大的城市差別,比如北京、上海等地金融中介發展水平高,而河北等地發展水平低;西部區域也有發展情況不俗的城市,重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具有較大的金融中介發展潛力,在以后的區域金融發展過程中必定會占據西部發展的領軍地位;一些金融中介發展水平低的城市和地區,其內部差異也比較小。如果從整體金融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中介發展的差異性明顯要小于資本市場發展的差異性,而其規模卻遠遠大于資本市場的發展規模。
我國區域金融的基本體系同時要求政府和銀行的參與,政府是主要干預者,銀行是重要基礎,而這樣的金融體系并不完善,函待徹底的改善。
在市場經濟大環境的今天,我國金融體系卻普遍存在著市場化水平不高、債券或股權融資結構、直接間接融資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主要原因還是過去老式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變革,仍舊作用在金融體系結構中,給金融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結構和關鍵環節,區域金融的發展將會直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樣,區域金融的滯后也會直接導致區域經濟滯后,而區域金融中存在的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根除,所以在制定金融政策時也要全面考慮以便能在最大程度上避開這些問題,保證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發揮出積極作用,以下幾點政策建議可供參考:
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化決定了相關金融政策也要有一定的差別,對不同的區域約束力度不同,否則如果沒有差別,那么資金流向必定是從落后到先進、從中西部到東部,致使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人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政府通過制定并貫徹可實施性強的約束性政策,控制金融資金流向,可以在東部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保證了中西部地區的前進步伐,實現金融區域性差異減小、東西部人民收入水平逐漸靠攏、各區域平衡發展共同推動我國總體經濟增長上升到一個新臺階的基本目標。這同時也是我國政府頒布的一系列區域發展政策發展的根本意圖。
要想保證區域金融良性發展,首先就要做到質、量統一,量是基礎,質是提高。在對金融體系進行優化時,要兼顧質與量的平衡發展,不能繼續走過去只注重金融總量增加的老路,要轉為注重金融結構的建立。因為金融總量增加總會有一個極限,而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結構可以在將這個極限的高度提升,更有利于區域金融的綜合發展。
根據先進國家的金融發展模式來看,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其內部企業融資的方式必須首先考慮債券,然后才是股權,但是這種理論在我國卻完全倒過來了,形成了先股權后債券的融資模式,造成了整體金融發展薄弱,不利于各種企業長久發展。
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另一重要特點就是差異巨大、各地區發展不平衡,這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事實,因此我們在制定和貫徹相關金融調控措施時都要基于差異性來進行具體考慮,不能盲目實行。目前國家已經陸續頒布一系列發展政策如西部大開發、東北工業振興等來緩解這種不平衡的局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縮小了各個基本區域之間的金融發展差異化趨勢,但這種差異并不能根除,還是會一直存在于區域金融中的。由這種差異性我們可以看出,金融發展是跟隨地理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受地理因素影響程度較大。
如果我們要對區域金融中的區域進行理解,應該要考慮到兩個層面,一個是字面意思上的區域,即指在一塊固定的地理空間范圍內的金融發展;另一個是引申意思,即指金融系統總體的一個局部區域組成。區域經濟既是某個區域內經濟特點的直接反映,又是區域特點的影響者,所以區域金融的差異性能夠客觀公正地反映出區域總體發展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