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導讀:俄羅斯則提議擴大IMF“特別提款權”的貨幣構成,加入人民幣以及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大宗商品生產國的貨幣。在2009年9月24—25日召開的G20匹茲堡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又一致同意將發展中國家在IMF的投票權提高5%。
論文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貨幣體系,金融危機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人民幣國際化的概念出發,以漸進的方式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危機,即從人民幣的周邊化起步,利用我國現有的優勢實現區域化,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最終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很可能不是由于政策推動,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目前,盡管人民幣并非完全可兌換金融危機,但周邊許多國家都開始接受人民幣,甚至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這歸功于中國經濟保持了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人民幣幣值十多年來始終穩定而且保持良好的國際聲譽,這些都是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前行的條件。
一、目前是我們進行貨幣國際化的最有利時機。
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源于美國并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壞力之大,出乎多數人的預料。盡管房地產泡沫、金融產品過度創新以及監管漏洞等都對此次危機難辭其咎,但深層原因還在于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憑借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國毫無約束地超發、濫發貨幣,不僅在全球范圍內制造了流動性過剩、造成了世界經濟嚴重失衡,而且借助美元發行風險和收益的嚴重不對稱機制,讓全球為美國買單,轉嫁國內危機。首先,從歷史看,發生經濟危機和貨幣危機的時期,往往也是貨幣體系出現交替或新興貨幣國際化的時期。美元、日元國際化都是如此;其次,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將會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的政治經濟地位快速上升,這是形成新的世界貨幣格局的有利保證。
二、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已成為共識
早在2008年10月,法國總統薩科齊、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首相布朗就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上向全世界倡議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并提出現有國際金融秩序必須經歷“全球范圍內大洗牌”的主張。2008年10月25日閉幕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在會后聲明中也提出了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進行有效和全面改革的倡議論文網。2008年11月15日,在華盛頓G20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在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的講話中明確發出了“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呼吁。
三、我國經濟貿易實力的提升需要本幣國際化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無論是在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還是貿易規模,中國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從經濟總量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根據國際購買力平價(PPP)計算, 2008年,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約為20.9%,中國、日本和德國分別為11.9%、6.4%和4.2%。根據我們的測算,2020年以前,我國仍然有望以年均8%的速度持續增長,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僅為2%左右。到2020年左右,我國經濟規模將和美國及歐元區接近
從貿易總量看,我國商品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額的8.7%,僅次于德國的9.5%,位列第二;商品進口占全球進口份額的6.7%,僅次于美國的14.2%和德國的7.4%,位列第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和世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往來規模逐漸增大且增速較快。總之,目前我國對外交易占全球國際交易的比重已經足夠大,交易對象國眾多,對世界貿易具有足夠的影響力。
四、美、歐、日三國貨幣國際化的經驗借鑒
在當今國際金融體系中,共有三大主要國際貨幣,分別是美元、歐元和日元。這三大貨幣的國際化途徑各不相同,總結出這些國家在推進貨幣國際化當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指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意義。
第一種途徑,美元途徑。美元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貨幣,其國際化過程主要可以概括為:二戰后,以強大的經濟及政治實力為基礎,依托全球性匯率制度安排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唯一的國際計價單位和與黃金地位相同的國際儲備貨幣;與黃金脫鉤失去制度基礎后,依賴先入為主的存量優勢在世界信用貨幣體系中處于優勢地位,國際政治經濟實力的強大鞏固和發展了這種優勢,繼續充當國際貨幣。
第二種途徑,歐元途徑。歐元作為信用貨幣,其國際化進程是最短的,其國際化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依靠先天的地理及政治經濟文化優勢,各國分別讓渡國家貨幣主權,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采用趨同的財政貨幣政策,形成區域經濟共同體和單一的中央銀行,發行統一貨幣;依靠歐洲整體的經濟實力及核心貨幣馬克的國際貨幣地位,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
第三種途徑,日元途徑。日元國際化走的是一條金融深化與發展的道路,其過程可概括為:通過外匯自由化、貿易自由化、經常項目自由化、資本項目自由化、利率與金融市場自由化和日元離岸市場,使日元成為國際經濟活動中普遍使用的貨幣,其僅次于美國的強大經濟實力使日元成為分散美元風險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在日本經濟出現衰退之后,通過政策及政治支持積極推動日元區域化和國際化。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是以其強大的經濟及政治實力為基礎加之其特殊的國際背景,人民幣想復制美元的國際化途徑是不可能的。
歐元國際化實際上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展開的,首先有策略有計劃地成立統一的經濟區,然后成立貨幣聯盟,創建區域貨幣。東亞的情況和歐盟不同,東亞國家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性,此外,還有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制度、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之間嚴重的分歧和差異以及東亞各國對人民幣的態度等方面決定了人民幣的國際化也不能效仿歐元路徑。對比之下,在逐步推進資本賬戶的自由化、金融體系的完善的過程中逐步進行貨幣國際化的日本與我國的現實環境有類似之處,因此,日元國際化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最具借鑒意義。
中國經濟經歷長達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東亞經濟增長的另一只領頭雁;同時中國政府在東亞事務中一貫保持負責任的大國姿態,特別是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對于防止危機的進一步蔓延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國經濟也為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中國政府的做法因此贏得了東亞和世界的贊譽,為人民幣亞洲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貿方面, 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必將在東盟地區擴大人民幣的影響力和使用范圍;清邁協議后中國同東亞國家的貨幣互換協議進一步增多,這些舉措都將有助于東亞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
五、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
人民幣國際化注定是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不僅受宏觀環境的影響也與中國的國力聯系密切。因而國家的決策層不能操之過急,得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順應時機穩扎穩打的推進金融危機,否則一旦失利中國的諸多方面將受到沉重打擊論文網。縱觀歷史,有三種貨幣的國際化歷程值得我們借鑒,它們分別是美元、日元、歐元。在查看了現今三種國際貨幣的成長歷程本人認為中國的現狀與前德國有幾分可比性,并以此根據中國國情提出如下“三步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