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秉持創新和價值創造的理念,將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一種產品,著力提升企業管理層滿意度。結合經濟責任審計新變化和新要求,以KANO模型為理論基礎,探索實踐出“作業標準化+價值鏈條化+審計智能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致力于構建一體化、智能化審計模型體系,提升經濟責任審計項目質量,同時為分析總結和利用審計成果,確保審計價值增值,以及強化企業管理、優化業務流程等提供強有力的數據和技術支撐。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 標準化 價值鏈條化 智能化 KANO模型
隨著《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的修訂和印發,新形勢下的經濟責任審計被賦予了新內容、新要求。在此背景下,經濟責任審計與時俱進,不斷為審計工作注入新動力,加速了審計質量、效率和價值管理的提升。
一、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經濟責任審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審計欠缺“標準化”指導。審計規范化始終是審計基礎工作內容之一,但現階段部分類型審計的規范指引內容和呈現方式已不適用于新要求的變化,并且現行審計各階段流程粗線條信息化的審計規范,與真正的審計標準化相差甚遠,不能有效指導審計作業。二是審計思路存在“碎片化”現象。經濟責任審計制度要求的八個方面審計重點,覆蓋面廣而大。其主要以任務思維展開,未呈鏈條化。同時,因各方面側重點不同、關聯度不高,使審計人員容易產生“碎片化”工作思維,致使出現審計思路狹隘、缺少大局觀,審計內容單一、揭示問題片面等現象,影響了審計建議的針對性,整改力度和深度也會不足,審計價值增值服務較難實現。審計過程面臨“效率化”難題。目前經濟責任審計雖然有大量的數據、問題和案例等審計成果積累,但其成果尚未進行系統整理,未實現通用型的模型工具設計,導致在實際審計工作中花費過多時間與人力重復收集和驗證信息數據。另外,由于信息系統繁雜,有價值的數據相互流轉銜接也存在困難,易形成信息孤島,難以實現有效信息共享和通用模型的搭建,影響審計項目質量和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二、KANO模型理論基礎和“三化”經濟責任審計新思路
根據上述情況,企業將經濟責任審計新時代新要求和面臨的問題相結合,針對現狀引入了產品的KANO需求質量模型理論,并據此提出了“作業標準化+價值鏈條化+審計智能化”(以下簡稱“三化”)審計新思路,將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一種產品,全方位提升其質量,著力改善企業管理層對經濟責任審計的滿意度。
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對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顧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魅力型需求,通過顧客需求引導產品質量的提升。基本型需求就是顧客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因素的基本要求,是顧客認為產品、服務“必須有”的屬性或功能。期望型需求是顧客的滿意度與需求的滿足程度成正比例關系的需求。魅力型需求是不會被顧客過分期望的需求,但魅力型需求一旦得到滿足,顧客表現出的滿意度是非常高的。
以KANO模型理論為基礎,認為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是內審部門的產品,企業管理層是產品顧客。作為內審部門,在保持獨立性的前提下,需要加強與平級部門和單位的溝通,提示防范風險、落實審計成果應用。需要不斷完善、創新思路和方法,才能提升項目產品質量,以不斷滿足顧客不同階段的需求,持續提升顧客滿意度。“三化”經濟責任審計方法運用KANO模型的質量提升路徑,通過兩者有效融合,提高了企業管理層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滿意度。
1.基本型需求——契合“作業標準化”。通過經濟責任審計作業標準化建設,助力審計目標實現,可以滿足企業管理層的基本需求。經濟責任審計作業標準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流程標準化和方法標準化。調動所有審計人員的智力和經驗,不斷優化審計工作流程,歸納總結審計作業方法,建立各類審計模型,形成標準化工作流程和方法。每位審計人員按照審計流程和方法各司其職,最終完成標準化作業的產品。
2.期望型需求——啟動“價值鏈條化”。圍繞價值鏈開展的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可以滿足企業各層次顧客的期望型需求。價值鏈是指企業每項生產經營活動都能創造價值的經濟活動,企業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一個價值創造的動態過程。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中,首先要梳理各業務價值鏈,關注重要價值鏈及重要鏈條環節,才能更好地把握審計重點,使審計產品帶給企業管理層更佳的體驗,獲得更好的滿意度。
3.魅力型需求——構建“審計智能化”。作為專業化審計工作,保證審計工作質量的核心在于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關鍵因素是高效率審計工具的支撐。隨著信息化和數據技術的高速發展,審計工具智能化需求更加突顯。智能化工具一方面可以在標準化、價值鏈條化審計中按需取用,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便于審計人員抽出更多精力,關注個性或非信息化、非標準化事項,并以此為基礎,充分發揮審計查證、審計分析、審計預警和跟蹤整改等作用,打造個性定制或更智能的高質量審計產品,最大化地滿足企業管理層期望的魅力型需求。
三、“三化”審計模型體系的搭建
(一)“三化”審計模型體系概述
“三化”審計模型體系構建了“審計智能樹”。“審計智能樹”包括樹根、樹干、樹枝和樹葉。以信息化手段獲取各項基礎數據為出發點(樹根),根據審計工作的各項標準化要求(樹干),歸納各項審計項目分類(樹枝),整合企業多方面關鍵業務環節價值鏈的關鍵要素,最終“輸出”審計查證模型群(樹葉面網狀結構),取用靈活,適用于不同場景,并進行數據分析、風險預警和跟蹤整改。
(二)信息系統基礎框架建設
“三化”審計模型體系需借助信息化系統實現,初步將信息系統框架建設分為數據資源層、數據計算層和技術門戶層三個層次,并將業務流程貫穿其中。首先,通過數據資源層的數據抽取和清洗轉換,匹配到相應業務流程環節;其次,在數據計算層對數據進行分析、判斷,查找審計線索,細化相關審計疑點的業務價值鏈,構建費用類、指標類等精細查證分析模型,并動態驗證;最后,在技術門戶層中將具體分析結果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來,實時反映審計關注業務的運行狀態,分析結果可為不同層次的使用者提供豐富多樣的信息,切實起到分析參謀的作用。
推薦閱讀:稅務審計論文投稿期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