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數字經濟促進產業融合的機理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經濟學時間:瀏覽: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被多國視為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產業升級的重要源動力。近幾年是我國經濟深化改革、產業升級變革的攻堅期,習近平同志也曾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本文以數字經濟為切入點,從普適性視角,通過邏輯演練、推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數字經濟在技術融合、市場需求、范圍經濟、外部管制四方面對產業融合的促進機理。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融合;融合機理

數字經濟論文

  一、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產業和經濟發展步入數字時代,數字技術推動著傳統產業和經濟的發展與變革,數字經濟也被各國視為激發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國近年來十分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習近平同志在杭州G20峰會上提出:“把握創新、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2017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再次指出:“全球95%的工商業同互聯網密切相關,世界經濟正在向數字化轉型”,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數字中國”和“數字經濟”。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傳統產業間牢固的壁壘出現松動,不同產業間相互協作、相互促進,使得產業融合成為必然趨勢。與此同時,產業融合也逐漸成為傳統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能夠有效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更是開啟中國經濟“新周期”的關鍵所在。綜上所述,研究數字經濟對產業融合的推動機理能夠為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經濟結構提供一定的理論價值。

  二、文獻綜述

  (一)數字經濟

  國內學者目前對數字經濟做過不少研究萬曉榆(2019)、鐘業喜(2020)提出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知識和信息作為基本生產要素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由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能夠有效推進創新、促進融合的全新經濟形態和經濟階段。田麗(2017)、李偉娟、柳楊(2019)提出數字經濟的本質是信息化,驅動力是新一代數字技術,載體是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核心特征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金雪濤(2020)認為數字經濟與數字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密切相關,作為一種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通過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有效促進了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

  (二)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最早由美國學者Rosenberg在1963年提出,他認為技術創新使得產業邊界逐步模糊,進而促使產業融合得以發生,1978年Nicholas Negroponte以三圓重疊(三圓分別代表計算機業、廣播業和印刷業)的方式引出了技術為基礎的產業融合概念后,各界開始廣泛關注產業融合,到目前為止學者對產業融合的理論研究已經較為成熟,對產業融合的定義也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觀點。多數觀點認為產業融合是一種跨產業的經濟現象,是指由于技術創新、需求拉動、共用資源、規制放松等原因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不同細分行業間相互延伸、滲透、融合而逐步形成新產業的過程。

  (三)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

  目前學者對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的研究并不多,常征(2012)、林慶康、呂華僑(2019)從產業融合的視角研究數字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學者則是研究數字經濟背景下具體產業的融合,劉昭清(2018)從數字經濟的視角出發,研究制造產業內部不同產業的融合過程以及產業融合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和產業業績的影響,張偉東(2109)則是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分析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及融合過程中存在問題,李玉清(2019)重點探尋數字經濟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路徑,金雪濤、李坤繁(2020)在數字經濟戰略的格局下,探究英國創意產業的融合與發展。雖然學者們對數字經濟背景下不同產業間或相同產業內部的產業融合過程、路徑、存在問題等進行了研究,但未從更為普適性的視角研究數字經濟對產業融合的促進機理。

  三、數字經濟促進產業融合的機理

  (一)數字經濟促進了產業間的技術融合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不同產業領域發生著廣泛的滲透和應用,如車聯網、智慧城市、無人超市、智慧物流等,數字技術已經成為不同產業的關鍵性、通用性技術手段,進而形成了產業間的技術融合。技術融合將逐步消除產業問的技術壁壘,使得不同產業間的技術、工藝逐步走向同質化、替代性或關聯性,實現相關技術和工藝在第二、第三產業間廣泛應用,進而改變產品和服務的技術特性及價值實現方式,促使原有產業部門更替,最終模糊不同產業間的邊界,形成不同產業間的融合。

  同時,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信息的收集、處理、傳輸和存儲。一方面,數字技術將相互獨立的電視、電話、傳真、網絡等信息傳播形態逐步融為一體;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不同的信息載體數字化,使得信息結構改變,催生了新信息平臺和傳統企業平臺化的新生態。新平臺和新生態促使傳統企業在供應鏈、研發、生產、銷售、售后等環節不斷協同發展,不同產業的企業充分利用相對優勢,對資源、技術等進行整合與配置,調整原有的生產合作與經營服務方式,改變傳統產業組織形態,并發展出新的產業模式和業態,實現不同產業間的融合。

  (二)數字經濟催生了新的需求市場

  據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我國網民規模已經突破8.5億,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數字經濟在消費者和企業間架設起新的溝通橋梁,催生了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改變了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人們的需求從傳統的物質占有性需求轉變為數字化、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另外,數字技術的創新也改變了傳統產業產品與服務的技術路線,進而改變了傳統市場的需求特征,促進形成新的市場需求。

  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是產業融合的根本動因,為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各產業豐體將改變自身的產品及服務,向整套或全套解決方案的方向發展,以滿足消費者消費數字化、多樣化的需求。而整套或全套的方案往往意味著產品和服務是一站式、全方位的,傳統產業模式下的單一產業顯然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需要不同產業間的相互分工合作,進而促進了二、三產業的融合。

  推薦閱讀: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相關論文發表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日照市| 张掖市| 仙居县| 丰原市| 柘城县| 南乐县| 水城县| 南江县| 成安县| 宜丰县| 奉节县| 江源县| 体育| 新巴尔虎右旗| 永登县| 奉新县| 桃江县| 贺兰县| 改则县| 麟游县| 阳东县| 松阳县| 大关县| 张家川| 阿拉善盟| 绩溪县| 五大连池市| 成安县| 哈密市| 怀仁县| 宁化县| 呼伦贝尔市| 巫山县| 郓城县| 宁都县| 荆门市| 利辛县| 即墨市| 沙湾县|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