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發展環境更為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所以必須要對傳統的發展思維進行轉變,從戰略高度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規劃,以提升發展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就圍繞這一方面內容進行了分析,在介紹新常態含義、特征等的基礎上,分析我國區域經濟戰略發展空間演變,并提出一系列新常態下區域經濟戰略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區域經濟;新常態;戰略思維;措施
區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成效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成效。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在新常態背景下其發展并不是十分順利,亟待對傳統的戰略思維進行轉變,融入新的發展思路。我國在經歷了多年發展之后,經濟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回暖的現象,東部沿海地區人均收入已經高于世界平均經濟水平,這使得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更為有效,發展活力更高,這也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起點。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出現了較大的改變,所以其戰略空間也有了較大的變化,面臨諸多發展機遇和挑戰,所以必須要從更高的層面對其進行規劃和引導。
一、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概述
(一)新常態的含義
最初“新常態”一詞是在2008年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提出來的,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中,習總書記提及了“新常態”,至此該詞語受到了多數人員的關注,也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代表性”詞語。總體來看,我國經濟新常態具有一個挑戰、四個機遇和三個特點。一個挑戰指的是我國改革進入到了深水區和攻堅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需要各部門、各地區加強團結與協作;四個機遇指的是新常態下雖然我國經濟總體性的增速出現了放緩的跡象,然而實際增強卻較為可觀;經濟結構不斷進行升級與優化,前景更為穩定;經濟整體增長出現了平穩趨勢,且增長動力更多;政府深化開展簡政放權,促進了市場活力的全面釋放;而三個特點則指的是經濟發展從最初的投資驅動和要素驅動逐漸開始向創新驅動方向轉變;經濟結構出現了較大的升級與優化現象;經濟增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快速增長,而是中高速增長,對質量更為關注。
(二)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
從經濟學層面來看,區域具有技術、人力資源科學分配、產業分工協作、生態與經濟社會等領域協調發展的特征,區域可以促進各個地區實現優勢互補,帶動國家整體穩定發展。因為不同區域的區位不同、優勢產業不同、人口不同、技術不同等,各個區域也表現出獨特性特點,當前各國在實際發展中對區域經濟發展都較為關注,并結合不同國家的現實發展情況進行區域協調發展規劃的制定,試圖對各個區域進行引導,實現不同區域的有效銜接與互補,提升發展水平。我國自從有效實施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戰略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各區域開始打破壁壘,實現深度融合。因為我國地域面積較為廣闊,而不同地區資源分布并不均衡,且產業分布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區劃影響,所以東西部經濟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從2015年開始我國政府對各個區域進行了有效引導,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現象已經開始得到調整,不同地區政府也積極實施了結構轉型與升級引導。且在三大戰略的有效落實中,各地區經濟協調性更高,差距出現了明顯縮小的現象。
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空間演變
(一)產業技術空間
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大規模市場產業空間得到了快速拓展,并生產出了很多性價比較高的產品,這些產品在總體市場份額中占據了很大比重,不過企業產品以及產業技術空間卻較為狹窄,可替代性較強,且企業由于受到激烈競爭的影響也沒有較高的利潤。從本質來看,當前我國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原因主要在于產業技術空間較為狹窄,因此亟待對技術進行革新。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必須要提升對技術的重視度,要對產業技術空間進行關注,以此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空間進行開拓。
(二)資源要素空間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各個區域應當立足于自身優勢資源,做好合理分析與管控,適當對要素空間進行適當拓展,以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在時代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在采礦、開發區建設以及土地建設等很多方面都提升了重視度,推動了城鄉面貌的改善,并且環境質量也得到了提升,城市交通擁擠情況得到緩解等,不過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能源供大于求、房屋空置等,還有很多地區過度對不可再資源進行運用,導致資源面臨著枯竭的現象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說明各區域在發展中沒有對資源要素進行科學分析,導致空間吸引力下降,且資源優勢沒有得到良好運用,對于經濟發展無法帶來有利作用,亟待對資源要素空間進行科學拓展。
(三)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也是重要的空間資源和要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空間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必須要注重對文化空間進行拓展和營造。比如美國硅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其該能力其他地區難以輕易復制和模仿,這就形成了其獨有的文化特征。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個國家都具有自身的獨特特征,且不同區域中工業文明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如有采掘文明、地產文明、金融文明、制造文明、貿易文明,而在這些文明中制造文明則發揮的是決定意義,在制造文明相同的背景下,產業文化具有自身不同的特點。如我國區域產業文化存在十分顯著的地產文明特征,而制造業又有較強的模仿、從眾等特點。我國產品通常有規模大、高性價比、薄利多銷的特點,且產業附加值較低,沒有較強的文化特色,導致產業文化發展空間較窄。且我國很多消費者都缺乏鑒賞能力,對產品物質功能往往較為關注,這導致我國產業文化空間發展面臨著一定的限制因素,亟待進行文化空間的拓展。
(四)地緣戰略空間
地緣戰略空間是其他空間的基礎,不管是產業技術空間也好、資源要素空間也好,還是文化空間也好,都是在地緣空間基礎上發展與演變的。當前隨著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地緣經濟和政治格局等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且隨著新技術、新科技的快速發展歐亞大陸中的海洋新通路以及“互聯互通”得到了快速拓展,這會對全球世界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格局帶來更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政府所提出來的“一帶一路”戰略更是與國際趨勢相適應的,在中國經濟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中將會推動世界形成第三大地緣戰略區域,即大陸兼海洋的混合型東亞轄區,所以在全球地緣關系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中國東中西三區域的戰略空間都會產生變化,我們應當積極適應新常態發展,有效對地緣戰略空間的形成進行推動,并形成與新常態相適應的地緣戰略空間思維。
推薦閱讀:民營經濟相關論文發表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