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以及可控性、可測性的理論和實證分析發現,作為我國正規金融機構補充的影子銀行的存在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對貨幣供應量的穩定性有較大負面影響,但同時對經濟增長也存在著大概率的正面影響,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估測發現,2018年影子銀行信貸總規模達72.9萬億元,占當年GDP90萬億元的80.9%。對此我們必須思考規模龐大的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影響,加快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改革進程,強化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疏通利率傳導機制,既保證有效監管也給予適當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克服消極影響,注重預期的引導與調節。
〔關鍵詞〕 影子銀行;信貸總規模估測;貨幣供應量;貨幣政策;經濟增長;預期引導與調節
《嘉應學院學報》是由廣東省教育廳主管、嘉應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全國學報,廣東省期刊。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影子銀行作為我國金融創新的重頭發展勢頭猛烈。隨著經濟金融部門緊密程度的加深,影子銀行帶來的消極影響有可能在個人、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和整個經濟社會中彌漫,為社會的穩定留下隱患。比如截至2019年1月,國內已停業及問題P2P平臺數量多達5433家,涉及投資人數216.2萬人、貸款余額1772.1億元。在這些問題平臺中,跑路、提現困難、經濟犯罪偵查警察介入調查的比比皆是,不僅影響居民的投資信心和熱情,更會影響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和穩定性,降低貨幣政策有效性,影響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文獻檢索發現,最初人們對影子銀行影響經濟的研究是從它如何影響貨幣供應量開始的。Panageas(2009)指出,影子銀行的存在模糊了傳統的貨幣供應量的界限,加大了監管機構的監管難度。
①Andrew Sheng(2011)認為,影子銀行的存在和發展導致金融活動過程中的流動性風險不斷積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加劇,從而將致使貨幣供應量多變和貨幣政策日趨復雜,建議將影子銀行盡快納入監管體系,拓寬貨幣政策的監管范圍。
?、谥苄〈?2011)認為,影子銀行如地下錢莊、網絡借貸平臺等通過向企業、個人放貸,實際增加了社會上流通的資金數量,導致貨幣政策調整難上加難。
③Verona et al.(2013)借助DSGE模型研究了影子銀行如何影響貨幣供應量及最終如何作用于貨幣政策的,結論同上面兩位學者的相同。
?、芡跎?、周茜茜(2015)的研究發現,隨著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產生影響之后也會對貨幣政策的實施產生滯后作用。⑤賀軍(2011)闡述了影子銀行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雙向影響作用,認為影子銀行在對貨幣供應量進而對貨幣政策產生影響的基礎上會因緊縮性貨幣政策帶來影子銀行規模的響應,即不斷擴大。
?、迍⒋?2017)通過使用DSGE模型比較了影子銀行對不同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三種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社會福利損失,結論表明,以貨幣供應量為主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損失最大,以利率規則為主的貨幣政策框架的損失最小,將兩者作為中介目標的規則的社會福利損失居中。
⑦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為了更好地減少其消極影響,學術界從更廣泛的視野研究了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高然、陳忱(2018)利用SVAR模型和DSGE模型發現影子銀行的融資規模是逆周期變動的,反事實模擬也表明在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沖擊下,影子銀行能夠引起社會總體融資規模的下降,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政策有效性下降。
?、鄥嗡悸?、趙棟(2019)采用的TVR-VAR模型表明:增加貨幣投放量會使市場利率下降,但是影子銀行卻會導致利率上升且上升幅度大于貨幣供應量變動帶來的利率下降幅度,從而使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指標的意義減弱,政策無法達到預計效果。
?、峥梢?,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一直受到理論界與官方的關注。
同對貨幣供應量影響的重視一樣,影子銀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受到相應的跟進研究。事實上,早在2005年時,李建軍等便研究了這一問題,認為影子銀行的發展對宏觀經濟具有重要影響,只不過所指的影子銀行僅為地下金融規模。李建軍與Sara Hsu等(2013)還比較了中國與歐洲影子銀行的差異。⑩Feng和Wang(2011)認為,資產證券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不可否認的是,影子銀行的出現確實為全球經濟的繁榮和增長帶來正面影響。
B11 李建偉、李樹生(2015)使用SVAR模型,從通貨膨脹的角度出發,得出影子銀行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結論。B12 李治章、王帥(2018)將影子銀行區別為內部與外部兩種,前者指商業銀行主導的理財產品等銀信合作產品,后者指典當、民間借貸等,并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內部影子銀行規模擴大能促進宏觀經濟的發展,但外部的不一定能帶來經濟增長。B13 王慧、王軍(2019)運用成分分析法對我國30個省份經濟發展數據進行的分析表明:影子銀行能夠為我國經濟帶來質量的提升,其中帶給中部地區的經濟質量提升效果最大,然后是東部和西部地區。B14 黃益平(2013)認為,影子銀行作為傳統商業銀行信貸的補充,能夠滿足新興的和多元的融資需求,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水平。
B15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影子銀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有限,甚至存在損害的可能性。張子榮、趙麗芬(2018)利用VAR模型對影子銀行、地方政府債務和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經濟增長和地方債務受影子銀行的影響有限,但需要注意把握和防范其帶來的風險。B16 馮建秀等(2016)通過構建影子銀行系統風險測度模型發現,當前我國影子銀行存在的系統性風險主要來自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與此同時系統性風險也在逐漸上升,對國家經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B17 周麗萍(2011)指出,由于影子銀行的經營特點導致信貸過程中的金融風險不斷積累,一旦超過一定限度將干擾宏觀調控,需要將影子銀行的規模和發展趨勢列入統計范圍。B18 Paul Tucker(2011)和陳青松(2014)也得出了類似的觀點。B19 因影子銀行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張微微(2016)提出要加強對它的監管。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