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很多經濟學的研究人員也都針對此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經濟師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要素成本演進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研究。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時期,傳統的、依靠生產要素不斷投入所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喪失成本競爭優勢,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倚靠以技術進步為代表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縱觀我國要素成本的歷年演進趨勢可以發現,正是勞動力、土地、環保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漲,成為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量。
關鍵詞:要素成本,演進趨勢,產業結,構升級
勞動力要素
(一)勞動力數量眾所周知,勞動力供給情況受人口數量變化和年齡結構變化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后,受到醫療條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的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從人口總量來看,人口增長速度逐年下降。人口出生率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就呈現下降趨勢,1987年出現峰值23.33‰后逐年下降,截至2015年人口出生率已經降至12.07‰,人口自然增長率也由1987年的16.61‰下降至2015年的5.2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從人口結構來看,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0-14歲人口數量呈現緩慢下降趨勢,由1990年的31659萬人下降到2014年的22558萬人,其在總人口比重所占份額由1990年的27.69%下降至2014年的16.49%;15-64歲人口(即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0年的66.74%提升至2014年的73.45%;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在總人口所占份額逐年上升,已經從1990年時的5.57%提高至2014年的10.06%(見圖1);老年撫養比由1990年的8.3%上升至2014年的13.7%。按照目前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趨勢預測,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繼續加深。2012年聯合國有一項關于我國人口結構研究顯示,預計到2050年,我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下降至14.7%,15-64歲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下降至61.3%,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將迅速提高至23.9%(數據來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2 Revision)。(二)勞動力報酬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報酬逐年增加,由此直接給我國企業尤其是勞動力密集產業內的企業用工成本帶來巨大壓力,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消失。據統計,2015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2029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39589元;扣除物價因素,前者實際增長8.5%,后者實際增長7.2%。以制造業從業人員為例,2003年城鎮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年薪是12671元,2014年提高至51369元。同時,2015年,全國范圍內有部分省市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以深圳、上海為例,兩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分別為2030元/月和2020元/月。無論是從最低工資的絕對標準還是從國際經驗來看,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最低工資標準已經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除去勞動力報酬上漲帶來的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外,社保繳費也是增加我國企業勞動力成本的一項重要原因。自1986年以來,我國養老保險繳費率從18%攀升至28%,無論是與OECD中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主要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養老金費率均“處于全球最高水平之列”。盡管2015年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費率均已下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精簡歸并“五險一金”,但“五險”繳費率仍占到企業工資支出總額的39.25%,社會調查也顯示多數企業家認為“五險一金”支出負擔過重。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成本是支撐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性力量,隨著勞動適齡人口數量的不斷下降、勞動力報酬水平的不斷提升,二者因素共同作用下,勞動力要素價格在未來會繼續上漲。
資本要素
長期以來,資本驅動式增長是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資本要素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跟隨外商直接投資一起進入我國大陸的先進技術、生產設備以及企業管理理念等,為我國技術和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帶來不可忽視的溢出效應,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后發優勢。另一方面,我國用于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自1995年以來持續上漲,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起到極大的拉動作用(見圖2),一直到2014年,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才超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社會融資規模自2002年以來一直處于不斷擴大趨勢,只有在2010-2011年和2013-2014年有小幅下降,同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也有小幅下降。如今,我國經濟的融資成本逐年上漲,中小型企業面臨較為嚴重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根據一項科研機構的調查顯示,2014年我國約有25.85%的小微企業有正規借貸需求,其中有近乎一半的企業沒有申請。通過對未申請借貸的中小型企業進行訪談可知,有45.7%的企業對從正規借貸渠道獲得資金不抱希望,有35.8%的企業認為申請過程過于麻煩,由此耗費高昂的時間成本和人力物力;在申請的企業中,也僅僅只有46%的企業獲得了貸款,調查拒絕借貸申請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與信貸人員不熟”、“沒有擔保人”和“沒有抵押品”。如此一來,正規借貸渠道無法滿足的融資需求就轉向民間借貸,同年溫州的民間借貸綜合利率高達20.27%。目前,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已經無法憑借政府加大投資規模得以實現,伴隨著城鎮化建設速度的逐漸減緩,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逐漸飽和,大規模投資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已經越來越小。在這種大背景下,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實現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實屬必要。然而,由于直接融資渠道的不通暢、信貸擔保制度建設的不完善等原因導致我國社會資金供需結構失衡,由此帶來社會融資成本逐年上升,成為阻礙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要素
近年來,土地市場的“地王”頻出,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價格上漲迅速,由此導致我國企業的用地成本逐年上升。近年來,我國住房、商業、工業用地價格漸漲,即使受到宏觀經濟下行和房地產市場庫存雙重壓力下,地價上漲勢頭依然不減。2016年第一季度的商業、住宅、工業用地價格分別為6767元/m2、5554元/m2和766元/m2,同比增長2.60%、4.66%和2.50%;一線城市的地價上漲水平較快,其中工業用地環比增速擴張幅度最大。從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來看,2015年三大經濟發展重點區域的工業用地價格水平分別為948/m2、1141/m2和737/m2。然而,同期美國東部一線城市工業用地價格大概是每平方米283元,中西部城市土地價格更低,平均每平方米約為79-123元。如今,國家為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出臺一系列相應降稅去費、定向降準等財稅政策,企業開工熱情高漲,用地需求較2015年有所回升;同時,由于集約化利用土地政策和新增建設用地的剛性成本上升,土地供給數量有限,未來工業地價可能仍然保持小幅度上漲態勢。
環境要素
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社會的環境污染治理任務越來越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物質、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問題不僅增加了社會經濟各項發展的成本,還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指數。為了治理這些環境問題,我國政府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數據顯示,我國為治理環境污染投資規模自1998年以來不斷攀升,2014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達到9575.5億元,相當于同年GDP的1.5%,同比增幅約為6%。在大規模進行城鎮化建設和推動工業化進程的同時,我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規模也有較大規模的增長,2014年投資高達997.7億元,比1998年的122.0億元增加了8倍;在工業污染治理分項中,治理廢氣項目投資金額增幅最快,這與這些年日益明顯的霧霾天氣密切相關。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國將進一步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這也為國內企業的經營帶來了一定壓力。根據環境保護規定,2015年6月起,部分污染物的排放費用將提高征收標準,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為例,排污費將提高至不低于每污染當量1.2元,對超排放限值或超總量指標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實行增加一倍甚至兩倍的征收標準;顯然,這對于部分生產經營粗放的企業將帶來不小的經營成本壓力。鑒于我國已經啟動環境保護稅的立法工作,“費改稅”能夠有效調整不同企業間的負擔水平,這不僅有利于企業公平競爭,也在倒逼企業轉變經營方式,改進生產技術,升級產品。
技術要素
技術進步是決定一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重要的因素,而政府的科技投入是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要動力。從1995年以來,我國政府對科技的投入額呈現穩定的增長趨勢。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為13015.6億元,同比增長9.9%;歷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也成上升趨勢,2014年為2.05%,同比增長0.04個百分點;全國范圍內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6.9%,同比增長2.1%;企業支出研發經費10060.6億元,同比增長10.9%,企業對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的貢獻為84.2%,同比增長4.5%;企業對于技術引進并進行消化吸收所支出的資金規模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4年達到143.2億元(數據來源:科技部,《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從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經費來源看,有96.4%的企業通過自籌的方式獲得科研經費,依靠政府或其它資金來源的企業占比非常少;在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總額上,大部分企業的支出經費在10萬元-500萬元;企業科研經費支出規模一般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3%-5%。種種跡象都表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為推動技術進步而投入的資金規模也逐漸加大。縱觀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要素成本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價格是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最顯著的表現在于大量加工貿易以及其他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大幅下降,致使我國傳統制造行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要素價格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而逐步上升并帶動產業和技術結構變遷,是經濟發展階段性成功的產物,自然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驅動力量。進一步消除要素市場流動的障礙,加強市場機制對生產要素的調節作用,運用財政、稅收手段引導勞動密集型主導產業逐步轉移和退出的同時,培育生產性服務業等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才能促進我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續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曉萍.工業經濟的節約型增長及其動力[J].經濟學(季刊),2012(4)
2.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蔡.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3(1)
4.何小鋼,張寧.中國經濟增長轉型動力之謎:技術、效率還是要素成本[J].世界經濟,2015(1)
5.戚元臻.我國勞動力結構變化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8)
6.田夢斯,汪群,楊漫.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與眾籌融資新途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13)
7.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險發展報告,2014
8.清華大學民生經濟研究院.中國企業家發展信心指數報告,2015
9.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4
經濟師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經濟與管理研究》雜志將堅持嚴謹、務實、原創的原則,密切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和管理創新的新動向,刊發高質量的學術文章;同時我們將舉辦熱點問題論壇,邀請各方專家縱橫捭闔。新世紀,新形象,《經濟與管理研究》雜志全體同仁將和各方有識之士一道,扎實工作,積極努力,共同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推動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