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提要】鄧小平科技思想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指導。面對世界新經濟——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鄧小平同志更加強調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第一位作用,更加強調要科教興國。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對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積極參與世界新經濟競爭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 科技思想 知識經濟 科技與經濟
當今世界正日益感受到知識經濟浪潮的涌動與沖擊。世界經濟隨著當代科技的發展,從戰后初期的原材料工業,經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深加工技術、七十年代的微電子技術、八十年代的電腦產業的發展,到了九十年代特別是九十年代后期,以信息產業為先導的“知識經濟”悄然興起,并以其強大的推動力,把世界經濟從產值型數量增長大步推向效益型質量增長的時代。它不僅揭示了科技發展對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位變革作用,而且對我們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積極參與世界新經濟競爭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們把握知識經濟內涵的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同志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早在十九世紀總結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時就明確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① 在此之后,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也都曾論述過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鄧小平同志在繼承和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聯系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總結了二次大戰以來特別是七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新經驗和新趨勢,高屋建瓴地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② 到1992 年初,他又在南巡談話中明確指出:“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這么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③ 鄧小平依靠科技的思想是由來已久的。1978 年3 月18 日他在《 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就強調說,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關鍵。這里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生產的人。”④ “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⑤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是鄧小平對新科技革命時代的最本質的概括。同時,其科學性在知識經濟浪潮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的生產利用為核心,以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為動力,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為支撐,以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創新體系為后盾的一種經濟形態,這種以科技研究開發為重要基礎的新的經濟形態,使生產力系統結構和功能發生了根本變化,引起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就發達國家而言,上世紀初,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因素所占比重僅為5 % —20%,到五六十年代,其比重上升為50%左右,八十年代以來則高達60%—80 %以上。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這一比重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可見,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度重視和發展科學技術,競相發展高科技產業,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謀求發展的戰略重點和普遍做法。
二、學習、引進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我國自身高科技發展,是我們積極參與世界新經濟競爭的基礎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主要采取的是高度集中計劃經濟下粗放型發展模式。這種僵化模式在初期工業化任務完成后,一直束縛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壓抑著勞動者積極因素的發揮,更重要的是長期忽視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國民財富增長來自科技進步因素的比重,美國為71 %左右,日本為65%,而我國八十年代前30年間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僅為19 %左右。面對這嚴峻的現實,鄧小平同志語重心長地說:“認識落后,才能去改變落后。但是,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⑥“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歷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臉,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⑦鄧小平還以一個戰略家的眼光,洞察世界科技與經擠發展的趨勢和規律,認真而又及時地總結我國科技發展的經驗,高瞻遠矚地指出:“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新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⑧
從倡導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到重視發展本國的高新科技,這是鄧小平對如何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如何讓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關系國家、民族興旺發達大事的戰略性認識。今天,我們認真學習、領悟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有利于我們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浪潮的競爭,并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三、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是我們發展知識經濟參與世界新經濟競爭的基礎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質上是科技落后的差距。我國經濟落后,實質上是科技的落后;我國的經濟效益低,實質上是經濟的科技含量低。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為了加快我國工業發展的步伐,他就主張“加強企業的科學研究工作。”⑨ 并強調“隨著工業的發展,企業的科技人員數量應當越來越多,在全部職工中的比例應當越來越大。”⑩“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科學實踐活動,做到在技術上、生產上不斷有新創造和新紀錄。”(11)十年后,隨著我國改革的逐步深入,舊有的經濟、科技體制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科技與經濟長期脫節問題到了必須進一步解決的地步。鄧小平適時指出:“現在要進一步解決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問題。所謂進一步,就是說,在方針問題、認識問題解決之后,還要解決體制問題。”(12)我們要建立的“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于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解決。”(13)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并針對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提出從體制上建立二者相互促進的戰略思想,以求從根本上使問題得到解決。現如今,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我們應該深刻領悟鄧小平同志的教誨,準確把握我國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推進我國經濟在世界新經濟潮流中健康發展。
鄧小平的科技理論是博大精深的。他除了強調上述三方面內容外,還提出科技的發展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理論體系。所有這些,對我們認識和發展知識經濟、積極參與世界新經濟的競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87頁。
②、③、⑧、⑿同⒀《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75,377,279,108頁。
④同⑤、⑥、⑦、⑨同⑩、⑾《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88,91,167,29,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