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經濟的發展避免不了資源的浪費與環境的破壞,而當經濟上取得一定發展時,環境的破壞應當換算成經濟上的損失。另外,又得加總治理和改善過程中的一切資金投入。整個過程便是生產資源投入中,趨于合理化和協調化生產所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
就GDP三種核算體系和方法來說,是根據當前經濟形式以貨幣計量為基礎來描述經濟發展狀況。受到到前經濟導向的驅使,可能會產生核算GDP的關鍵因素存在數量上的錯誤和偏差。因此,以貨幣作為衡量核算因子勢必受到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的影響。但是,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中卻只能以貨幣作為計量價值總額的唯一標準,所以可回到原始資本本身,即以自然資源作為核算因子來衡量更為精準。
經濟論壇推薦:《世界經濟文匯》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世界經濟文匯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世界經濟文匯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世界經濟文匯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由此觀之,以投入和產出作為核算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因素會是有效而適用的。生產資源總額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人力資源投入(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等構成的價值總和)、以農業為基礎的生產資源的投入(由原始農業原料構成的價值總和)和礦產資源投入(開發的各種資源的價值總和)。當核算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時必須考慮到進口的投入總值,則可將進口分為原始產品、中間產品和最終商品。除最終產品的另一部分,均屬于生產資源總額。
投入產出穩定理論,即一切原始資源的經濟價值經過一系列凝結人類勞動過程所生產出的商品的內在價值,二者是趨于穩定或亞穩定狀態。商品的價值以貨幣符號作為衡量的標準便成為商品價格上的差異,也是利潤形成的最初動機。在經濟活動中,一旦破壞這一穩定狀態,就會導致以貨幣為中介的商品供求和貨幣供求的不協調。這也是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集中體現的一大關鍵成因。以此不僅可以解釋虛擬經濟的產生,還可以解釋導致金融危機的部分根本原因。
最終商品價值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完全實現價值交換的商品;一是沒有實現價值交換的產品。在此過程中,只有實現商品交換的部分才能以貨幣進行價值衡量,稱之為“最終商品價格總額”,而上述進口商品理應可歸結到該部分。
利用IOP核算可直接解讀整個經濟發展狀況,在測度經濟的同時也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環境整改情況考慮進去,可以直觀地比較和觀察各個區域及時間段中資源和經濟的發展關系。它是在不計貨幣運轉帶來時間和風險價值的情況下測度一個范圍的經濟增長狀況,但在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均是以貨幣作為計量的基礎和依據,并不偏離和誤勘客觀經濟實情。該核算方法可反映出生產部門,對于資源的利用水平和對核心技術的掌握與運用,有利于政府對資源開采和利用的有效整合,并能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出正確性、導向性的宏觀政策,為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開辟一條寬而廣的道路。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生活資料,所以得以利用的土地將會轉變成最終商品,或許生產經濟作物而給一國或一個地區帶來經濟上的發展。因此,應當把投入利用的和具有利用價值卻暫時或長期荒廢的土地資源換算為貨幣價格總額(前者取正值計算,后者取負值計算)。這樣才能準確衡量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