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經濟哲學是對經濟過程思維著的考察,在所有的問題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對資本的全面認識,以便弄清資本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弄清資本、國家與人民的本質聯系。在經濟學看來,資本只是物,只是一種生產要素,但在經濟哲學看來,資本不是物,資本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正是這種關系奠定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因而市場經濟的真正起點不是商品,也不是貨幣,而是資本,是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
一、經濟學和經濟哲學
近代以來,亦即資本時代以來,無論是在重商主義、重農主義還是在古典經濟學那里,經濟學最初的含義也是政治經濟學,意即與城邦、共同體、國家相關的經濟活動。亞當?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問世之后發表了《國富論》,開始了經濟學的獨立行程,也就是說,經濟具有自己獨立的運動規律。李嘉圖理論的意義就是發現了一切經濟運動都是圍繞著“價值”這一共性展開的,對于價值規律的思考,標志著“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逐漸形成。19世紀30年代以后,古典政治經濟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一般價值走向剩余價值,直指社會生活的本質;另一支則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開啟了經濟學的非階級分析,即純粹數量化的經濟學分析,瓦爾拉斯的《純粹經濟學要義》可以看作這一學派的代表作,熊彼特曾贊譽此書為經濟學作為嚴密科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誕生。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都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特征就是越來越數量化、公式化、模型化,無論是強調國家干預還是主張進一步自由化,其基本的依據都是對經濟過程的量化分析,也就是說,摒棄一切非經濟價值的判斷。以社會價值中立的立場研究經濟現象各變量之間動態平衡及其變化規律,成為現代經濟學的主要追求。對于現代經濟學的這一走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過去我們主要是從價值判斷或階級分析的角度對其進行批判,認為這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意識形態。但是從知性科學、實證科學和形而上學角度去思考,我們卻發現這是一門知性科學成熟的標志,即從“理性經濟人”這一假設前提出發,排除一切非經濟因素干擾,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探索經濟過程的規律性?,F代經濟學包括從微觀層面定量分析經濟行為主體的決策行為、操作過程及其經濟后果的性質和規律;從宏觀層面定量分析各國和各地區經濟增長或衰退的性質和原因,定量分析各國和各地區的生產要素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性質和規律,定量分析貨幣體系平衡和失衡的原因和規律;從超宏觀層面定量分析國際資本市場、國際金融體系以及各生產要素在世界市場上的變動和規律。
經濟學從政治經濟學向數量經濟學的轉化,說明了兩點,一是經濟學越來越脫離現實的人、現實的社會,而把經濟看作“理性經濟人”基礎上的純粹的數量演繹;二是說明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知性科學越來越走向成熟。正像馬克思所說:“一門科學只有能成功地應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也就是說,在假想的前提下,在排除了一切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學已在相當的程度上用數量和模型的方式把握住了經濟過程的規律,但這種把握是知性的、工具理性的、形而上學的,而非現實的、實踐理性的、總體性的。“理性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一切推論的邏輯起點?,F實的人是具體的,除了經濟屬性,他還有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血緣的、民族的等屬性。當一種學說專注于人的一種屬性,而舍棄人的其他屬性,這種研究本身就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同樣,人類社會也并不等同于經濟社會,除了進行物質生產,人類社會還必須進行人的自身再生產、精神生產、社會關系再生產、人與自然關系再生產,當一種學說把人當作經濟人,把社會當作經濟社會,而專注于人類某一種活動時,其思維的本質和內涵都是抽象的、知性的、形而上學的、狹隘的。它研究的出發點不是人的全面的存在和全面的需求,它研究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它探尋的目的僅僅是要說明理性經濟人的行為規律,因而一切非經濟因素在它看來都是要排除的偶然因素,也就是說,工人的苦難和人類的幸福不在它的思考范圍之內。哲學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總體性思考,因而當經濟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的時候,經濟自然進入哲學的視野,但是這種研究不是經濟學的路徑,而是哲學的路徑,它思考的重心不是經濟內部的經濟規律,而是經濟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如果說“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那么經濟哲學就是對于經濟行為的思維著的考察。在哲學看來,經濟不是抽象獨立的東西,而是人類千千萬萬種行為之一種,它無不生發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并服務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存在價值都必須以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來衡量。在哲學看來,經濟也不是孤立獨行的,而是與政治、社會、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孤立的經濟行為是不存在的。在哲學看來,經濟還只是在普遍聯系中發展變化的,尤其是在與政治、社會、文化的錯綜復雜關系中,經濟展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因而一切經濟現象和經濟范疇本質上都不是非歷史的,永恒的經濟現象和范疇是不存在的,無論商品、貨幣、資本范疇都不是永恒的,而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這點講,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本身是抽象的、孤立的、非歷史的。它不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研究經濟,而是在假想的前提下研究經濟。
不難發現,經濟哲學是把經濟放到人類社會、人類歷史的大視野中思考的,而經濟學是把經濟從大社會、大歷史中抽象出來,經濟哲學思考的正是經濟學所忽視的,因而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言,二者具有互補性,這也正是經濟學家與哲學家長期喜歡對話的根本原因。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一種經濟問題的發生,其根源可能在政治、社會、經濟之外,這時如果一味以經濟的方法和理念去解決,結果就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對經濟的研究也必須有哲學的眼光。經濟學如果排斥哲學,其結果不僅使自己陷入形而上學的境地,越來越孤立和片面,而且有可能將經濟原則、財富原則、資本原則上升為社會的根本原則,而使自己墮落為為資本服務的工具。因為排斥哲學的經濟學只把人看作經濟人,把社會看作經濟社會,因而背叛了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的基本哲學立場。任何理論都是有哲學立場的,馬克思在其著名的《提綱》第十條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排斥哲學的經濟學立場,本質上就是市民社會立場,因而也就是資本的立場,因為市民社會的本意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經濟社會。在舊唯物主義看來,人就是經濟人,社會就是經濟社會,因此弱肉強食是社會的基本原則,財富急劇地向資本集中,以及一切人間悲苦都是合規律現象,不需要反思、不需要反抗、不需要改造,這種立場就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立場,它關心的是資本的增值,而不是所有人的幸福?,F代經濟學標榜“價值中立”,而客觀上就墮落為為資本服務的意識形態,因為它并不關心人民、關心社會。但是如果哲學排斥經濟學,我們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現代經濟運行的規律,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現代社會。現代社會是以現代經濟為基礎和內核的,如果我們把現代社會和現代經濟比作兩個同心圓,那么現代社會是大圓,而現代經濟是小圓,以小圓取代大圓,是知性形而上學的資本立場,然而無視小圓的存在和規律,則是反科學的經濟虛無主義立場,真正的哲學是以對經濟的深刻理解為前提的。馬克思在其著名的《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因而在考察社會“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這里所指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計算的領域,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經濟領域。正是這種可計算性,使經濟學有可能成為科學。因此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對經濟的科學認識基礎之上的,離開了經濟領域,就沒有真正的哲學思維。正是由于經濟學與哲學的這種互補性,才使人類對經濟的認識更加完整和全面。
二、資本與經濟哲學
由于資本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動力,因而一切經濟學,無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或現代經濟學,本質上都是對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過程的思考,對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的思考。經濟哲學本質上也是對這一問題和這一過程的思考。如果說經濟學側重于物質過程,那么經濟哲學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側重于從宏觀上分析資本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經濟思想家不是沒有哲學,而是認為經濟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亞當?斯密就是在研究了人的社會本性,即《道德情操論》之后,專門發表《國富論》的,以證明經濟領域存在“看不見的手”,提出“理性經濟人”的假說。以后的所有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這一假說基礎之上的,無論各種理論之間存在多大分歧,但基本的理論前提是一致的。這就說明,經濟具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資本是按照資本的邏輯發展的,這個邏輯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追求剩余價值的邏輯,用西方經濟學的話說就是追求財富的最大化。在市場經濟中,真正的主體是資本,工人是被排擠出市民社會的成員,他是從屬于資本并受資本剝削的,因而市場經濟表現為資本間的競爭,表現為“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正是資本的本性,導致了市場經濟的規律性。從理論和現實性上講,資本的本性是狹隘的,但是為什么狹隘的本性會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因為這是一個以市場交換為基礎的社會,雖然每一個資本家的目的都是狹隘的,但是他只有通過滿足社會需要的方式,通過市場并生產社會需要的東西才能獲得利潤,由此展開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誰越能發現社會的需要,誰越能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誰越能高效率地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誰就能獲得最大的利潤,正是這種狹隘目的所導致的競爭,使社會的需要不斷被發現、被滿足、被高效地滿足?,F代社會正是由此發展起來的。資本不僅推動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推動著科學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剝削的秘密是:“生產過程中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機構。資本家支付報酬的,只是單個的勞動力,而不是他們的結合,不是勞動的社會力??茖W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其次,人口的增長,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生產力。”正因為資本家看到了無償占有科學力量和勞動的社會力的可能性,發現了財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有史以來,只有資本家最重視科學,重視管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結合,并利用它們為資本的增值服務,從而創造了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生產力。因此,從現代經濟和現代社會的發展講,資本是最有效的經濟發展方式。它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使人擺脫政治的、地域的、宗教的人身束縛;通過交換而不是強制的方式,把一切人力、物力組合進社會化機器大生產;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式積累相對剩余價值,發展交通、通訊、信貸,激勵教育、科學為生產過程服務;通過競爭,瓦解著一切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激發起一切人的致富欲望,并把市場交換推向全世界。自資本誕生以來,資本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搞市場經濟不能離開資本,不僅不能離開,而且要承認資本、發展資本。但是資本的發展“是和構成整個這一發展基礎的那一部分人口的利益相矛盾的”,是以雇傭工人的普遍貧困和普遍異化為前提的。
資本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的兩極分化,因此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資本既不是生產力發展的絕對形式,也不是與生產力發展絕對一致的財富形式。”資本的發展有四個界限:“(1)必要勞動是活勞動能力的交換價值的界限;(2)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和生產力發展的界限;(3)貨幣是生產的界限;(4)使用價值的生產受交換價值的限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400頁)因此,只要有資本存在,社會必然潛伏著矛盾和沖突。經濟學只思考經濟過程的必然性,經濟增值的趨勢和規律,而經濟哲學則必須思考經濟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思考經濟過程后果以及這種后果反過來對經濟的影響。因此從經濟哲學眼光看,資本只是一種與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的有限的生產方式,按資本的本性和資本的邏輯,資本運動的結果必然是社會的兩極分化,因而必然不能解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不能解決社會和諧與共同富裕問題,也不能解決由資本的局限性所導致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也就是說,資本的有限性決定了資本不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高原則,社會生活需要更高的生活原則。由此,我們必須把整個社會生活區分為兩個領域:經濟領域和非經濟領域,非經濟領域也就是民生領域或社會和諧領域,這兩個領域通行的原則是不同的。經濟領域,通行的是利潤原則、財富原則、資本原則,而在社會領域,通行的是人本原則或社會原則。離開了利潤原則、財富原則、資本原則,經濟就發展不起來,而離開了社會原則或人本原則,社會就要衰弱。資本的領域在經濟,如果認為資本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高原則,那么這在歷史上就被稱為資本主義。因此,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場經濟,而在于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以什么作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高原則。以資為本的,是資本主義;以人為本的,則是社會主義。資本的本性必然是想占領整個世界,使資本原則成為社會生活的最高原則,其結果必然是傷害人類和社會,因此必須站在人民和社會的立場上,思考資本的歷史必然性。資本的界域和有限性,就成為經濟哲學在當前的最主要任務。對這個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實際上是資本、國家與人民(或社會)的關系問題。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個人都無法與資本抗衡,唯有組成國家,才可能引導資本,駕馭資本,使資本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組成真正的人民的國家就成為追求幸福生活的所有個人的必然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生活的雙重性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政治國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僅在思想中,在意識中,而且在現實中,在生活中,都過著雙重的生活———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前一種是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在這個共同體中,人把自己看作社會存在物;后一種是市民社會中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并成為異己力量的玩物。”人的這種生活的雙重性,其根源就在于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生活原則的雙重性。因此,作為市民社會的一員,人必須要干活,要掙錢,要遵循市民社會原則,但作為政治社會的一員,作為公民,人必須要過政治共同體生活,熱愛社會,關心社會,并把公眾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由此提出了一個更深的理論問題,即資本、國家與人民的關系問題。在現實社會中,人并不等同于經濟人,社會也并不等同于市民社會,那么在經濟生活之外,人的全面需求和社會的全面需求如何得到滿足?一般人們是通過組織政治國家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因此政治國家承擔著雙重的政治任務,一方面要為經濟的發展服務,另一方面要為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服務。由于個人無法與資本抗衡,因此組成人民國家就成為人民克服資本局限,實現人民幸福與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這里蘊含著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我們可以講人民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立場,國家是站在資本的立場上還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這一點將決定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生存質量。第二層含義,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能否真正幸福取決于真正的人民國家的建設,取決于人民的共識和意志能否變成國家的共識和意志。因此對資本的哲學思考必然要上升為對資本、國家和人民之間關系的思考。經濟學和經濟哲學是隨著市場經濟而興起的,我們今天雖然還不能形成比較成熟的經濟哲學思想體系,但抓住了資本,就抓住了市場經濟的核心。由于經濟哲學是對經濟過程的思維著的考察,并且這種考察是站在人類社會的哲學立場上,思考經濟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因而在它的展開中,必然包含歷史考察之點,包括市場經濟的歷史發生、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商品交換和貨幣、資本形成的歷史前提、資本的本質、資本的文明面、資本的生產性、資本的歷史趨勢、資本的界域與有限性、資本與經濟金融危機等重大問題。但是作為歷史哲學的深層思考,經濟哲學還應探討勞動與人類歷史的發生、分工交換與所有制的生存論意義、生命權與財產權關系、生活世界與市民社會、資本與國家、資本與民生、國家與民生、資本與世界市場、資本與第三世界、資本與生態文明等深層次理論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經濟學所思考的,但必須是經濟哲學要思考的,因為人類進行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人自身的幸福,而不僅僅是外在的物,因此必須從經濟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去思考經濟。經濟學對經濟的研究是一種抽象,正如余源培教授所說:“人們并沒有創造出各種抽象的歷史,諸如孤立的經濟歷史或哲學歷史,而只是創造出一種歷史,即他們的社會關系史。”瑏瑠對經濟過程的孤立研究,這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然而只要合理,它就是一種科學的抽象。經濟學的科學性就是建立在經濟運動的規律性基礎上的,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必然性基礎上的,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牢牢把握“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因此經濟學與經濟哲學是互補的,經濟學離開了哲學,它不過是一種抽象的知性科學,而哲學離開了經濟學,它也就變成一種純粹的思辨哲學。經濟學家要成為思想家,他必須要從經濟學上升為哲學,而哲學家要成為實踐家,他就必須要掌握經濟學。正是經濟學與哲學的聯盟才產生真正的實踐哲學、實踐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