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大學的使命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

  摘 要 大學是自主創新的重要主體,大學肩負著培養輸送創新人才、建設宣揚創新文化、打造構筑創新平臺、研究推出創新成果的艱巨使命。所以說,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創新型國家 自主創新 大學使命

  在2006年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大會的響亮主題。這是繼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迎來“科學的春天”之后,第四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也是新世紀第一次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再次奏響了科技創新的時代主旋律。大學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的作用,關系到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關系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現,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高校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實踐中勇敢地肩負起自己的使命。

  1 對自主創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概念的理解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前提和基礎,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目的和結果。當前,國家就是要通過大力提倡科技創新活動,不斷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最終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

  第一,關于自主創新的概念。所謂自主創新,實際上理論界并未在內涵方面對它進行嚴格地語言界定,我們很難用精練的語言對其內涵進行嚴格地界定。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在中國當前特定的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中對其進行較為明確的理解。這是新近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在“創新”一詞之前加上“自主”二字,形成一個復合概念,突出強調“創新”的自主性,區別于過去創新成果的大量引進、簡單模仿,甚至于照抄照搬。

  自主創新包括三個不同層面的創新,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在引進技術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所謂原始創新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領域取得前人所沒有的發現和發明。原始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是最能體現人類智慧的創新,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的重要體現。所謂集成創新,就是通過創新行為,把當今世界的新知識、新技術創造性地集成起來,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新興產業,以滿足國家戰略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所謂在引進技術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指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分析、借鑒之后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發展中國家通過向發達國家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尤其是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式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實現自主創新,不僅大大縮短了創新時間,而且降低了創新風險。

  第二,關于創新型國家的概念。創新型國家與我們一般講的創新是不同的,創新型國家主要是指一種國家發展道路。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如中東產油國家,此謂資源型國家;一些國家主要依附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如一些拉美國家,此謂依附型國家;還有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國際學術界把這一類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向全黨全社會下達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動員令,他強調指出:“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認真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發展的形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項極其繁重而艱巨的任務。為此,我們必須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我們可以做出創新成果的優勢領域和必須做出創新成果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特別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努力實現重點突破,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要把當前需要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創造出引領世界的創新成果,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人類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2 大學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肩負的使命

  高校擁有精英人才、齊全的學科、先進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和大量的科技信息,具備較強的知識創造能力、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技創新潛力。目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約有一半來自高校。眾多學術界、科技界“泰斗”身居高校,撐起了高校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大廈,也必將對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事實上高校正逐漸成為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校在為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提供知識、技術、人才、信息等創新資源方面越來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培養輸送創新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當前,人才競爭正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焦點。源源不斷地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具有蓬勃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關系到我國科技事業的前途,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校作為培養輸送人才的“母機”,理應擔當起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這是職責所在、責無旁貸。在現實中,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上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基礎教育領域積重難返的應試教育、分數教育弊端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潮,使整個社會充斥著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空氣,學生不安心讀書,學者不安心學問,同樣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那么,高校如何完成培養創新人才的任務呢?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沖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個性發展,使那些秉賦、性格、基本功各異的學生都得到長足發展,都成為各有所長的有用之材。其次,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這方面,許多高校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加強產學研結合,高校依托企業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指導研究生面向社會、面向企業學習課程,選擇論文選題并開展研究工作。高校在企業建立學生實踐基地,安排學生到生產一線實習。開放學校實驗室,鼓勵學生根據企業需求,自主進行創新設計與實驗。還有一些高校在學校科研基金中增設了學生創新專項基金。這些具體措施,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2 弘揚創新文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文化是一種價值取向,是思想觀念體系,是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創新不僅是一種行動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種思想和文化。從全社會的角度看,人們創新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的形成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會發生大變革的前提是文化更新。由此看來,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首先構建創新文化,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同時,在自主創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創新文化的內涵。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一個國家的文化,同科技創新有著相互促進、相互激蕩的密切關系。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只有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中,才能培養造就一大批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如果對創新過程的每一步過分苛求,就容易壓抑甚至扼殺創新精神。

  大學作為社會的一個組織、一個文化單位,應該主動擔負起打造宣揚創新文化的責任,要在倡導創新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上發揮積極作用。一是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和“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學術環境,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勵探索,形成既尊重學術自由,又有積極健康爭鳴和批評的良好學術氛圍;二是建設校園創新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在高校的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活動文化中貫穿創新理念,培養學生不盲目迷信權威和書本,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和頑強拼搏、追求真理的創新精神;三是以創新的文化引領社會、影響社會。近代中國就是因為有了新文化運動的引領,才有了“五四”運動,才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新紀元。在今天這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大學更要有重任在肩的意識,高揚創新的文化大旗,用自己的創新文化影響、輻射社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2.3 打造構筑創新平臺,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高校是一個重要的科技創新主體,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生力軍。在高校內部有許多有利于創新的平臺和機制,要把它建設好、利用好。一是以專業、學科建設為依托,聚集一批素質過硬、結構合理、團結人才隊伍,為培養輸送大批人才、生產輸出科技成果搭建一個有效平臺;二是緊緊抓住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機遇,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積極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構筑自主創新的大平臺,加速形成學校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大力支持交叉學科、邊沿學科研究,開辟交叉、邊沿學科創新平臺。四是建設學術研究交流平臺。高校有很好的學術交流傳統和機制,要進一步活躍校際學術交流、學會學術交流、國內學術交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在學術交流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推動學術進步、科技創新。

  2.4 研究推出創新成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高校具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的雙重職責。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相輔相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聯系、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優勢,不斷強化知識傳播和創新的功能,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不竭源泉。一方面要將教學實踐與科研實踐相結合,直接參與和推進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技術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和智力。當前,在國家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背景下,高校都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直接參與和推進科技創新活動,重視創新成果的生產和輸出,有大量的科研論文和技術創新成果獲得發表和推廣,特別是基礎研究成為高校科研的顯著特色,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溫家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N].光明日報,2005-10-20

  3 侯自新. 科技創新與大學的使命[N].中國教育報,2002-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菏泽市| 永福县| 长沙市| 芜湖县| 宣恩县| 合水县| 大冶市| 陵川县| 叙永县| 白城市| 三门县| 天峨县| 双流县| 凤阳县| 雷山县| 日土县| 依安县| 八宿县| 杭锦后旗| 曲靖市| 乌拉特前旗| 綦江县| 宁安市| 溧水县| 托里县| 贡嘎县| 文化| 平安县| 临武县| 南陵县| 轮台县| 桃源县| 高邑县| 弥渡县| 清河县| 尉氏县| 中牟县| 平顶山市| 建宁县|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