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在線教學中如果教師單獨行為占比偏高,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宜適當增加人際交互和人機交互行為。教師在云課堂平臺上開展生物學教學時,可從增加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入手,引導學生互相評價,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交互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學;云課堂;數字化教學;教學交互;數據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背景下,大規模的中小學在線教學拉開序幕。如何利用云課堂做好異地同步在線教學,是學生、教師以及家長關心的問題。2020年春季學期起,筆者所在學校高一年級生物學學科正式開課,但恰逢防疫特殊時期,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直觀地觀察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何通過線上交互提高教學效率成為首要任務。教學交互的核心是學生,這種交互是學生與其他一切課堂要素間的互動,包括人、技術與環境,交互的目的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交流與相互作用,改變其行為,進而實現教學目標的落實[1]。在線教學的交互類型相較于線下課堂,除了有人際交互以外,還多了人機交互。人際交互包含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兩方面。師生交互涵蓋組織管理、提問回答、交流討論、評價反饋、引導啟發、輔導與解惑,生生交互主要由合作交流和評價反饋兩部分組成。
一、基于云平臺進行教學交互的目標和意義
在線教學的優點不言而喻,比如方便快捷、資源豐富、不受地域限制。在線教學的缺點也不容忽視:由于網絡資源高度豐富,誘惑力極大,教師難以實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因此受影響;再者,受網絡條件、設備等因素影響,教學交互的程度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學校教學管理或研究人員借助QQ云平臺可及時捕捉教師和學生在平臺上的行為數據,有效彌補在線教學難以實時了解學生狀況的短板,并在此基礎上改善教學交互的質量。筆者開展云平臺支持下的教學交互探究有以下三點考量。
(一)教師組織在線教學的信息素養亟待提升
教師利用QQ和釘釘等工具授課,多是疫情期間現學現用,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工具教學便利性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如何選擇適合班級學情的網上授課方式,如何更好地維護課堂教學紀律,如何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精準反饋等,教師作為在線教學的主要組織者、促進者和評估者,需要對這些問題深入研究。
(二)學生參與在線課堂的學習自覺性亟待加強
在線課堂教學對學生的主動參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難以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只能從一些互動環節中去捕捉學生的學習狀態。提升學生自覺性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提升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家校溝通,家長的有效監督有助于學生提升學習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有效監控、分析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并及時提供反饋與指導。
(三)教師開展在線教學的操作技能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中小學教師雖然參與了在線教學,但多是短期行為,他們對云課堂教學評價和改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如常規課堂教學。利用云平臺做課堂教學交互的數據分析,既能改善教師在異地同步課堂教學中無法實時獲取學生學習狀態的窘境,又能通過詳盡的數據,讓教師根據教學交互節點覆蓋率、節點編碼圖量化分析課堂教學行為,發現亟待提高或改善的地方,進而針對性研習并提高在線教學技能。
二、“新型冠狀病毒”教學交互數據分析
生物學是一門嚴肅與生動并存的學科[2]。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讓全國人民措手不及,卻為高一學生學習生物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高一學生缺乏相應的生物學背景知識。筆者以探究新型冠狀病毒為切入點,讓學生明確高中生物學的學習內容,感受生物學的學習方式,領悟生物學的學習方法。筆者從新型冠狀病毒說起,在課程中穿插學生在高中階段需要學習的相關內容,以QQ平臺作為在線教學工具,應用EV錄屏軟件生成課堂錄屏文件,用NVivo 11軟件做編碼節點,分析每階段的交互行為類型并進行編碼。同時,參考吳玨的《云課堂平臺下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交互研究》[3],按照該文介紹的具體方法操作得到腳本文檔(見表1);導出節點覆蓋率和編碼帶。
筆者統計分析后發現,人際交互節點覆蓋率最大,為60.3%,幾乎貫穿整堂課,而在人際交互行為中交流與討論占比例最大,為30.4%。從腳本中可以發現交互節點主要集中在三段:6分14秒至13分30秒對傳染病進行舉例并分類;34分52秒至35分40秒商討治療措施;40分18秒至42分16秒中討論乙醇為什么能夠殺死冠狀病毒。此外,人際交互中提問與回答占13.8%,評價反饋、組織管理、引導啟發分別占6.0%、5.4%、4.7%。筆者分析數據類型后,發現這些主要是師生交互行為,課程教學中未出現生生交互行為。人機交互占比情況如下:教師操作占2.3%,學生操作為1.1%,技術作用于學生占2.2%,主要行為是教師發起做題任務,學生提交線上作業,以及播放視頻。教師單獨行為的節點覆蓋率占比較高,為34.1%。筆者分析腳本后發現,教師單獨行為主要是陳述相關知識點以及對高中生物學必修內容的滲透。
分析教學內容可知,課程涉及知識點有:教材必修1中的“蛋白質的功能和變性”“生物學分類”“細胞的結構”;教材必修2中的“遺傳信息的表達”;教材選擇性必修1中的“HIV的結構和侵染途徑”“免疫”等。但限于授課時間和學生學情,教學中師生對這些知識點都未作深入探討。
三、“新型冠狀病毒”教學交互改進策略
從上述的數據分析結果可知,教師單獨行為占比較高,這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應減少教師單獨行為,增加人際交互和人機交互行為。教師可以從增加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入手,引導學生互相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對三個重要教學環節做了優化。
推薦閱讀:大學生音樂素養個性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