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信息生態視角下大學生在線直播課程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成為教育發展趨勢與國家需求,高校的在線直播課程愈來愈成為線下教學的有益補充。研究以期望確認模型為基礎模型,從信息生態學的視角探究大學生在線直播課程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基于373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滿意度通過直接影響和以心流體驗為中介的間接影響成為影響持續使用意愿的關鍵;大學生在線直播課程的期望確認可能存在雙因素激勵,課程內容、自主性動機和社會臨場感屬于激勵因素,而感知易用性屬于保健因素;社會臨場感是在線直播課程最應把握的優勢。基于以上發現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在線直播課程;信息生態;持續使用意愿;期望確認模型;社會臨場感

教育論文發表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黨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成為教育發展趨勢與國家需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互聯網+教育”和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為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導。近年來,在線教育產業蓬勃發展、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逐步上升。據全球知名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艾媒咨詢(iMedia Research)預測,2020年我國在線教育用戶將達到3.09億人,市場規模將達4538億元。與傳統線下教育相比,在線教育突破了時空界限,降低了學習成本,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過去幾年,在線教育的主要構成是市場化企業的商業行為。而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大高校紛紛開展在線教學直播教學或啟用線上線下混合授課模式,這種在線教學實驗為“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轉化性機遇。互聯網的本質是各種對象間的連接。[1]慕課等單純觀看線上內容的教學方式實現了人與內容、人與服務的連接;在線直播課程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連接,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實現了更好的信息適配,產生更深度的交互體驗。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學校在線直播課程在未來將成為線下教學的有益補充。本研究所指的在線直播課程界定為高校為學生提供的社群(班級)式常規課程的線上直播教學內容。

  不過,在線直播課程與線下教學具有完全不同的時空邊界和學習情境。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參與程度低、教學目標達成度低等傳統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在當前的在線教學中更加突出。而遠程教學的局限又使得教師難以實時掌握學生生理心理狀態和學習效果。因此,研究分析學生對在線直播課程的持續使用意愿(Continuance Intention)就尤為重要。持續使用意愿既影響到學生未來是否愿意經常使用在線直播課程,也影響到當下在教師監管較弱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否連貫地保持較高的學習意愿,從而保證良好的學習效果。

  本文從信息生態學的視角,以在線直播課程為研究情境,以期望確認模型為基礎模型,解決以下問題:哪些因素會影響大學生對在線直播課程的持續使用意愿;如何構建大學生在線直播課程的持續使用意愿模型;基于影響因素的分析可以提出何種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二、研究思路與假設

  (一)期望確認模型

  消費者行為領域的期望確認理論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前的預期(Expectation)和購買后的感知效果(Perceived Performance)相比較后會產生確認程度(Confirmation),其結果影響消費者滿意度(Satisfaction),而滿意度會影響持續使用意愿。[2]巴特查里亞(Bhattacherjee)發現信息系統的使用與消費行為相似,并根據信息系統情境,結合技術接受度模型,將期望確認理論中購買前的預期和購買后的效果感知兩個變量整合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提出了期望確認模型。[3]其中,感知有用性對持續使用意愿的正向影響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通過影響滿意度間接實現。該模型一經提出就被廣泛應用于電子商務、IPTV、即時通訊工具、虛擬社區等領域,已成為使用者行為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基礎模型。結合在線直播課程的研究情境,本研究基于此模型提出以下假設:

  H1:大學生對在線直播課程的滿意度會正向影響其持續使用意愿;

  H2:大學生對在線直播課程的感知有用性會正向影響其持續使用意愿;

  H3:大學生對在線直播課程的感知有用性會正向影響其滿意度;

  H4:大學生對在線直播課程的期望確認度會正向影響其感知有用性;

  H5:大學生對在線直播課程的期望確認度會正向影響滿意度。

  誠然,一些在線教育領域的研究已經證實了期望確認模型能有效解釋學習者的持續使用意向和行為。但既有研究多關注傳統教育網站[4][5][6][7][8]和E-learning電子學習系統[9][10]。而高校的在線直播課程具有班級(社群)化、強制性、常態化等特點,在學習者、學習情境等方面都與上述對象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研究依據信息生態學的視角繼續歸納在線直播課程的外部變量,并引入心流體驗的概念。

  (二)在線直播課程的信息生態系統

  管理科學家達文波特(Davenport)將生態理念引入信息管理的研究。[11]社會學家那迪(Nardi)和奧戴(O’Day)認為信息生態的關注點在于技術、人和實踐活動的聯系上。[12]按照信息生態學的觀點,我們應該將人、信息和環境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促進人、信息與信息環境之間的平衡可持續發展。國內學者一般把信息生態分為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和信息技術個四要素[13][14],并基于此分析輿論傳播[15]、微信使用行為[16]等。

  本研究亦將視在線直播課程為信息生態系統,將大學生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分為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和信息技術四個類別進行分析。其中,信息因素主要指課程內容質量,信息人因素主要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動機,信息環境主要是學生使用在線直播課程時的社會臨場感,信息技術主要指對在線直播課程平臺或軟件的感知易用性。

  推薦閱讀:好發表論文的教育期刊雜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灌阳县| 张掖市| 凭祥市| 广平县| 增城市| 疏附县| 金昌市| 公安县| 兴义市| 扶沟县| 米林县| 澄江县| 商城县| 洛南县| 镇远县| 信宜市| 洞头县| 渑池县| 龙州县| 天等县| 临沧市| 昌吉市| 桑日县| 桂林市| 惠安县| 佛坪县| 太仆寺旗| 吴江市| 洛川县| 伊金霍洛旗| 拜城县| 集安市| 汝城县| 巴林右旗| 余干县| 承德县| 香港 | 随州市| 百色市|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