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對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的發展,以新媒體形式為主導的思政教育成為高效思政建設工作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新媒體+”思政建設這種方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引領與傳播效果作了分析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現狀 重要性 價值引領 傳播效果
互聯網的便捷應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當代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使得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朝著多元化、開放性、新穎化的方向發展,新媒體形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挑戰,我們要直面問題,通過更高效、更合理的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養、提升學生的修養,探索同學們的積極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保證和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高校和學生的培養來說非常重要,既能滿足對當今政策的解讀,又能進行深刻的價值引領教育。但想要真正深入學生、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作用是比較難的。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在某一部分忽視了對人的內在心靈的塑造與培養。思政政治教育讓我們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向,在注重快速發展的同時要了解當下大學生的想法,為大學生提供能夠直觀了解國家政策、世界發展的通道。正因為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對大學學風的養成與學生品格的錘煉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越來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現狀,也是國情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同志也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作為一名思政輔導員,要深刻領會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內核,在形勢政策課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根基,結合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成果、十九屆五中全會等實事熱點教授課程,分析當前時代背景,解讀相關政策,并滲透到廣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就業、創業當中,以“大眾傳播學”課程為基礎,了解大學生接觸思政教育的平臺與方式,使廣大學生了解新聞傳播的主體、時間、渠道、方式與效果,做新時代具有話語權的新青年。
于自身而言,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深知系好學生第一粒扣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的重要性,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的原住民,如果想要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可,除了豐富的內涵、還要學會運用新媒體網絡技術、運用廣大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幫助大學生樹立信仰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到,“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開啟全新學習、生活階段的大學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節點,學校也是大學階段學生成長生活最多的地方,只有潤物無聲的引導才能擁有足夠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課堂上面,當講到與當代大學生日常關注的話題相關的歷史故事、社會熱點等內容時,他們的參與度高漲、互動性增強,因為這對于他們而言是熟悉的、陌生的,所以接地氣的思政教育是能夠輕松融入大學生群體的,這也是在思政工作中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學會運用“思政+”的思維,以學生的思考層面為基點,換位思考,獲得共鳴,以此為基礎開啟思想上的碰撞與火花。
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對“四大自信”的論述中,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信息快速傳播時,西方文化侵擾我們的文化,我們要讓傳統文化厚植于網絡,使中華文化借力網絡得到更為廣泛地傳播,守住我們傳統文化的土壤。最近話題熱度比較高的與文化傳承相關的節目《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受到很多人的廣泛關注,這是我國文化自信提升的最直觀展現,用德高望重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嘉賓進行演繹與體驗,真切地還原歷史故事與文物,在通過對同學們的調研中發現,他們一致認為這些節目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鮮明體現。于我帶來的反思是,選擇一些增加同學們的參與感、增進互動性的趣味課程,可以通過節目讓同學們去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文物,講述它的背后的故事,再與當下政策相結合,或者與話劇形式展現;可以參與學校舉辦的思政微課、微黨課、微團課,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能學到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身邊人的榜樣引領;可以舉辦趣味活動與知識問答相結合的活動,提升同學們參與度,切實感受到何為文化自信。
2.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日常工作中,經常與學生打交道,我們應當讓學生在學校中真正感受到成長與收獲,使他們具有理性選擇與明辨是非的能力,作為高校思政輔導員,應當真正成為他們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通常在高校中,除了學習之外,還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可能與專業相關、可能與提升專業技能相關、可能是純粹的志愿者活動、可能是放松日常生活的娛樂活動,或高端典雅、或精彩紛呈、或蓬勃多姿,都是為了能夠讓同學們的大學生活不僅有學習,還有愛好與特長、興趣與情操,可以開展長期打卡學習活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等,為同學們搭建更廣闊的橋梁對接社會,樹立目標意識。
3如何在高校進行價值引領
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質是思想性、理論性、政治性、實踐性、科學性、有效性相結合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保高校教學目標與價值引領的緊密結合。而這些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形成,需要立足當下、立足平時,把握時代脈搏,將理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才易于同學們吸收了解。
3.1 打造思想陣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重點工作就是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對于高校的思政價值引領來說是思政+學生的緊密結合,是全面的指引,我們要著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矩陣的建設。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抓住課堂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堅持實踐+理論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參與到思政課程的準備工作與出謀劃策當中,增強理論認同感。要想增加思政課程的互動性,就要求在課堂中多加入學生需要、喜歡的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次要充分發揮黨課團課的作用,通過一些先進事跡使同學們感受到什么叫作理想信念,例如同學們當中有可可西里的守護者、有海島邊疆的守衛者,這些真實的故事可以跨越時空的距離,從同學們身邊出發,發揮朋輩引領作用,易于引起共鳴。再次是與同學們的日常課程、實踐相結合,指引學生廣泛關注,例如:舉辦紅歌比賽、拉歌比賽,通過競技的方式讓同學們更多關注當時歌曲的創作背景、時代條件,暑期社會實踐是很好的實踐機會,利用這樣的時間去陜北、西北、邊疆、海島、鄉村等地開展社會實踐,在實實在在地參與中感受艱苦奮斗的環境,完成一次思想的洗禮。
3.2 線上+線下聯動宣傳
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技術健康發展的需要,是信息技術時代發展的產物,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創新性。[2]疫情期間的“云課堂”是真正的融媒體結合的產物。對當前熱度比較高的熱點事件、熱門詞線下的課堂、面對面的宣傳是直觀地傳達,對于促進眼神、雙向性、即時性的情感交流必不可少;但線上傳播的時效性仍值得發揚,公眾號、微信平臺、微博、QQ是我們常用的線上信息互動平臺,抖音、網易云更是視頻、直播的互動平臺拉近來空間的距離,不同的地方可以通過網絡傳輸快速地交換信息。當代思政課程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既有線下的交流又能夠結合影視文藝作品線上傳播的方式,通過這樣的聯動互通,增強宣傳效果與接受程度。
3.3 豐富個人教育實踐
我校開展了多樣的志愿服務與實踐活動,以“青年學子學青年習近平”系列學習活動為例,通過與不同地方共建“青年學子學青年習近平”學習教育實踐基地,每年假期師生通過對當地的調研與考察了解當地政策落實程度與發展狀況,針對性地給出一些解決方式與措施,使課堂上的理論經過實踐進行了自我加工,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使日常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思想政治課程通過實踐變成個人的人生經歷。通過支教將所學的知識分享給需要的人,通過市場調研將如果高效推進農村電商帶給當地,通過線上推送將當地的旅游景點、特色農產品傳播給更多的人,讓同學們真正地參與到幫助別人的行列當中,感悟生活的艱難與美好,感受幫助別人的快樂。
推薦閱讀:《思想政治課教學》思想政治工作資料性刊物。內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內容、各條戰線與各階層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先進人物、集體及其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