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留守兒童的教育一個令教育人頭痛的事,也是社會關注的事。要教育好留守兒童,必須了解掌握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特點,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不同的情況做具體的分析,選擇適宜的方法,家校配合,齊抓共管,促進孩子的轉變。班主任要俯下身子,做好家訪工作,求真務實就能把轉變留守兒童的工作做好,就能促進班級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就能讓孩子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關鍵詞:留守兒童 現狀特點 教育策略 共建和諧
Abstract: the rear children's education a make education of a headache, and the social concern. To education good left-behind children, must grasp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aptitude principle,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do concretely analyzed, choose suitable method, home school cooperate,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ldren. The teacher in charge wants to leaned forward, completes the family visit work, is practical can change left-behind children work well, can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 each work, can let your child be a good student of good.
Key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present situ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educ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D52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工業的飛速發展,外出務工人員流量的加大,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家中讀書學習,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管教,特別是對這些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成了許多家長最棘手的事情。這些孩子許多寄養在老人家中,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等照管,這些留守家中的許多孩子,有的性格內向,有的性格張揚;不服長輩或親戚管理,不服學校老師教育,逃學、曠課、上網、玩游戲,打架斗毆,擾亂社會秩序,造成了許多社會矛盾。 加之 留守兒童的家長及看護人對家庭教育認識片面,對孩子的教育培養,缺乏方向感。留守兒童的教育就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教育留守兒童呢?使他們健康成長呢?根據本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經驗,下面淺談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幾個顯著特點:
一、順其自然,放任自流。
留守兒童的看護人,多是親戚、長輩。他們整日忙著自己的事情,無暇顧及這些孩子的教育,他們大部分認為孩子只要不餓著、不凍著、不跌著,學習有老師管著就行。至于孩子在學校學得怎樣,課余時間做了什么與己無關。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孩子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很容易受到社會上許多不良風氣的影響,由于家長不在身邊未能及時發現制止,往往使孩子走上歧途,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二、方法簡單,做法粗暴。
留守兒童的看護人,白天忙著干農活,或做生意;晚上不是玩牌,就是看電視。卻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生活環境,致使孩子作業完成不好。白天上課無精打采,不理想的成績帶回家,只會一頓臭罵,挨一頓打。可這些成年人卻不檢討自己的過失,不檢點自己的言行。這樣長此下去,造成孩子厭學,不誠實,撒謊逃學,后果十分嚴重。究其原因是看護人教育方法簡單、做法粗暴所致。
三、期望值高、事與愿違。
留守兒童的家長原想自己辛辛苦苦掙一些錢,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總想把孩子培養成多才多藝的超人,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購買樂器、學習機、高級學具。剝奪孩子的休息日,強迫孩子參與各類補習班,培訓班。結果事與愿違。家長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孩子對家長要求參與的各種培訓,卻不感興趣。真可謂“強扭的瓜不甜”,這樣既影響了孩子對基礎文化的學習,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四、姑息遷就、百般溺愛。
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掙了錢,覺得虧欠了孩子。逢年過節回家,對孩子有求必應,一切順著孩子,給孩子穿名牌;帶孩子高消費;玩新潮,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勢必造成孩子之間相互攀比。而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教育甚少,有的甚至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一味遷就。長此下去,使孩子占有欲望不斷膨脹,孩子不求回報,只知索取;不良習氣日益滋長,十分不利孩子的成長。
一些家長很想孩子成為百里挑一的人才,,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接送孩子,晚上輔導孩子學習。甚至有的家長幫孩子做作業。家長在身邊,孩子就學習,家長離開,孩子就分心,孩子擺出樣子裝學習。更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干家務,連整理書包的小事,也由家長包辦,也不支持孩子當班干部。不讓孩子參加公益活動、課外活動。致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社交能力。這樣既影響孩子成長,也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針對以上現狀,淺談我在教育教學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
一、有的放矢、提高認識。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通過校訊通、家訪、家長來校以談心交流的方式,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的。使他們明白了教育孩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才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于留守兒童不僅需要愛,更多的需要是啟發、引導、教育。家長對孩子要起好榜樣作用。特別是孩子的看護人,監護著孩子的一切,責任更大。既不能嬌慣孩子,更不能簡單粗暴的對待孩子,要動之以理曉之以情。針對個別家長的情況,通過交流,形成了共識。家長及時向我反映孩子在家的情況,我也會及時通報孩子在校的表現。讓家長與老師之間多了信任,取得了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家訪創新、效果顯著。
家訪是一門藝術,也是家校整合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家訪要選擇時機,盡量利用家長空閑時間,選擇好交流的話題。交流的語言,要注意做到有親和力,語言要中肯。家長講自己的看法時,要認真傾聽。對家長或看護人的觀點,不要否認,要心平氣和的看待。要有禮貌的加以說服。讓家長感到你是真心實意的在傳授教育孩子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家校共育的氛圍就形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就可以暢所欲言的交流。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會變被動式的家訪為共商協作式的家訪。家訪的形式可根據對象選擇,可用了解式家訪、互助式家訪、談心式家訪、研究式家訪,何種方式可以因人而異,這樣家訪的效果會更好。
通過多種形式的家訪,了解學生在家情況,家庭環境和在家學習的情況,以及學生社交情況。老師就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可以根據留守學生在校的學習表現情況。委婉的向家長指出學生的不足,共同商討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克服一些期望質過高,學生不能實現的想法;糾正一些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把溺愛變為關愛,把方法簡單變為方法多樣。使家校教育配合默契,促進留守孩子健康愉快成長。
。
三、活動多樣、關系融洽。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學校教學開放周活動,給家長創設參與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參與班級聽課,參與班級活動,讓他們感受班級教育氛圍。他們深切感受到教育學生艱辛。班級成立家長委員會,開展“好家長”“好孩子”評選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開展親子游戲、家長沙龍、節日聯歡、學生成果展示等,教師、家長、學生互動,增進了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促進家校之間的理解、支持,使家長、教師、學生關系融洽,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