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教學計劃質量評估與監控的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

  [摘要] 為簡化教學計劃質量評估,本文嘗試以專題性評價(或評估)、或形成性評價、或診斷性評價教學計劃。本文嘗試引用課程變更率概念,選擇以3種課程變更類型指標對我校某一學年本科專業教學計劃中3類理論必修課程執行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查找變更原因,快速診斷和評估以及監控教學計劃質量。該方法操作方便,并且對教學計劃質量評估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關鍵詞]課程;變更;教學計劃;質量;評估;監控
  引言
  教學計劃是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工作和各項活動的行動指南,是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依據[1]。教學計劃質量是確保教學秩序和教學內容完整、系統地實施及教學質量的前提。而評估教學計劃質量是對其進行動態管理和監控的重要工作。目前有關教學計劃質量評估方面的研究論文幾乎未見到。教學計劃的組成,包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課程設置和學時安排、教學環節(含講課、實驗、實習、畢業設計、考核等)安排、要求等內容。它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同時,它要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所以,它的內容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還有隱含因素和模糊性。因而,評估教學計劃質量是一項復雜而且難度較大的工作。尤其它的一些因素帶有模糊性,用一般的定性評估或傳統的定量評分法難于做到準確和全面[2]。
  對于有模糊概念而又可以量化的領域,運用“模糊數學”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田曉娜(主編)在《中國學校評估工作實用全書》中對教學計劃的評估即是采用“模糊數學”方法,稱為“多層次綜合評判”方法--四級多層次指標體系方案[2]。其主要步驟如下:
  1、選好評估指標體系(即因素集)和評語等級(即評語信);
  2、確定末級指標評估向量,形成評判矩陣G;
  3、確定權重系數A;
  4、對末級指標評估向量形成的評判矩陣按最大最小運算法則,作模糊變換B=A·G;再歸一化得到上一級指標評估向量。類推,得到最后問題綜合評判結果。
  采用“多層次綜合評判”方法評估教學計劃質量,需要各相關專業的專家參入,且其中對權重系數的確定,矩陣運算,多次歸一化運算得到上一級指標評估向量等問題,操作起來比較費時費力,工作量也比較大。
  為簡化教學計劃質量評估,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本文嘗試以專題性評價(或評估)、或形成性評價、或診斷性評價教學計劃[3]。專題性評價是指對教育活動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問題進行專門的價值判斷。它的作用是為解決某個問題提供參考和依據。專題性評價只針對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評價,不要求對教育活動進行全面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對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作出的價值判斷,也稱為進行性評價。其特點是通過及時揭示問題,及時反饋以促進工作的改進。形成性評價一般以反饋調控和改進完善為主要目的。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形成性評價,往往是通過診斷教學方案、計劃、過程、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反饋,及時改進、調控、矯正,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重視形成性評價是現代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診斷性評價是指對評價對象的現實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如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進行的診斷性評價,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原因,以便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改進手段。
  教學計劃是以課程為單元組成的。從計劃制定到執行,其設置的課程可能由于某種原因達不到設計要求而需要調整(變更),我們將實際執行時調整(變更)的課程門次數與計劃制定時的課程門次數之比稱為課程變更率。本文以教學計劃執行情況為專題進行研究,用課程變更率指標評估院(系)教學計劃質量。每個院(系)只須安排一名工作人員參入,可快速完成本單位教學計劃中調整(變更)課程門次數與計劃課程門次數的統計工作,并形成全校數據匯總。通過統計數據分析、診斷各院(系)及各類課程變更原因和存在的問題,監控全校教學計劃運行狀態,及時將評估結果反饋[3]給院(系),以便院(系)及時改進、調控、矯正[3]。同時將評估結果納入到年度院(系)目標考核管理指標中,促使院(系)、專業教研室重視教學計劃制定,確保教學計劃質量和教學秩序以及教學管理的規范化,提高教學質量。
  一、調查方法
  教學計劃中理論課比實踐課、必修課比選修課門數都要多很多,理論必修課門數占到75%~80%以上,且必修課的重要程度和課程設置的穩定性以及在教學計劃中所具有的代表性、主導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文選擇理論必修課為研究對象,對其執行情況進行專項調查評估。選取我校2008~2009學年78個本科專業4個年級教學計劃中理論必修課為研究樣本,采取專項調查(普查)方式[4],用課程變更率指標進行觀測(統計、分析)教學計劃執行情況[5]。
  本文中課程變更率是指教學計劃理論必修課中(相應課程類型或總的)課程變更門數與(相應課程類型或總的)計劃課程門數之比,分為(總)課程變更率和各類課程變更率等。其中理論必修課按“課程類型”分為“公共基礎課”(A類課程)、“專業基礎課”(B類課程)、“專業課”(C類課程)3類。課程變更類型分為“學期變更”、“學時變更”、“名稱變更”。每類課程中都可能存在3種變更類型。一門課程如出現1種或多種變更,均屬發生了變更。
  通過對院(系)和學校兩級相關教學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并完成報表數據統計和匯總工作。經過院(系)和學校兩級審核,工作誤差接近于零。
  表1、表2為設計的統計報表(見下表)。
表1  2008~2009學年各專業年級理論必修課教學計劃執行情況一覽表

專業名稱 序號 課程名稱 授課年級 變更類型 變更原因 變更手續
學期變更 學時變更 名稱變更
                 

表2  各專業2008~2009學年各年級理論必修課教學計劃執行情況匯總表

專業名稱 授課年級 公共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 專業課 合  計
計劃 變更 計劃 變更 計劃 變更 計劃 變更
  1                
2                
3                
4                

  表1、表2中觀測項目內容說明:
  ①以專業為單位進行統計。對于幾個專業合班上課的情況,按專業分別進行統計。
  ②表1中 “課程名稱”為《教學計劃》中規定開出的課程。“學期變更”,指《教學計劃》規定開課學期和實際開出學期是否一致;“學時變更”,指《教學計劃》規定的學時與《學期教學任務》實際執行的學時是否一致;“名稱變更”,指《教學計劃》課程名稱與實際開課名稱是否一致。
  ③表2中計劃課程數據為本專業4個年級2008~2009學年兩個學期教學計劃設計開出的3類必修課課程。
  ④表2中變更課程數據由表1按“授課年級”和“課程類型”對應匯總到表2相應欄目中。
  ⑤表2中計劃課程統計和變更課程統計的單位均為門次數。
  二、統計結果
  根據各專業表1和表2的統計匯總后,再匯總出全校各院(系)所有本科專業各類課程計劃執行情況,見表3、表4。表中各種變更率(下同)說明:A類課程變更率為公共基礎課變更門數與其計劃課程門數之比。以此類推B類課程變更率和C類課程變更率等。專業變更率是指有課程變更的專業個數與專業總數之比。
  三、課程變更情況及原因分析
  1、各類課程變更及構成分布
  由表3匯總得出表5和表6可見,在全校各類課程中,C類課程變更率均最大,其次是B類課程,A類課程變更率均最小。說明專業課調整變化較大,可能是隨著市場需求和就業形勢的變化教學計劃須隨著相應調整,也可能與計劃制定者的水平有關或制定計劃時調研論證不夠。若是后一種情況就值得注意了。因此總體上說各院(系)對專業課的設置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充分論證。
  表3 2008~2009學年各院(系)理論必修課教學計劃執行情況統計表
序號 院(系)
代號
公共
基礎課
專業
基礎課
專業課 計劃課程合計 變更課程合計 課程變更率(%) 本科專業個數 變更專業個數  專業變更率(%) B類課程變更率(%) C類課程變更率(%)
計劃 變更 計劃 變更 計劃 變更
1 A 45   59   23   127     3        
2 B 43   37   33 3 113 3 3 3 1 33   9.1
3 C 22   40 9 27 7 89 16 18 2 2 100 22.5 25.9
4 D 44   15   48   107     3        
5 E 14   54 2 17   85 2 2 2 1 50 3.7  
6 F 55 2 70 2 201 4 326 8 2 5 2 40 2.9 2.0
7 G 27   31   14   72     2        
8 H 30   32   16   78     2        
9 I 75   100   37 2 212 2 1 5 1 20   5.4
10 J 41   42 3 26   109 3 3 3 1 33 7.1  
11 K 28   39 1 14 1 81 2 2 2 1 50 2.6 7.1
12 L 26   30 1 21 6 77 7 9 2 2 100 3.3 28.6
13 M 43   43   27 2 113 2 2 3 1 33   7.4
14 N 59   57 3 47 1 163 4 2 4 1 25 5.3 2.1
15 O 75   83   52 3 210 3 1 5 2 40   5.8
16 P 41   44   18   103     3        
17 Q 74   91 1 33 2 198 3 2 5 3 60 1.1 6.1
18 R 48   54   12   114     3        
19 S 56   43 3 25 1 124 4 3 4 1 25 7.0 4.0
20 T 41   50   19   110     3        
21 U 30   37   16 1 83 1 1 2 1 50   6.3
22 V 15   18   10 1 43 1 2 1 1 100   10.0
23 W 91   104   73 2 268 2 1 7 2 29   2.7
24 X 30   16   24   70     2        
25 Y 30   32   16 1 78 1 1 2 1 50   6.3
合 計 1083 2 1221 25 849 37 3153 64 2 78 24 31 2.0 4.4


表4  2008~2009學年有課程變更的專業教學計劃執行情況統計表

專業代號 公共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 專業課 合  計
計劃 變更 變更率(%) 計劃 變更 變更率(%) 計劃 變更 變更率(%) 計劃 變更 變更率(%)
B2 15     13     14 3 21.4 42 3 7.1
C1 11     20 5 25.0 13 5 38.5 44 10 22.7
C2 11     20 4 20.0 14 2 14.3 45 6 13.3
E2 7     26 2 7.7 9     42 2 4.8
F2 11     14     77 2 2.6 102 2 2.0
F5 11 2 18.2 17 2 11.8 16 2 12.5 44 6 13.6
I1 15     20     8 2 25.0 43 2 4.7
J1 15     7 3 42.9 13     35 3 8.6
K2 15     22 1 4.5 7 1 14.3 44 2 4.5
L1 13     15 1 6.7 11     39 1 2.6
L2 13     15     10 6 60.0 38 6 15.8
M1 15     18     6 2 33.3 39 2 5.1
N3 14     21 3 14.3 8 1 12.5 43 4 9.3
O3 15     17     9 1 11.1 41 1 2.4
O5 15     16     11 2 18.2 42 2 4.8
Q1 14     18     4 1 25.0 36 1 2.8
Q2 14     17     5 1 20.0 36 1 2.8
Q3 20     18 1 5.6 7     45 1 2.2
S2 15     16 3 18.8 3 1 33.3 34 4 11.8
U1 15     19     8 1 12.5 42 1 2.4
V1 15     18     10 1 10.0 43 1 2.3
W3 13     15     10 1 10.0 38 1 2.6
W6 13     15     11 1 9.1 39 1 2.6
Y1 15     16     7 1 14.3 38 1 2.6
總  計 330 2 0.6 413 25 6.1 291 37 12.7 1034 64 6.2



表5  全校各類課程變更情況
課程類型 計劃門次 變更門次 變更率(%)
A類 1083 2 0.2
B類 1221 25 2.0
C類 849 37 4.4
合  計 3153 64 2.0

表6  各類變更課程構成分布
變更課程 變更門次 比例(%)
A類 2 3.1
B類 25 39.1
C類 37 57.8
合  計 64 100
  從各院(系)來看,C學院B類課程和C類課程變更率分別為22.5%和25.9%(見表3),L學院C類課程變更率達28.6%,如此高的課程變更率勢必影響教學質量。因此,這兩個院(系)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上要很好地研究和論證。
  2、課程變更類型構成分布
  由表1樣表填報匯總得到表7和表8可見,在64門變更課程和有課程變更的24個專業中,學期變更占比均最大,說明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課程設置的先后順序把握不準,課程銜接關系不明。而學時變更占比均列第二位,說明在教學內容設計把握不準。名稱變更占比均最小。關于名稱變更,有的院(系)不同專業同一門課程或不同院(系)不同專業同一門課程名稱不統一,說明在教學計劃論證時沒有統籌兼顧,規范性不夠,課程建設管理還不到位。
  另外,在必修課中還有增加課程和取消課程的情況(增加和取消課程均未統計學期、學時、名稱變更),說明對專業整體教學內容設計不夠完整。
  表7 64門次變更課程變更類型構成分布
變   更 門  次 比例(%) 備  注
學期變更 30 46.9 64門變更課程
學時變更 23 35.9
名稱變更 10 15.6
增加課程 3 4.7
取消課程 4 6.3


表8 有課程變更的專業課程變更類型構成分布

變  更 專業數 比例(%) 備  注
學期變更 13 54.2 24個變更課程專業
學時變更 12 50.0
名稱變更 9 37.5
增加課程 3 12.5
取消課程 3 12.5

  3、院(系)和專業課程變更情況及構成分布
  表9是由表3匯總得出以院(系)為對象進行統計的課程變更情況。由表可見,全校有三分之二的院(系)其課程有變更。其中C學院課程變更率最高,達18%(見表3),下屬2個專業都有課程變更;L學院其次,達9%,也是下屬2個專業都有課程變更;Q學院課程變更率并不高,但5個專業中有3個專業其課程有變更(見表4)。
  表10是由表3匯總得出以專業為對象進行統計的課程變更情況。由表可見,全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專業其課程有變更。其中變更率較高的專業有(見表4):C1專業課程變更率達22.7%,其B類和C類課程變更率分別達25.0%和38.5%;L2專業課程變更率達15.8%,其C類課程變更率更是高達60.0%;F5專業課程變更率達13.6%,其A類和B類課程變更率分別達18.2%和11.8%;C2專業課程變更率達13.3%,其B類課程變更率達20.0%;S2專業課程變更率達11.8%,其B類和C類課程變更率分別達18.8%和33.3%;J1專業B類課程變更率達42.9%;M1專業C類課程變更率達33.3%;I1專業C類課程變更率達25.0%;Q1專業C類課程變更率達25.0%;B2專業C類課程變更率達21.4%;Q2專業C類課程變更率達20.0%;O5專業C類課程變更率達18.2%。
  如此多的院(系)和專業存在課程變更,需要這些單位給予重視,分析原因,改進工作,提高質量。
  表9 以院(系)為對象統計的 表10 以專業為對象統計的
院(系)課程變更率(%) 院(系)個數 比例(%) 課程
變更
變更構成分布(%)
>10~20 1 4.0 有變更 68.0
>5~≤10 1 4.0
1~≤5 15 60.0
0 8 32.0 無變更 32.0
總  計 25 100 總 計 100
專業課程變更率(%) 專業個數  比例(%) 課程
變更
變更構成分布(%)
>20 1 1.3 有變更 30.8
>10~≤20 4 5.1
>5~≤10 4 5.1
1~≤5 15 19.2
0 54 69.2 無變更 69.2
總  計 78 100 總  計 100

  課程變更情況及構成分布 課程變更情況及構成分布
  4、變更課程的專業所屬學科門類及分布情況
  從24個有課程變更的專業所屬學科門類來看,在我校10個學科門類中(無哲學),除了經濟學和歷史學外,其他門類都有專業存在課程的變更(見表11),其中工學類專業占比最大,理學類次之,文學類列第3。從辦學歷史來看(見表4),有老專業,也有新辦專業,還不能說明老專業就成熟了,沒有計劃課程的調整,也不能說明新專業就不成熟,經常調整計劃,關鍵是看院(系)對制定計劃的重視程度。
  表11 各學科門類有課程變更的專業數分布
學科門類 變更課程專業數 比例(%) 備注
法學類 1 4.2 24個變更課程專業
教育學類 2 8.3
文學類 3 12.5
理學類 5 20.8
工學類 8 33.3
農學類 1 4.2
醫學類 2 8.3
管理學類 2 8.3

  四、總結
  1、教學計劃中課程發生變更,必定是原課程設置不能達到計劃設計的要求,或違反了教育教學規律。從課程變更率這個角度看,其變化大小也能從某一個方面反映教學計劃質量的好壞。
  2、根據上述以理論必修課為對象,采用課程變更率指標檢測、診斷、分析教學計劃執行情況,評判教學計劃質量,從某一個視角方面對教學計劃質量進行評估,并且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此方法為專題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屬于準評價范疇。采用此法可以不需要各相關專業的專家參入論證,只由少量教學管理人員就能隨時組織檢測和診斷,能夠節省人力和時間,快速、靈活、簡單、操作方便,可及時將評估信息反饋給各院(系)和專業教研室,便于相關部門改進工作。
  3、可以選擇一個學年(或者一個學期)作為周期評估各專業教學計劃制定情況,以此監控教學計劃質量,并可將評估結果納入到院(系)目標考核管理指標中,促使院(系)、專業教研室重視教學計劃制定,確保教學計劃質量和教學秩序以及教學管理的規范化。
  4、全面掌握全校教學計劃制定的總體質量情況,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現問題,以便即時調整、改進。
  5、本文采用3種課程變更類型指標對理論必修課的執行及變更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來評估教學計劃質量的。雖然理論必修課在教學計劃中占主導地位且具有代表性,但在教學計劃實際執行中還存在其它情形的課程變更,如:必修變選修、總學時內理論課與實驗課及上機實習的變更、增補課程、取消課程、拆分課程、開課單位變更,以及選修課變更、實踐課變更等情況,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到對教學計劃的質量評估,因此還需要將這些情形的課程變更作為觀測指標考慮在內,以使評估更加準確和全面,筆者將在他文中作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田曉娜主編.中國學校教務工作實用全書(第2版) [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87-90.
  [2]田曉娜主編.中國學校評估工作實用全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243-248.
  [3]陶西平主編.教育評價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5-57,74,81,97-99.
  [4]林聚任,劉玉安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213-238.
  [5]周璐主編.社會研究方法實用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272-281,302-3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安陆市| 玛纳斯县| 兴山县| 富顺县| 安阳市| 大连市| 卓尼县| 青海省| 普兰店市| 甘孜| 韩城市| 新郑市| 卢湾区| 内丘县| 海原县| 南阳市| 大石桥市| 新闻| 梁平县| 南平市| 成安县| 抚顺市| 咸阳市| 连江县| 泰和县| 化隆| 道孚县| 阜南县| 吕梁市| 海宁市| 乌审旗| 绵阳市| 昌邑市| 嘉黎县| 武城县| 百色市| 安溪县| 平武县| 宁南县|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