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教學管理的新方向發展制度及意義有哪些?應該如何去加強當前教學應用的新管理技巧呢?如何去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本文主要從創設情境,激勵學生學會學習和怎樣去提高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一級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學會共同生活還有對練習質疑,促學生學會生存發展等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講解。本文選自:《基礎教育參考》,《基礎教育參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是專門服務于基礎教育各級行政領導、中小學校長、教育教學研究人員、骨干教師和關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國家級刊物,國內統一刊號CN11-4889/G4,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1128,郵發代號82-127,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本刊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力求為我國基礎教育的創新和優質發展服務,是各位教育工作者瞭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資源、決策管理的參謀、借鑒參考的平臺。
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愿意在活動中學知識。在傳統的課堂上,過于嚴肅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話,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壓抑下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關鍵詞:教學策略,學習興趣,教學職稱
Abstract: the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the nature of children is active, willing to knowledge in the activities.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oo serious "discipline" and "type" rhetoric, often to suppress the enthusiasm of independent inquiry.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fore, must give students sufficient time and spa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let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teaching strategies, learning interest, teaching the title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學會學習
1、創設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
新課程倡導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要想實施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景。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創設問題情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和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把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通過巧妙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例如,在教學加法應用題時,筆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畫面,問一共有幾只兔子。看到這個有趣的畫面,學生就極其自然地進入情景,加上他們細心地觀察、饒有興趣地討論,有了多種結果:一種是左邊的8只兔子加上右邊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種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學生還發現:看見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見眼睛的6只;彎耳朵的加上不彎耳朵的;看見尾巴的加上看不見尾巴的。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參與著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通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
2、改變例題和練習的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已經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課本的數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但這些畢竟是靜止的東西,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還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級兒童往往對活動的事物更感興趣,如能把這些靜止的資源活動化,進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雙眼。
如在教學《10的認識》一課時,我把0~9十個數字設計成擬人化的“數字小朋友”,讓這十個“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現。看到抽象的數字長上了手腳,成了會哭會笑的小精靈,學生的熱情異常高漲。
二、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1、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在“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中,在生活中選取了許多學生熟悉物體。如小皮球、乒乓球、積木、牙膏盒等各種形狀的物體,把它們放在一個袋子里,四人一袋,問學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裝了些什么?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當學生倒出袋子里的東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玩好動的天性,說:“你們看一看,又摸一摸,會發現什么?”這樣進一步激起了學生參與操作的熱情,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
2、給學生創造動手操作、親身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如在教學《連加連減》一課時,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鵝頭飾,并且請班里的九個小朋友戴著頭飾表演天鵝飛來飛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這道活動的“例題”,立刻被深 深地吸引了,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很輕松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小組合作,使學生學會共同生活
與人共同生活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能力,而一年級剛入學的新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保護意識比較強,使得許多孩子沒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經驗,但多數孩子樂于交流,因而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與人能力,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要讓學生樹立合作學習的意識,首先從與同桌合作開始。如第一課《數一數》就讓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讓他們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帶來的喜悅。而在《認物體》等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把桌椅改成馬蹄形,全班分成幾大組,便于學生間的交流,為合作學習創造環境和氛圍。合作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積極的個性心理品質,在交往互動過程中,能使學生多思考,多實踐,多表達,能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相信這對他們今后與人交往,學會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比如,在教學“分類”時,充分利用主題圖啟發學生:“來到商店,你們發現這些商品是怎樣擺放的?”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毛巾是生活用品,不應放在賣文具的地方。”另一個學生馬上發現:“皮鞋也應放在賣鞋的地方,放在這里不方便賣也不方便買。”還有的學生說:“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應該與地球儀的位置對換。”……通過創設這樣的空間,學生不僅懂得了分類的實用性、多樣性,還體驗到了探索者發現奧秘的樂趣
四、 練習質疑,促學生學會生存發展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為今后的生存發展打好基礎,而這就要從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開始,在練習質疑這一環節中,教材中的許多練習就是實際生活情境的再現。學生用他們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以他們的視角來解答問題。如有一題是講幼兒園買面包,一個班15個學生買哪兩盒合適,有三盒供學生選擇:6個、8個、9個,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買兩個給老師吃。而在計算連減時,有學生依生活實景,想出了可以先把后兩個數加起來,再用第一個數去減這個和的辦法。其實這些孩子能動腦筋想辦法來解決問題,足見,練習中的那些實際問題對學生學會生存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通過學習新課程,我知道在教學中,只要在課堂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體系上以全新的思路進行改革,進行設計,讓孩子在輕松愉快中得到知識,那么提高學生的素質就指日可待。
例如,在教“7÷3”這道有余數除法時,可以讓學生把7個圓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這7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學生怎么分也分不開。老師問:“每份有幾個”?學生說:“每份有2個,還多出一個。”老師說:“像這樣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題,就是有余數的除法,多出的一個叫余數。”這樣建立起來的“余數”概念,學生不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著老師多費口舌去講解。動手操作也是兒童最感興趣的事,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
五、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通過數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孩子越來越聰明。而達到這個目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要熱愛學習,熱愛數學。目前我們教育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喪失了,出現了嚴重的厭學現象。學生們所厭棄的不是最基礎的知識,厭棄的是人為地搞得復雜難懂的數學,厭棄的是教師提供給他們的一成不變的那套老模式。
1.要讓數學適應學生。
一個好的廚師要考慮如何適應顧客的口味,是廚師要去適應顧客,而不是讓顧客去適應廚師;一個好的演員要研究如何適應觀眾的欣賞水平,而不是強迫觀眾適應他的演出。作為義務教育的小學數學,應該讓數學去適應學生,當學生不能適應數學時,我們要改造數學,對數學實行再創造使得它適應學生的學習。讓數學恢復它質樸的、自然的、由繁到簡的、生動有趣的本來面貌。
在學習乘法認識時,我讓同學觀察圖形:(:::)怎樣計算共有幾個圓片,同學們除用加法計算外,還用了3×2=6,2×3=6兩個乘法算式,并說明了理由。從此學生就明白了,兩個算式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一個問題有兩種方法來解決。我就沒有讓學生嚴格區分誰做被乘數,誰做乘數。減輕了學生不必要負擔。因為對于嚴格區分被乘數、乘數,我就一直想不通,為什么中學生不用區分,為什么數學專家都不用區分,非要讓七、八歲的孩子嚴格區分呢?數學本身是簡單的,為什么非要把它復雜化呢?復雜得讓孩子聽不懂、說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們總是讓學生來適應數學,而不是積極改造數學,讓數學去適應學生,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就無法挖掘,學生創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養。
2.教學形式要豐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復做一件事情,會很厭煩。學習也是一樣,每天總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也會厭煩,導致厭學、學習成績大大降低。同樣的知識,教學方法經常改變,小孩喜歡新鮮,學習興趣就會明顯提高,有了興趣,就有了力量,學生的主動性就能得以發揮,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小組合作式教學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但無目的、無針對性的、無必要的小組討論,學生毫無興趣,甚至有時趁機會聊天。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小組機會和條件。我在講“統計初步知識”一課時,有一個內容是讓學生數出一分鐘四種機動車通過情況。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對學生說:“公路局長讓我們幫助統計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鐘機動車通過情況,讓同學們看錄像,進行統計。”統計開始了,同學們個個聚精會神,認真地進行統計,可是,當匯報結果時,幾十個人幾乎沒有相同的數據。同學們主動找原因,找失敗的根源。當他們正急切的時候,我說:“看來這任務很艱巨,我通知公路局長一聲,就說我們沒有統計出來。”這時同學們異口同聲堅決地說:“不行,您能不能把這個錄像放一遍?您能不能讓汽車放慢速度?”當排除這兩種方法后,有學生站起來說:“我們可以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進行?”話音未落,同學哇地一聲驚叫,不等老師說話他們自動地去組成小組,立即分工,那種積極主動、團結氛圍,真的難以用語言表達。通過合作,統計數據獲得了成功,同學們各個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同樣是小組合作,在老師的命令之下的合作與自發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樣的教學內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
總之,我們要研究兒童、理解兒童,才能適應兒童,使兒童全面發展。